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不是谁都能创业 > 二 好创业者最大任务就是控制风险 >

二 好创业者最大任务就是控制风险

创业者根本不缺激情,也不缺实干。他们往往会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锲而不舍的努力给自己和团队“挖了一个大坑”。对于创业者来说,控制风险的能力恐怕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2.1 创业第一要务就是“不上当”

无论创业听起来多么美好,但是我们认为创业的第一要务就是“不上当”。但不上别人的当,容易;不上自己的当,难!

很多人评判起别人的项目来,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评估自己的项目,则错漏百出。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有“自我催眠”的能力,他们需要激励团队,需要让别人相信这个项目,首先就要让自己“必须相信”,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忽视常识,创业不能和普遍规律作对,最好“顺势而为”。本书会介绍项目评估的方法,目的就是“不上当”,少走弯路。

一般来说,好的项目往往清晰明了,可以迅速做出评估;而“不靠谱”的项目则显得神神秘秘、云遮雾罩。比如有的人从国际形势讲到国内形势,各种中英文夹杂的名词应用自如,然后就是聊前几天跟谁谁吃饭说了什么、跟谁谁开会聊了什么,时不时冒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讲了大半天都没弄明白他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的人,这样的项目,多半不靠谱。

一个靠谱的人的项目/产品,1~2分钟就能讲清市场定位,5分钟之内就会告诉你如何赚钱和分钱(盈利模式),如果还能提供项目文档(比如《商业计划书》和PPT等)就更好。凡是你听了10分钟依旧听不懂的项目,要么是项目本身或者创业者不靠谱,要么是你不适合参与这个项目。

我们建议如果你遇到创业项目,可以参考以下对策,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减少“上当受骗”的概率:

1.对于能提供比较优质的《商业计划书》的项目重点关注,给出建议,持续跟踪;

2.对于没有《商业计划书》,但是操作简单风险可控的“一锤子买卖”的项目,进行快速判断与决策,找资源对接,未尝不可;

3.对于讲故事超过5分钟又没有《商业计划书》的项目,建议回去准备《商业计划书》之后再来交流;

4.对于《商业计划书》写得数据残缺、逻辑混乱的人,建议回去安心上班。

一般而言,一个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市场调研、风险评估并给出《商业计划书》的人已经没有心思去“骗”了,他已经真的相信自己的判断,想把事情做好,这个时候再沟通项目运作当然就水到渠成了。

2.2 小心那些打着创业名头的骗局!

一般来说容易让人上当的项目分为两大类,而且破解起来都不难。

(一)短期暴富类

如果你缺乏创业经验,很可能对那种宣传短期内有高额回报的项目有兴趣。这类项目是个骗局的可能性很大。

现在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民间金融信贷的年化率都不难查到,比民间金融信贷年化率还高的回报率的项目你就得慎重。你能想象你的项目比放高利贷还挣得多吗?你得问清楚他们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如果是让你拼命发展下线的模式,很可能就是传销了。

虽然微商中有很多不错的产品,但是微信这种熟人圈社交模式的确很容易被传销利用。凡是需要你一次性买很多货并且靠通过下线拿返点的项目就跟传销很相像了。

商业经验是好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完成一单再做下一单,不会那么迫不及待地把大量的单子甩给你。

如果突然冒出一个不知名的品牌,而且在其他地方(比如淘宝、京东以及线下商场里面)查不到关于这个品牌商品的任何信息,那这个品牌就有欺诈嫌疑。

这种情况很像旅游购物团模式:把你拉到一个很偏僻的实体店,把门关上让你选购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你根本无法进行商品价格和质量的比较,导购怎么说你都没法判断真假,而且推荐的往往是玉石、工艺品、当地特产等价格和规格都无法标准化的商品,你当然只能任人宰割了。

破解方法:尽量不要做无法做比较的单一信息来源的项目,无论看起来多么容易挣钱!

(二)宏伟愿景类

如果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则可能会上另一种当——宏伟愿景类。而且尤其是那种半桶水的“专家”。

现在有很多“宏伟愿景”类的项目,项目名称都很“高大上”。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言必称“通过整合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结合现有的业务模式来实现“大数据运营”等。

这类项目需要调用的资源或者专业技术非一般创业者能接触到。这种项目的最终采购方和出资方还是政府,政府会去找运营商、银行以及大型企业(华为、中兴、腾讯、阿里等)进行平台搭建,走的是非常正规的投标流程,对项目参与者有很强的资质要求,留给普通创业者的机会极小。

破解方法:不要只看项目的愿景如何宏伟,要弄清资金来源。如果不知道这个项目谁出钱、怎样出、走哪些流程以及创业者是否“搞得定”……那这个项目跟这个创业者没多大关系。

像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是“智能家居”系统,这就是一个非常消耗资源的项目,像小米、美的、海尔、格力这样的企业都没有拿下智能家居市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创业者的智能家居平台项目反而有生存空间?像这种跟热点的创业项目之所以成立,更多的可能还是在依靠政府的创业补贴。

2.3 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做买卖”

“商业模式”是现在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也可能是最流行的“思维陷阱”。很多创业小伙伴喜欢开各种“头脑风暴会”来探讨项目的“商业模式”,而且开了无数的会,讨论了各种情况,就是没有一个清晰可执行的结果,这恐怕是创业者已误入歧途了。

很多创业者太过于享受“头脑风暴”的过程,而完全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赚钱!

很多成功的创业者,根本就没有在“商业模式”的问题上过于折磨自己。最靠谱的商业模式就是做买卖,或者要把商业模式简化为“买卖”二字。

是的,好的项目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买卖。不管是什么平台,高科技、新概念,你就抓住核心的几点:产品是什么?什么人会买?什么人会卖?怎么收钱?听不懂的就不靠谱。

自从有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自从有人玩出了“羊毛出在狗身上,猪埋单”的案例之后,很多创业者趋之若鹜。这种运作模式的项目,需要有极其强大的资金和优势资源做后盾,对普通创业者来说真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普通创业者根本就不应该考虑这类“大手笔”的项目,而是赶紧将项目收敛到“怎样做买卖赚钱”上面才是硬道理!

乐视公司号称打造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每一项业务都是要先烧钱圈地,再挖掘现金流客户,问题是人家还能投资20亿入股北京国安,你听贾跃亭的故事之前,总得先想想人家的资源整合背景吧?

常识告诉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人会把只赚不赔的项目分给你做,他既然找你合作一定是具备了以下三个前提:

1.他已经做好了一些关于这个项目的准备;

2.在某些关键要素上面他还有所欠缺(比如技术、产品、渠道、人才、资金、社会关系等),需要得到你的帮助,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只有你才能帮助他;

3.这种帮助一定是有偿的(现金/股票)。

凡是听起来不需要你出力就能赚大钱的项目,你就要小心!——比如遍地开花的众筹咖啡馆,绝大部分好咖啡馆根本不需要你的钱就能盈利,要你来众筹的咖啡馆基本上是离开股东众筹之后很难维持生存的。

因此评估一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可行性非常简单,无非就是用“买卖”思维搞清楚三个问题:

1.对方能做什么?

2.需要你做什么?

3.钱怎么赚?怎么分?

从另一方面来说,没有做过买卖的团队称不上好团队。因为评估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不能靠表决心,而要看他们在“买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只有用“钱”洗礼过的团队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团队。

有很多团队(尤其是技术型的)平常总是不屑于做买卖,总是认为“把产品做好就行了”,而出去跟别人谈买卖、跑市场、处处求人是“低人一等”。等到他们跟投资人谈企业估值、投融资方案和签订协议的时候,才突然傻了眼:一群完全不懂商务谈判的人上了谈判桌,要么漫天要价,要么任人宰割,完全进退失据。因此,只有养成做“买卖”的习惯,然后才能在谈企业级的合作时有足够的筹码和手段。

此外,如果创业团队在日常经营中真的赚到了钱,那么这个钱该怎么分?多少用于公司日常运营?多少用于研发?多少用于销售提成?这些也是考验企业治理水平和价值观的地方。

案例:华为公司明确要求每年的研发投入不低于上年销售总收入的10%,而且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一直坚持这个“铁律”(国内科技公司一般的比例是3%~5%,国际公司也很少超过8%)。2014年,华为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过了美国的高通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等传统专利大户,成为当年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和专利申请上的努力,已经能够和西方科技巨头在关键技术上“掰手腕”,也同时为本公司建立了一个越来越厚实的“防火墙”。华为公司全员上下十几万员工都非常认可企业这种在研发和专利上持续不断的巨大投入,形成了非常统一的价值观,所以企业战斗力相当强悍。

秋叶老师的创业团队采取业绩打赏制度,小伙伴一旦做出超出常规的业绩,马上依据贡献在团队内部打赏现金红包。红包金额从100元到10000元不等。马上打赏红包的机制会更加激发创业团队初始成员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在大公司很难实行,这也是创业团队比大公司更灵活的原因之一。

2.4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慌!

大家都知道“创业项目要符合大势所趋”,创业大佬雷军也说“只要找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但是我们要说,如果没有学会飞翔,被吹得越高就会摔得越惨。而更现实的情况是:哪里有风口,哪里就是大坑!

那些烧钱无数、害人不浅的风口,几乎每一个都符合“大势所趋”。比如“人口老龄化”,但是养老产业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不合理的无底洞。比如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抹平教育鸿沟的重要工具,可是“在线教育”烧钱无数也没见到几个能盈利的项目。再比如可穿戴设备,看起来都很酷很美,可是连谷歌都栽在了谷歌眼镜上,更何况普通创业者?自从小米把手环的价格“打到底线”之后,几乎没有了普通创业者的生存空间。现在手机APP产业已经不止“大势所趋”,而是滚滚洪流,可是通过开发APP盈利的公司能有几个呢?包括微信和QQ在内,你每天打开的APP数量能超过8个吗?还有体育产业、医疗产业、高性能电池、电动汽车、服装定制、现代农业、工业4.0……这些都是符合“大势所趋”的“风口”,但是都不是没有经验的普通创业者所能涉及的行业,除非——你的运气足够好!

和“风口论”相对应的,我们宁愿相信另一句话:“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因此,创业不能够去等风口,更不能“赌”风口。好的创业项目就是那种“不要风口”也能飞起来的项目,哪怕飞得慢一点,飞得低一点,只要能持续向上飞,就会越飞越高,而且在飞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逐步完善,等遇到风口就能一飞冲天。如果你现在所能承受的高度是500米,风口把你吹到10000米,一旦风口过去,你就会跌下来,那样恐怕会更惨。

所以提出“风口论”的雷军后来又说:“要成为风口上的那头猪,必不可少的是10000小时的练习,夯实基本功。”看来,做一头赶上风口的猪也没那么容易。

2.5 创业者要少混圈子,多泡用户

现在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都会经常主办创业论坛,各类圈子——“创业路演会”“创业红酒会”“创业论坛会”等遍地开花。名人、名媛、名嘴高光亮相,主题演讲、现场PK、导师点评好不热闹。参与其中含金量很高的活动,的确能提高个人见识、结交朋友、所得颇丰。但是如果一个创业者把精力放在大量参加这样的“圈子”聚会里,只怕会在饭局里迷失,忘记了创业者应该把更多精力和用户放在一起。

现在很多没有资源的人做“资源整合”,没有资本的人做“资本运作”,没有人脉的人做“圈子平台”。其实资源只有“交换”才能产生价值,如果你自己没有值得与他人交换的资源,凭什么整合别人的资源呢?

“资源”和“信息”是两回事,很多人把“信息”当作资源来看待。你认识谁,跟谁吃过饭,和谁聊过天,与这个人是不是你的资源完全是两码事。对于创业者来说,你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信息”而已:比如某人有原厂的某个设备、某人控制了某个市场渠道、某人手头有很多资金需要寻找出路等。你能否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资源”,取决于你能提供何种资源/信息来与之交换,而且具有(至少短期内的)“不可替代性”。

我们之所以不提倡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资源和资源交换能力太弱了,远远不是几个“创业导师”就能够HOLD住的。打工可以训练你运作资源的能力,比如企业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行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等。很多在企业打工后出来创业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源,足够他们和其他人进行资源交换。从这点来说,打工的时候尽量地向管理和销售岗位上转型,对于将来创业还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认为好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应该落实60%的资源、圈子、资金等,也就是完成个人准备。如果等开始创业才开始去准备,恐怕已经晚了。

作为创业者来说,需要跟各类人等打交道,但是不能让自己迷失在各种圈子之中。有的朋友一年到头也难得联系一次,但是只要有需求必定帮忙;有的“朋友”天天在一起胡吃海喝,关键时候都跑得没影。所谓自己的资源,就是不怎么费心也能维持好的资源。无论是什么人,都还是愿意跟有品质、有能力、有口碑的人交朋友,所以提升自己才是整合资源的前提。

实际上混圈子也有混圈子的规则,总体而言就是两条:

1.对等原则:你有什么样的体量和能力,才能和对等的人交往,实力不足就不要过度曝光,最好老老实实把实力做强。

2.交换原则:信息和资源只有“交换”才能产生价值,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就能得到基本等价的信息/资源。如果你手头什么东西都没有,纯粹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混圈子,很可能一无所获,就是在浪费自己和大家的时间。

如何判断一个聚会/圈子的质量及个人定位呢?在职场上有一句话“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重大的事情不开会、特别重大的事情一个人说了算”。一个总是开大会很少开小会的人,往往不会是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其实圈子也是这样:越是很多人参加的会议,越是很难产生短期效果,最多是互相递张名片,混个脸熟。真正好的、有价值的聚会,往往人数不会太多,也许一张桌子就能坐下,大家是做深入探讨而非泛泛而谈。

很多擅长演讲的“大师”只做大型宣讲,很少做小范围交流,这样的“大师”很可能是“伪大师”。越是大型交流越好控场,就越容易做成“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只有小范围的交流才会涉及创业和企业运营管理的细节,有深度思考和交流,考验大师的实战含金量。任何“包装”也抵抗不了那种深入的、近距离的交流。

我们不得不提醒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如果把80%的精力放在打磨产品、接触用户、搞定现金流客户,把20%的精力放在各种资源应酬,才会形成一个好的现象。真正值得创业者去拥抱的是用户,是产品,是市场,而不是圈子、人脉和大佬指路。

2.6 好商业创意是很难被偷的!

现在各种创业路演、创业大赛、投资会很多,的确有些创业者发现,今天自己分享的“创意”,明天就发现被别人“偷取”和复制了。但我认为凡是能被人偷走的东西,都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凡是你能偷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好创意。

比如同一套PPT、同一套方案,不同的人讲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见识、阅历、价值观、思考和表达方式千差万别。

对于企业培训行业来说,“教案”是培训老师的饭碗。必须防止泄露,但也有培训老师说,他的教案即使被人拷贝了也讲不了,因为他的职业经历极为丰富,也有多年的个人创业的经验,他的教案是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纯干货”,没有相同或者相似背景的人,很难讲好他的教案,很容易破绽百出、底气不足。

无论是面对投资人还是面对市场客户,在我们开始讲述项目的时候,就有被“窃取创意”的可能,但是如果不对人讲述项目内容,项目就没有办法推广出去。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考虑清楚,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是“你能有什么”,而是“你有什么别人没有的能力”。后面我们在谈《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技巧的时候,会着重强调这点。

另外,创意可能被偷走,但是“执行力”是偷不走的。你要相信这点:偷来的创意很难得到高效的执行,毕竟“来得太容易”。而如果真是你觉得很棒的创意,你会用一切手段去执行。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养自己亲生的孩子和养“偷来”的孩子,倾注的心血和感觉总会有所不同。

当然,创业者最好的选择还是努力做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设置好防火墙,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人望而却步。你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只体现在某一点,而应该是一整套的体系上,必须要有“复合型核心竞争力”。单独的点比较容易被复制,而一整套的体系就很难。如果建立了技术+产品+渠道+品牌的优势,加上强大的执行力,别人复制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使暂时无法建立像苹果、三星、奔驰等企业一样的“复合型竞争力”,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已经把技术变成产品,加上有几个市场案例,那你已经走在95%的创业者的前面了。如果你只是一个idea,那就很容易被“偷”去,只有做成产品并开始应用,有自己的业绩数据,就能体会到“行胜于言”的优势所在。

2.7 好项目不见得就适合自己

“好项目”并不少,但是“适合自己的好项目”就很难得。“好项目”和“好的创业者”都不缺,但是两者正好能匹配的就很少了。有些人还没弄清“我是谁”就开始创业,而这是绝大多数风险的“祸根”所在。比如对马云来说有的项目是很好的机会,而对其他人来说就是陷阱。我见过太多的“创业者”,他们滔滔不绝地讲着他们的项目,我也相信那个的确是好项目,但是那并不说明适合他们来操作。榜样的“副作用”是无穷的,看成功案例看多了的人,他们的“胸怀”和“眼光”就会变得很厉害,甚至到了“马云、乔布斯灵魂附体”的程度,但是如果自己的实力和匹配的资源还没到,这样会“眼高手低”,丧失眼前的机会。

很多创业者都认为“idea”是很值钱的东西,他们真以为喊一声“我有一个idea”就会有人过来砸钱。其实idea值钱与否取决于你是谁。马云说他想做“菜鸟”,立刻就有一堆人投资,换作普通人,哪怕构思比“菜鸟”更宏伟、更精彩,也难以得到这么多的支持。

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凭什么我会赚钱?——发现一个好点子不要激动,先想想和你一样想到这个点子的999个人为什么没有成功?

中国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你能想到的点子,可能别人也想到了。每个人都有创业的基因,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去天马行空地想idea。

2.8 投资人不见得就是天使!

现在创业的氛围越来越好,也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转型成创业导师或者天使投资人,他们的确是真心为创业者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但是也有一些人打着“创业导师”和“天使投资人”的名义行走江湖,误人误己。

这个世界上真骗子不多,假骗子不少。所谓真骗子,就是真心来忽悠你的(钱、时间、资源),甚至骗了你的方案他们自己做;所谓假骗子,是他们自己也没想清楚是什么,自己先把自己忽悠了,然后忽悠你来“创业”和“合作”。团队的主要合伙人经常会面临各种“局”和“诱惑”,所以必须要统一思想、稳扎稳打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那么我们必须要反问各类“投资人”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

“您曾经投过什么项目?”

没有成功投资项目的经验、对曾经投资的项目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的“投资人”,多半不靠谱。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相互坦诚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所以,天使投资人资金的来源、投资的偏好、曾经投资的项目、过去项目的运作情况,都必须了解。与此同时,不仅要了解他投资成功的项目,更要了解他投资失败的项目。

有些“投资人”的资金来源于炒房地产、采矿、拆迁所得款等渠道(暴发户)。他们动辄就将你的高科技项目与房地产/高利贷的收益进行比较,并且有着极强的“控制欲”,这样的投资人就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还是要找对相关行业比较了解的投资人,并且一定要搞清楚他们的资金来源,还要了解过去在相关行业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