映月读书网 > 任正非:商业的本质 > 第七章 商业的核心在于耐力 >

第七章 商业的核心在于耐力

要想评估一个企业是否有潜力,是否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并不在于企业的发展势头,不在于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不在于企业的规模。好的企业,比拼的是耐力。谁能坚持得更久,谁能在困难中坚持得更久,谁就更具发展的优势。伟大的公司从来都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能够在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沉沉浮浮中始终存活下去。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最大的商业秘密都在于耐力。

1.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我个人希望树立一批真实烧不死的鸟做凤凰。有极少数人是真正“在烈火中燃烧”,如果说他们能站起来,那他们对我们华为人的影响是无穷的。

——任正非

毛生江曾经是市场部的代总裁,在市场部集体大辞职之前,他是市场部仅次于孙亚芳的二号人物,可以说是华为内部的实权派。在1996年的市场部集体大辞职中,毛生江辞掉了代总裁的位置,并且在再竞业中降职为终端事业部总经理,薪酬也大幅缩减。

作为市场部曾经的风云人物,毛生江当年是任正非非常看重的人,公司也有意培养他,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当他的职位降低之后一切都变了,他自己觉得很郁闷,在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后,一直都提不起兴致,工作的积极性很低。他很快意识到这也许是上天给自己的一次考验的机会,因为辞职对市场部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并不存在任何猫腻,只能说是自己能力不行,不足以胜任原来的位置,因此没必要一直耿耿于怀。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说出了心里话:“说不在乎是不真实的。我想,不会有人心甘情愿去为自己制造磨难……我在乎的是华为的兴旺和发展;在乎的是一代华为人付出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在乎的是我能够继续为华为做些什么;在乎的是战友们的期望和嘱托。面子、位置,这些虚的东西我真不在乎。”

任正非当时曾经在内部发表讲话:“我们要求降职的干部调整好心态,正确地反思,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振作起来,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牢骚满腹。在什么地方跌倒就在什么地方爬起来。特别是那些受委屈降职的干部,要无怨无悔地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些人是公司宝贵的财富,是将来继大业的可贵人才。组织也会犯错误,一时对一个人评价不公是存在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毛生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很快投入新的工作中。当时工作环境并不理想,问题很多,市场压力非常大,但他还是顶住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沉下心来先对办事处进行了改革,然后积极开拓市场。由于工作非常努力,加上工作能力非常突出,短短一年时间就让山东办事处取得了丰硕的回报,当年的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0%,回款率更是接近90%。这样出色的工作能力让公司高层非常高兴,大家都觉得毛生江在山东办事处得到了锻炼,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000年年初,毛生江接到了公司新的任命,荣归总部并成为公司的执行副总裁。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和经历,不仅对毛生江来说意义重大,对整个华为来说也具有很大意义。因为在当时,有些干部在辞职活动中被降职处理后心态立即失衡,于是离开了华为。而毛生江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并浴火重生,这恰恰是华为最需要的品质。任正非给了毛生江很高的评价:“毛生江从山东回来,不是给我们带来一只烧鸡,也不是给我们带来一只凤凰,因为虽说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但凤凰也只是一个个体,凤凰是生物,生物是有时限的。我认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可以永存的。”

任正非并没有过度评价那些离开公司的人,而是对像毛生江这种在大起大落中保持坚定意志和忍耐力的人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觉得他们就是烧不死的鸟,就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只有那些不怕挫折的人、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托付也最有可能开创事业的人。

华为正是凭借这种能上能下的文化基因和管理制度,保证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员工队伍的活力,保证了整个队伍的竞争意识。而“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这个口号开始成为华为人的精神指引,并成了华为的一个重要标语,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员工,后来成了华为人对待委屈和挫折的态度和挑选干部时的准则。谁都明白,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后就无法在企业中承担重担,无法赢得高层的信任。

其实,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有的人在挫折中一蹶不振,失去奋斗的勇气;有的人在挫折中始终保持强大的斗志,始终都能坚定地向目标前进。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就挫折的本质而言,痛苦和挫折带来的反向激励有时候比正面的激励更有效,一些失败和挫折往往会成为个人崛起的强大动力。任何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先经受住挫折和失败的锤炼,必先承受住各种苦难和折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找出自己的弱点不断改进和提高,也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在华为人看来,任何失败和挫折都不过是一次契机,是一次自我救赎的契机,是一次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契机。失败和挫折往往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也能激发个人的斗志。这对于个人的发展,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都很有帮助。这是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个人在华为中承担责任、发挥功效的前提。只有越来越多的华为人经受住工作中的挫折和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困难中坚持走下去,整个企业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力,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2.板凳要坐十年冷

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用简易的设备能做出复杂的科研成果来,而简易的人即使使用先进的设备也做不出什么来。

——任正非

任正非过去在研发和生产系统间插入一个非常独特的部门:中试部。因为当时任正非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检测,研发的很多产品一旦进入生产系统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两个部门相互推诿,研发部门认为自己的研发没问题,一定是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生产部门则认为自己是按照研发部门提供的设计方案和要求来生产的,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研发本身有瑕疵。

为了确保研发成果能够顺利转化成合格的产品,任正非专门设置了中试系统,负责测试产品研发的成熟度。通过中试部的检查,华为能顺利地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在研发阶段就予以解决。

这个部门的出现有些尴尬,虽然介于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但是内部员工的工资待遇非常低,而且干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脏活累活,且升职非常困难,因此很多员工和负责人都抱怨连连。但任正非认为,任何人都应该经受住岗位的压力,要能忍受各种磨难和困难,这样才能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也印证了任正非的话,华为内部有好几任副总裁都负责过中试部,这些人都是坐在冷板凳上一天天坚持才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中试系统只是华为“冷板凳文化”的一个缩影。华为的工作比多数人所想的都要难很多,员工为了解决困难必须拿出足够的努力和毅力,必须做好长期忍受艰苦工作的心理准备。没有人能够一步就走向高层,没有人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待遇,也没有任何工作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完成的。

在华为,有很多员工跟着任正非干了二十几年,一直没有升职,但他们没有因此跳槽,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而一直想办法和新员工竞争,想办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他们明白,每个人在成功之前都要承受必要的磨炼,而这种磨炼很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够坚持下去。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才有可能得到公司的提拔。很多高层干部就是因为比别人耐得住性子,比别人更善于坚持,比任何人在冷板凳上坐得更久,最终成了公司器重的对象。现如今,华为的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点滴的奋斗与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了华为人的工作口号,坚持坐冷板凳也成了华为人的共识。

坐冷板凳的确不容易,尤其是长期坐冷板凳更不容易。多年来,任正非从来没有想过成功有捷径,他时刻提醒华为人一定要从点滴做起,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脚踏实地地面对自己的工作,不要总是想着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功,不仅如此,还要做好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对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来说也同样如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总会经受一些挫折和打击,总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不能因为困难不容易解决、不能因为挫折很大,就自动放弃。任正非觉得,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具有踏实的精神,应该能够沉得住气。既然一个新技术无法获得突破,那就继续攻关;既然有一个新产品不能让人感到满意,那就继续想办法改进;既然有一个困难挡在前面,那就千方百计去克服。

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一座小礼堂里,华为召开了1992年年终总结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向来以坚强不屈的形象示人的任正非突然用饱含沧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然后当着会场上的270人不停地流眼泪。在当时的条件下,对任正非,对于华为的所有人,一切都来得太不容易了,是因为大家能够坚守下去,才最终战胜了困难。

华为本身就是从困难中坚持走过来的,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精神,没有持之以恒地坐冷板凳的精神,华为不可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在技术创新方面坐了长时间的冷板凳,华为终于熬出了头,掌握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正是因为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坐了多年冷板凳,华为才渐渐摸索出了一个最适合华为发展模式的管理体系;也正是因为在市场上坐了多年冷板凳,华为最终冲出中国市场,并成功成为世界通信设备制造商的领头羊。

在华为经历困难的这段时间,很多同行已经放弃了对通信行业的追求。由于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了对实体经济的追求开始转型,将目标放在诱惑更大的金融市场、房地产以及股市中。这些企业最终都没能坚持走到最后,这些曾经的同行企业已经彻底消失在资本市场中。

任正非说:“在冷板凳上坐的都是一代英豪。”无论哪个岗位都是一样,只有坐得住的人才能坐得稳,只有守得住的人才能守出精彩。华为依靠更强大的耐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也依靠坐冷板凳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3.时刻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在华为2013年干部工作会议上,创始人任正非称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25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这20多年来经济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爬呀爬……一抬头看见前面矗立着“龙飞船”,跑着“特斯拉”那种神一样的乌龟,我们还在笨拙地爬呀爬,能追过他们吗?

——任正非《天道酬勤》

任正非说过:“在华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奋斗,二是贡献。”而贡献的前提也是奋斗,如果没有奋斗精神,那么就难以为公司做出贡献。可以说,奋斗是华为人的基本特质,是华为人工作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奋斗精神恰恰起源于华为在发展初期所遭遇的困境。自从1987年任正非成立华为以来,公司的发展遭遇了很多坎坷。例如,因为缺乏技术,而国际巨头们又牢牢掌控了各种技术专利,华为只能被迫自主研发;由于缺乏资金,员工工资经常发不出,任正非甚至要借高利贷;由于缺乏太多的人才和帮手,几个人只能没日没夜地在一起探讨和摸索。在创业初期,加班加点成为常事,员工为了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主动将床垫带到办公室来,不用的时候卷起来放在桌下的柜子里,一旦工作困了累了就拿出来直接铺在地上,睡醒了起来接着干活。正因为长期坚持这种工作模式,很多人竟然一个多月都不曾回过宿舍。任正非也带头加班,并有一句戏言:“为了公司,你看我这身体,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有了。你们身体这么好,还不好好干?”

也正因为所有人都懂得同甘共苦,懂得全心全意地奋斗,付出的努力渐渐有了回报,华为的发展开始慢慢步入正轨。度过了最艰苦的创业阶段,并不意味着华为的生存环境就有所改善,也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可以松懈下来安然享受胜利果实。对任正非而言,华为那时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前三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他建议员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拿出那种不怕困难、积极投入的工作精神。

任正非曾经带着团队去朗讯公司考察,发现对方尽管是当时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通信设备公司,但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依然非常投入,甚至常常进入忘我的境界。他亲眼见到那些工作者就像疯子一样,走到哪儿写到哪儿,每天都在拼命奋斗,时时都沉浸在工作状态中。他当时就感叹,朗讯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和设备有多么先进,不在于它的资金有多么充足,而在于它的员工都是世界一流的奋斗者,他们对于工作的投入和所做的努力几乎让人惊讶。华为员工当初的努力奋斗是迫于形势,而朗讯在国际上声名显赫、实力出众,仍然保持这样的工作作风,的确令人钦佩。这使任正非更加坚信要继续在公司内部推进艰苦奋斗的作风建设,他明白只有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华为才能真正迎头赶上并超越那些伟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激励员工,他回国后不断强调一点:“我们会不断地改善物质条件,但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忘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永远强调在思想上艰苦奋斗。思想上艰苦奋斗与身体上艰苦奋斗的不同点在于:思想上艰苦奋斗是勤于动脑,身体上艰苦奋斗只是手脚勤快。我们要提拔重用那些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又能产生效益的干部,要劝退那些不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又不能创造效益的人,除非他们迅速转变。”

在他看来,艰苦奋斗是企业发展的文化底蕴,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艰苦奋斗的精神下继续坚持走下去,华为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另外,一个好的团队应该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一个奋斗者的团队。只有拿出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表现出人人争先、人人奉献的精神,整个团队才能更好地协同作战,才会变得更有战斗力。

不久,任正非在EMT办公会议上发表了这样一番讲话:“任何员工,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无论新老,只要坚持奋斗,绩效贡献大于成本,我们都将视为宝贵财富,不断激励你成长。”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华为需要更多的奋斗者,需要更多持之以恒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的人;另外一层意思则是华为会重视那些艰苦奋斗的工作者,并愿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来培养这些“好员工”。

在华为的官网上留着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以依赖,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赖。奋斗体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中,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我们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使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不过,在任正非看来,真正的艰苦奋斗必须是自发的、主动的,而不是一种被迫接受的工作方式。公司可以相应地提高待遇,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方法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但一切都还要靠员工自己来决定,让他自己选择。任正非采取了更为人性化的措施,那就是让员工自己选择。对于那些希望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员工,华为与他们签署《奋斗者协议》。在协议中,奋斗者必须声明自己要主动放弃带薪年休和法定假期,还要放弃加班费,自愿买断工龄等,以此来保证自身的工作成绩在考核中能够达标。当然,这类员工通常会获得更高的薪水和福利,同时还能获得相关的分红与股权分配。如果有员工觉得身体吃不消,或者想要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他们也可以选择不和公司签订协议,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在公司内部的绩效考核。

在《奋斗者协议》推出之后,外面有很多人批评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而且认为这样的协议肯定没有多少人愿意签,毕竟华为的很多员工根本不缺钱,他们在辛苦劳动的同时更希望享受更好的生活。结果出乎意料,《奋斗者协议》大受欢迎,很多员工想也没多想就在第一时间主动和公司签署了这个协议。

很多了解华为人的人常常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拿着丰厚的报酬,但是华为的研发人员平时大多不会花钱,也没时间花钱,就连陪女朋友的时间也很少,而且每次逛街都穿得很随意,他们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显然,在华为内部,多数员工已经受到了艰苦奋斗文化的影响,在岗位上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已经成了每个华为人心底抹不去的烙印。正是因为长期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才使得华为能够一步步走上国际的最高舞台。

4.抵制诱惑,沉下心来做事业

没有他们(市场部员工)含辛茹苦地艰难奋战,没有他们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没有他们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兴安岭的风雪里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远离家人在祖国各地,在欧洲、非洲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面对花花世界却埋头钻研,“出淤泥而不染”,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任正非

在很多人看来,华为如今遭遇的最大困难不是工作的压力,不是工作的强度,而是工作的日益枯燥给员工带来的心理折磨。员工的待遇越来越好,外面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一步步侵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任正非“华为有没有弱点”,任正非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有。华为三年前差点垮了,因为大家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待在好地方。”由于员工有了更高的工资,生活中的诱惑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一些员工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一门心思地投入工作中,而这是任正非非常担心的问题。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这都是一条必经之路。在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活相对比较艰苦、待遇不那么高,大家的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生产效益越来越好、员工的待遇越来越高,大家就会产生一些惰性,会慢慢对工作失去兴趣。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很多欧美公司,即便待遇再高,员工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出现转移,因为外在的诱惑很可能比工作的吸引力更大。

比如,在一些公司,很多收入不错的员工及一些公司的高管经常会投资做生意,有的人则投资股市。任正非常常教育员工不要轻易投资其他生意,更不能因为其他方面的投资而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任正非讲过一件事。当时,在华为的大楼下有一个股票交易所,交易所的生意非常火爆,每天都被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可是华为的员工从来没有下去买过股票,尽管大家知道投资股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暴富,但对任正非和其他华为人而言,那些不是靠着踏踏实实的劳动获取的财富并不长久,一旦股市不景气,很多人就会亏得倾家荡产。

任正非希望所有的员工都能够保持专注,别轻易被外面的花花世界诱惑。他觉得,一个奋斗者最重要的并不是他的工作能力,而是他的工作态度,是他对于本职工作的投入程度。只有积极投入,并且不轻易被外界干扰,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合格的奋斗者。

创业多年来,华为多次陷入困境,但任正非从未对自己当初的决定产生过怀疑。在这期间,中国曾经出现过疯狂投资股市的狂潮,曾经出现过地产热。一批又一批的企业从中受益,成了著名的房地产企业;一批又一批的人在股市中获得巨额财富,成了人人羡慕的富翁。可是任正非始终不为所动,也许创业这条路比起股票和房地产更艰难,也许挣的钱也更少,但是任正非认定了这条路后就没想过要改变,他认定了过去的这二十几年以及将来的日子都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

当别人告诉他投资股市可以挣大钱时,他笑着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当别人觉得投资金融可能大有可为时,任正非却认为金融产品的风险太大,收益根本不稳定。人们纷纷嘲笑任正非是一个不懂得变通的“傻子”,但他愿意做这样的“傻子”,而且也号召全体员工都要做“傻子”。任正非如果三心二意,受到外界的干扰,那么最终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尽管有很多企业家在金融、股市和房地产上获得了成功,但多数人则经历了惨痛的失败,毕竟一个缺乏恒心和定力的企业家是无法真正获得成功的。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经济”或者“互联网+”的概念炒得非常热,很多人觉得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向互联网靠拢,必须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很多企业放下了实体经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互联网经济上去。任正非不否定互联网的功能,但他始终坚持认为好的企业需要发展实体经济,一个经济健康的国家也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内的“互联网经济”非常火爆,随随便便的一些网络概念就被炒到几亿、几十亿,这里面夹杂着大量的泡沫。

反观一些实体工厂却迎来了发展的寒潮,利润低得可怜,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大举搬入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小国。而更多的企业干脆转型,跟风进入了互联网领域,结果不仅国内爆发了失业潮,而且由于过多的企业进入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堆高了泡沫,最终很多企业都在“互联网经济”的诱惑下折戟沉沙,成了泡沫下的牺牲品。

在任正非看来,很多诱惑就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一旦进入就可能损失惨重,就像那些泡沫经济一样,一旦泡沫爆裂,那些被抬高的虚拟经济便一文不值。因此他一直都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不轻易被这些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诱惑,也提醒员工排空幻想和欲望,安安心心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华为的员工始终能保持出色的工作状态,华为的发展始终保持在正轨上,而且发展情况越来越好。

5.把一件事坚持做好,才是最大的成功

工匠并不是代表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任正非

任正非曾经说过,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存活下去,在中国,企业要想长久存活下去往往很难。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也不过7~8年,而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更是达到了58年,所以欧美和日本等国会存在很多百年企业。

2015年底,东京商工研究机构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多达21666家,而在2016年又将有4850家企业满150岁,到2019年会有7568家企业满150岁。相比之下,中国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只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同仁堂、王老吉这5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国内的很多公司都不够专注,不够踏实。

现今的中国企业发展太过激进,喜欢大幅度快跑,喜欢搞多元化产业,常常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实际上连自己的本行业务也没有做精做透。为此,任正非多次提醒华为人一定要专注、务实,要学习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他曾经特意签发过一封总裁办电子邮件,仅仅在上面转载了一篇文章:《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在他看来,Hard Lock虽然不过是一家小公司,但这家公司愿意花费20年的时间来生产螺母,这种工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家公司最后大获成功,全世界的高铁、飞机和轮船都在用它生产的螺丝。

任正非重视这样一家小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家公司的工匠精神和务实态度,这种精神在任正非看来就是一种回归理性的发展态度,即专注于自己的产业,做好分内的工作,不片面追求多元化发展,不片面追求高速度,正因为如此,任正非在28年中就坚持做了一个公司——华为,坚持做了一个产业——ICT。华为从只有几十人的队伍开始,就一直在进攻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哪怕到了几百人、几万人、十几万人的规模后,依然没有改变这个目标。华为现在每年都要在通信领域投入1000多亿元的资金,其中研发方面就将近600亿元,市场服务方面也达到了500亿~600亿元。因为专注于一件事,华为的大数据传递始终领先于世界。

任正非为了提升管理效率,一直苦苦思索改革的方案,一直都在想办法谋求改进的可能。丰田的董事在退休之后,被任正非聘请来华为指导管理工作,对方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华为一干就是十年。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工程研究院团队也在公司待了十几年,这些人一直都在帮助华为提升管理效率。很多人觉得没必要这样做,认为花上几年时间将管理体系融入工作中后,一切自然就步入正轨了。

对于看似非常简单的管理体系,华为坚持改革了28年。很多企业家都认为自己的公司已经打造了足够健全的管理体系,因此放弃继续改进的机会,任正非却从不这样想,华为这28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继续变革。公司之所以花28年的时间向西方学习管理知识,原因很简单,华为公司的流程至今也没有能够打通。任正非说:“虽然我们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经很好了,但和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公司比,我们多了2万管理人员,每年多花40亿美元管理费用。我们还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升内部效率。”

正因为保持这种专注度,长时间地将精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华为才能将这些事情一点点做到极致,才能不断获得进步和提高。很多企业家喜欢追求数量上的优势,喜欢放宽自己的生产线,喜欢多元化战略,却忽略了一个基本原则:好东西都是精益求精的。而精益求精的前提就是投入,持续不断地投入,就是强大的专注力加上持续不断的奋斗精神。

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它们长久以来只会生产一种产品,如可口可乐100多年来只生产可乐,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丝毫不影响它的市场价值和利润;麦当劳只专注于快餐,尽管看起来很简单,可是麦当劳征服了全世界。这些公司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始终在做一件事,始终在坚持一个目标,它们比谁都要更纯粹,比任何企业都坚持得更久。

很多企业过于看重利润,总想着扩大业务,结果因为过分扩张而分散了精力,导致企业发展遇到阻碍。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在扩张的同时根本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没有将自己最基础、最核心的业务做熟做透,结果难以支撑庞大的生产线,也难以支撑起企业扩张的欲望。

任正非对此深有感触,他明白华为要想更长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坚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以此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他建议,华为人应该具有战略耐性,要看得更长远一些,所有人都应踏实前进,沉下心来搞事业,而不要轻易迷信多元化战略。无论在华为最艰苦的岁月里,还是在最辉煌的时刻,任正非始终保持淡然,始终以最诚实、最固执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岗位,始终坚持把华为的工作做好。

有位知名的评论家说过,无论任正非一开始投资什么,无论一开始华为做什么,他都会获得同现在一样的成就,因为任正非拥有坚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会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即便拥有更好的投资机会,他也不会动摇,而这份执着正是优秀企业家不可或缺的品质。

6.做企业就要一步步壮大

我认为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突跃会产生,但需要很长的酝酿过程。怎么创造价值呢?我们认为是循序渐进。欧洲其实也是一千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点一点进步来的。一千多年前,欧洲是中世纪的黑暗,我们是“清明上河图”啊。所以,进步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完成的。有时候我们看欧洲的昨天,会觉得当时怎么这么傻呢?其实这是以今天的眼光在看昨天。我不相信大跃进可能成功,所以我们公司没有大跃进。去年有一阵子股票疯涨,我跟公司很多人说,这种情况是不能持续的。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爹还是那个爹、娘还是那个娘,爹娘都没有变化,你怎么能突然成了“富二代”呢?这种疯狂的情况下你还要投进去,将来一定亏。

——任正非

如果从电子通信和消费类电子的角度来看,华为公司其实和三星公司一样,都是该领域内世界级的领导者;从商业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华为则是新兴市场崛起进而称雄全球市场的典型代表。它的成长和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换言之,如果华为加快发展的脚步,增加投资的力度,快速扩张市场或者增加产品线,相信华为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任正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似乎永远知道华为需要什么,也了解华为最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多年来,他一直呼吁公司的干部和员工要保持冷静,不要太过浮躁,不要自我膨胀,要“真心实意地磨好豆腐”,一步步向前走。这些年来,华为的发展越来越平稳,所走的每一步都很有力度。

尽管华为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常常被外国冠以“大跃进”的称呼,实际上华为的发展根本就不是搞大跃进,而是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对于华为而言,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有步骤、有规划的,非盲目扩张。很多人质疑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扩张行动不够沉稳,一些同行甚至等着看华为的笑话。

大家都低估了华为的能力。尽管发展速度惊人,可是华为并没有盲目地迈开大步往前跳,它仍然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任正非在抢占市场的时候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薇甘菊战略”,要让华为像薇甘菊这种恐怖的野草一样,只要占据一点空间,就能快速生根发芽;只需要一丁点养分和空间,就可以一步步快速扩张,占领大批地盘。这种扩张实际上也是循序渐进的,而非那种夸张的跳跃式,更不是一种盲目的扩大。

看一看华为的发展历史,了解一下华为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扩张步骤,就会明白任正非领导下的团队并没有出现失控的症状,没有头脑发热的表现,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中规中矩的。一切就像他们过去所做的一样,完全没有脱离自己的节奏和控制。

如果说任正非和华为野心勃勃,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野心勃勃并不意味着任正非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造一个商业帝国。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沉稳冷静。任正非说:“我没有思考什么远大的理想,我正在思考的不过是未来两年我要做什么、怎么做。”

他曾经去越南考察,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越南那边的工厂厂房建造得非常漂亮,具有现代化气息,可是城市的基础建设一团糟,公路破烂得没有办法行驶,城市缺电非常严重。越南的很多地区经济发展非常快,可是电供不上、钢铁供不上、公路建设跟不上,基础建设能力非常薄弱。这种不均衡的产业现象让任正非有感而发,他认为工业是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如果一个国家和企业连低端产业都没有打好基础,那么高端产业必定会受到制约。可是有太多的国家、太多的企业希望一蹴而就,希望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上,结果只会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不顺。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完成自己目前的目标,这是任正非对华为所有成员的要求。他不希望企业去追求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希望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自己最擅长也最需要做的事情。

有人曾经问华为轮值CEO郭平,华为究竟什么时候上市,郭平风趣地回答说:“一千年以后。”这是一句玩笑话,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在未来的五六十年内也许不上市。上市几乎是所有国内企业都渴望做的事,上市就可以利用市场的估值带动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赚得几百亿元。任正非没有被上市的狂热氛围所影响,他觉得赚钱容易,难的是实现战略目标,华为曾经在广告上这样说:“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上市圈钱只会分散公司的注意力和精力,毕竟上市后就要听股东的意见,而股东为了利益可能会逼迫企业横向扩张,这样会导致公司忽略和脱离原有的战略目标方向。

对任正非来说,现在还不是上市的时候,未来的一段时间也不是上市的最佳时间,一切都需要等到公司的发展进入一个更稳定、更成熟的阶段才行。因此,华为多年来始终保持低调踏实的风格,没有急于求成,仍旧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实体经济,没有过分在意那些虚拟的股票估值。对他而言,那些不过是一些无意义的经济数字,而且华为也不需要通过上市来完成集资,不需要通过上市来实现业务扩张。任正非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工具,我们不能把工具变成目的。我们用锄头去种地,不能说我有好多把锄头我不种地了,那锄头有什么用呢?锄头就是工具,目的是拿来种地的嘛。如果我们玉米不种,啥也不种,就没有创造直接价值,锄头就永远没有意义。虚拟经济不是一个目的,如果我们把虚拟经济变成目的了,迟早会有一些挫折。”

所有企业都一样,它们的基本目标就是持续地对利益展开追求。利益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更是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基因。如果一个企业不追求利益,或者持续地亏损,那么这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基本上为零,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耻辱的企业,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更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利益的获得是由企业自身的实力决定的,企业当前的获利水平是由其目前所拥有的能力决定的,而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则是由其未来所拥有的实力决定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现实中,很多企业片面追求外部利益,将利益索取当成唯一的发展目标,这种“唯利是图”和“利益至上”的原则实际上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负担和危害。很多企业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会忽略自身的实力,结果由于内在实力不强而导致了企业的冒险行动,增加了企业遭遇“滑铁卢”的风险。

另外,为了实现利益更大化,企业会采取一些投机的方式获得利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发展不成熟的中国企业就因为过分追求利益而采取投机的方式,结果虽然在市场上获得了短期的高回报,可对长远的发展来说贻祸无穷。很多投机的企业都没能长久地在市场上存活下去,投机主义使它们最终迅速走向衰落和消亡。

而华为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坚持循序渐进,通过不断地积累来完成跨越。现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几家通信设备公司都非常敬畏华为,原因不仅仅在于华为如今的地位和实力,还在于华为一直保持冷静的发展姿态。一个步步为营、不骄不躁的华为才是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