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妙法莲华经浅释 > 第十五卷 从地涌出品 >

第十五卷 从地涌出品

第十五卷 妙法莲华经 从地涌出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後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後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麽?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於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於佛灭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於此土而广说之。

当尔之时。也就是说完安乐行品之後,正要说从地涌出品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从十方其他国土来了很多大菩萨,其数量已经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之多(恒河沙子细如面粉)。他们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之中一起站起来,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请您听我们发愿,等待我佛灭度之後,我们决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奋精进,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供养法华经。我们在这国土中,应当广为一切众生宣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道理,令一切众生种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於我灭後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当尔之时,佛告诉从他方来的八恒河沙数诸大菩萨说:「止!不需要。善男子!你们不要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为什麽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种善根,多得功德的缘故。接著又说:「为什麽不需要你们诸大菩萨护持此经?因为我娑婆世界已经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每位菩萨皆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弟子)。这些人等,早已发愿,能在我灭度之後,他们护持、读诵、书写、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祝

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无量千万亿那样多的大菩萨,同时涌出。这些大菩萨,皆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他们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无量的光明。他们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此界虚空的地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这些大菩萨所住之处,虽然离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可是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的法音,他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所以从下方而来到灵山法会。他们都是教化众生的导师,为众生的师表。皆是大众唱导的首领。(讲经说法为唱,指示正路为导),作为众生的眼目。

每位菩萨皆率领持法眷属(跟著菩萨学习佛法的弟子)来到法会。有的菩萨领著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有的领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萨只率领著一恒河沙数的眷属,半恒河沙数的眷属,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种种不同数目的眷属。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况且又有菩萨率领千万亿那由他那样多的眷属,或者率领亿万眷属,或者率领千万眷属,或者率领百万眷属,乃至一万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千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百眷属,乃至十个眷属,或者带著五个弟子,或者带著四个弟子,或者带著三个弟子,或者带著二个弟子,或者带著一个弟子。这些数目没有一定。

按表法来讲,五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四代表四谛(苦集灭道),三代表三学(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绝待之真理)。

况复单已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弟子,自己单独到深山穹谷中修行,离开喧闹之世间。这是「乐远离行」,也就是修头陀(苦行)的行为。

像这样来比较,其数量没有边际。就是用算数来计算,或者用譬喻来比方,也不能说出确实的数目,也不能知道准确的数目。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於二世尊。

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後,每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处所。到达之後,向二位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身心恭敬。又到从十方来的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前,向他们顶礼。右绕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来,必恭必敬瞻仰於诸佛的尊颜。用诸菩萨种种赞叹之辞来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就是赞叹佛之法。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之後,退立在一面,专一其心瞻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目不暂舍。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於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一开始,就用菩萨种种的赞法,来赞叹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於佛,已经经过有五十小劫那样长的时间了。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说什麽法。这时会中有人怀疑:「释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说法才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後说妙法莲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说了八年。为什麽在经文中说: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经过五十小劫?没有根据吧!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圆融无碍的境界。不过凡夫不明白这种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过一念之间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谓「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长时间,一念也不算是短时间。总而言之,不要执著,不要有分别心。

现在讲个公案,给大家作参考。高峰妙禅师,他在西天目山的悬崖,倒挂莲华上打坐。为什麽在那麽危险的地方打坐呢?因为他在打坐的时候,常常入梦乡,而障碍修行,所以发愿,到悬崖处打坐。如果睡著时,便堕入山涧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觉,不要贪睡。经过一天的时间,没有睡觉。为什麽?不敢睡。因为如果睡著了便身堕山涧,性命就完了。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实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禅中睡著了。身体向前一倾,果然从倒挂莲华上落到万丈的山涧中,他心中在想,这回可完了,绝对没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将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个长觉吧!

高峰妙禅师的身体,下落到一半的时候,韦陀菩萨前来护法,在虚空中将他托住,送到上边来。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询问:「那位善神来护法我?」韦陀菩萨回答:「护法韦陀。」他听到韦陀之言,乃生骄傲心。在心里想:「我能感应韦陀菩萨来护法,大概世界上像我这样精进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9於是乃向韦陀菩萨问:「韦陀菩萨!在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进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贡高我慢的心,我在八万大劫中,再也不护你的法9说完之後,转身而去。

高峰妙禅师在此时,生起惭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我也要参禅打坐,修行道业。因此,打起精神,开始坐禅。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堕落山涧中。他想:这回一定没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有护法善神将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虚空中问:「是那位护法?」韦陀菩萨说:「护法韦陀。」高峰妙禅师一听,发起脾气地说:「老韦!你说在八万大劫中不护我的法,为何你现在又救我?你岂不是犯了打妄语戒吗?」韦陀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忏悔心,非常虔诚,而且认真,所以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既然超过时间,我就应该来护你的法。」由此可证,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中没有讲话,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没有讲话。这五十小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是因为佛的神通力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时间。换言之,虽然在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小劫。虽有五十小劫,犹如半天一样。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当尔之时,四众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诸大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能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在经上说: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於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於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於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佛住世的时候,有位外道问摩诃迦栴延(议论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来生,若是有来生,为什麽人死了之後,不回来报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狱中,怎能回来呢?」外道又问:「生到天上的人,为什麽不回来报告受乐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会儿,第三天回来送信,可是人间已过几百年。你怎能见到呢?」这时,外道无话可说,告辞而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於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在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之中,有四位大导师。第一位导师,名叫上行。第二位导师,名叫无边行。第三位导师,名叫净行。第四位导师,名叫安立行。因为他们所修的行门,是最高上、最无边、最清净、最安隐。这四位导师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是他们的首领,是他们唱导之师,也就是唱赞的领袖。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各合其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的尊颜,而问讯说:「世尊!现在您老人家没有病痛吧?没有烦恼吧?对於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得到安乐吧!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很容易教化吗?不会有什麽障碍吧!不会令世尊生疲倦吧!不会令世尊劳苦吧9

身安乐行:就是身当远离十种之事: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栴陀罗(屠夫)。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畜养年少之沙弥。

口安乐行:就是口当远离四种之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2、不轻慢他人。3、不赞叹他人,也不毁谤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乐行:就是意当远离四种之过:1、嫉谄。2、轻骂。3、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4、争竞。

愿安乐行:是对於妙法莲华经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导众生入是法中。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上行菩萨、无边行菩萨、净行菩萨、安立行菩萨,这四位大菩萨,用偈颂来问候释迦牟尼佛的近况,也就是问安的意思。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世尊!您很安乐(身舒无危为安,心明无忧为乐)吧!也没有疾病,也没有忧恼。所教化的众生,一定很愉快,没有疲倦的感觉吧!又者,一切众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会有什麽困难?他们不会令世尊生起疲劳吗?

尔时世尊於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於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在无量菩萨大众之中,就这样地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各位善男子!如来我很安乐,也没有病痛,也没有忧恼。所有一切众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脱。因为他们努力修道,勇猛精进,所以我不感觉疲劳。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所有的众生,他们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现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们也在过去生中,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

此诸聚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於佛慧。

释迦牟尼佛又说「现在我所教化这些众生,一开始见到我的身,闻到我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证得罗汉果位,有的证得缘觉果位,有的证得菩萨果位。(罗汉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萨分为十信、十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五十一果位。)证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证得妙觉的果位。」

「入如来慧,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不在此内。现在学二乘法(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的人,我也令他们得闻妙法建华经的法音,令他们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能获得如来的智慧。」所谓「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详载成佛修行的途径,所以要努力研究读诵、书写、流通、供养、护持此经,依教修持,功德无量。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各位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圣雄,世出世的最尊贵者。一切众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们都能恭听诸佛甚深的智慧,聆听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们所有的菩萨,也能随喜这种功德,也愿意依佛所教化来修行。

於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来发随喜心。

就在诸大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因为菩萨赞叹於佛,所以佛也赞叹於菩萨,这是互相赞叹。虽然菩萨可以随喜赞叹於佛,佛却不能随便赞叹於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们大家能在如来的面前,发随喜心,赞叹佛说妙法莲华经,功德无量。又能来到灵山法会聆听妙法莲华经,受益匪浅。」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当尔之时,弥勒(慈氏)菩萨和八千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他们都做这种的思念:「我们从往昔到现在,根本就没有见过这样多的大菩萨,觉得很奇怪。也没有听过有这样多的大菩萨。」他们在心中纳闷,百思不解。「究竟这些大菩萨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呢?怎麽我们都不认识呢?」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干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这时候,弥勒菩萨大菩萨,因他证得五眼六通,晓得八千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菩萨,心中所怀疑的问题,并且他自己也想明白这个疑问。因此合起掌来,走到佛前,向佛请法,用偈颂来请问。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有千万亿那样多。在法会大众诸菩萨,往昔都未曾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我们大家愿意福慧两足的世尊,为我们说一说这种因缘。

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他们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呢?他们聚集於法会,究竟有什麽因缘呢?他们皆现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们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议。

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他们的志愿、念力,一定是坚固不移。他们的戒定慧三学,一定是坚固不坏。他们有大布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进力、大禅定力、大智慧力。众生皆欢喜见到他们,听他们说法。但是我等大众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请世尊慈悲对大众开示。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每位菩萨所带来的眷属,其数没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数那样多。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弟子。这些大众,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罗汉只能证得正觉的果位,菩萨能证得正等的果位,只有佛才能证得无上的果位。

这些大菩萨大法师,同时一起来到佛前,供养於佛。又发誓愿,护持妙法莲华经。尽未来际,也不休息。贯彻始终,不变初衷。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於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於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五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多一点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少一点的眷属。或者领著四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三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二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千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百恒河沙数的眷属,乃至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半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亿万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千万那由他的眷属。或者领著万亿的眷属,乃至半亿的眷属,或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没有一定的数量。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一百万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一万的眷属。或者领著一千眷属,或者领著一百眷属,或者领著五十眷属,或者领著一十眷属,或者领著三个眷属,或者领著二个眷属,或者领著一个眷属。

单己无眷属 乐於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於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有的大菩萨,自己一个人来,没有领著眷属。为什麽?因为他欢喜单独修行,不愿意收徒弟。现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法会中。

像这样多的大众,假使有人用计算机来算,就是经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劫,也不能计算出确实的数目。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从中涌出

这些有大威德的菩萨众,有精进修行的菩萨众,最初是谁为他们说法呢?是谁教化他们成就菩萨的道业呢?

这些大菩萨,最初是跟那位法师发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师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师修行六度万行呢?他们称扬那一种佛法?他们受持那一部经典呢?他们是从那一宗入门呢?他们是修那种佛道呢?

这些大菩萨,因其神通力广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们都从地下涌出,好像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这种境界,实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於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我从往昔以来,未曾见过这种境界。我愿世尊大发慈悲,把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来龙去脉说一说。他们从何处而来?他们所居住的国土,是何名号?

弥勒菩萨又说:我虽然时常游历世界所有国家,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大菩萨。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我一位也不认识,他们忽然从地涌出,令人惊奇。只求世尊为大众说其因缘。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聚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现在於此大会中,有无量百千亿那样多的菩萨,都想知道这件事情。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们从开始到最後的因缘,究意是怎麽一回事呢?希望无量德慧世尊!愿您为大众解决这个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於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於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只菩萨大聚。从何所来。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为无数无量的化身佛,乃从无量千万亿他方的国土而来。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宝树之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贵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摄心。每位佛的侍者,见到这些无量的大菩萨,於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住在虚空,觉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请问他们所侍奉的佛:「世尊!这些无量无边阿僧只(无量数)那样多的菩萨众,是从什麽地方来的呢?」不但弥勒菩萨及法会大众起了怀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怀疑心,所以才这样地问。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後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的诸佛,各各告诉他们的侍者说:「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会儿,有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记别号,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他已经向佛请问这件事,释迦牟尼佛即时要答覆弥勒菩萨所问的问题。你们静一静,即刻就能明白这种因缘。」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众念)!阿逸多(无能胜,乃是弥勒菩萨的名字)9佛叫一声阿逸多:「你能问佛这样的大事,你们大家应当共同一心,披精进的铠甲,不要懈怠散乱。要发坚固的意志,不要退转。」

为何说是大事?因为这是开近显远的法门,在华严时,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在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唯独在法华时,才说这种开权显实的法门。此乃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为大事。

释迦牟尼佛又说:「如来现在欲显发宣示诸佛的智慧。」什麽是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莲华经。

如来现在欲显发宣示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诸佛师子奋迅的力量,诸佛威猛大势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乐德,师子奋迅是净德,威猛大势是常德。因为涅盘四德圆满,所以能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一切众生有利益,故称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师子奋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势力,是著究竟忍辱衣。这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屋,著如来衣的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後,深恐在法会中的大众,还有不明白之处,所以不厌其烦,再详细宣说这种道理,而说出下边的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释迦牟尼佛说:「在法会中的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你们大家应当勇猛精进,专一其心。我将要说明此事。什麽事?就是我出兴於世的大因缘,故你们大众,不要生怀疑心。十方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何谓智慧?就是通晓诸法为智,断惑证理为慧。也可以说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

你们现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罗蜜中,修行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妙法莲华经的妙法,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只有现在才能听到。我以前说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门。现在说的法,才是真实法。这种妙法,可以避凶趋吉,可以离苦得乐。」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我现在安慰你们,不要生出怀疑恐惧的心。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现在是讲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的法。你们要生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是说真实语,佛不说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犹如大海,深不可测。现在是应该说的时候,你们要聚精会神、专心一致来听。

(记录者按):现在万佛圣城规定,凡是在万佛圣城修道的人,一定要会诵三经中之一经。何谓三经?就是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是行菩萨道的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经,法华经是成佛道的经。所以此三经是万佛圣城必修之功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於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只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当这时,世尊说完这首偈言之後,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於此法会中,宣告这种因缘,你们大众要注意的听。阿逸多!这些无量无数阿僧只那样多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你们大众在往昔的时候,根本没有见过这样多的菩萨吧!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祝於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我在这个娑婆(堪忍)世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之後。我来教化、指导这些大菩萨。调伏其心,令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见思惑、没有尘沙惑、没有习气、没有脾气。令他们统统发菩提心,修菩提道,这是我在过去生中所成就的,他们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虚空中祝这种境界,凡夫俗子无法可以知道。若是获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见虚空中,有种种宫殿、种种楼阁,皆是用七宝所成。每座宫殿,每座楼阁,成为诸佛说法的道常有诸大菩萨在那里听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满虚空,都是充满佛法之处。在娑婆世界下边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之处,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诸大菩萨所居住之处。他们对於一切经典,或读或诵,非常流利,没有障碍。就是一句一字,也不会遗漏或忘失。还能思惟和分别经文的妙义。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祝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於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这些善男子等,他们不欢喜在众(三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众。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乐在众。他们虽然超出三界,了达诸法,但是多有所说。他们愿意住在清净的地方,也就是第一义谛。他们对於无说无言的第一义谛法,勤行精进,时时刻刻在修行,一点也不懒惰。他们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没有休息的时候,所谓「为法忘躯」。为了佛法,忘了一切,这才是学佛法的本色。

他们也不在人间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虚空中。他们欢喜深远的大智大慧,没有一切的障碍。也常常欢喜修行诸佛所说的法,对於佛法一心精进,没有二念,专心求佛的无上智慧。

我们为什麽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为有障碍。障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

何谓烦恼障?执著五蕴为我,此我执的妄见,能引起生一切烦恼。能障碍证涅盘(涅盘为寂静之理)。

何谓所知障?执著五蕴法为实有,此法执的妄见,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碍证菩提(菩提为无漏之智)。

又有四种障:1、惑障:贪欲、瞋恚、愚痴等之思惑。2、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3、报障: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报。4、见障:诸邪知邪见,能障碍正道。

以上六种障,其中最坏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没有障碍;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碍,而生起贡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没有学佛法之前,没有障碍。学了几年佛法之後,觉得自己比谁都懂得多,这就是被知所障碍。学佛法的目的,本来是学无障碍,可是反而学出障碍。有了障碍,就不能证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碍。有大智大慧的人,没有一切障碍。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无论怎样,都是欢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时,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众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用偈颂再说一次。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於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重说一次,叫一声阿逸多!你们应当知道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学习佛的智慧。勇猛精进,没有懈怠的时候。

他们从初发心起,一直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由我亲自教化,令他们发修无上佛道的道心。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们现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而祝现在从地涌出,来到法会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些大菩萨,他们修头陀(抖擞)行,也就是修苦行。他们志愿欢喜住在寂静的地方,不受喧哗的声音所扰乱。舍离大众的愦闹,也就是把烦恼舍去。换言之,把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等,统统舍离,他们不欢喜多说话,保持寂静。

头陀行有十二种的规定,简单说一说。

1、粪扫衣:把人家丢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净,缝制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条)、七衣(七条)、五衣(五条)。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长衣。以上二种,属於衣服方面的规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不食僧团之物。托钵乞食,令众生种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门乞食,不择贫富,以七家为限,不可多乞。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过午不食。现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凤毛麟角之少,多数持过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节量食:只受一钵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7、过午不饮浆:绝对不饮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种,属於饮食方面的规定。

8、住阿兰若处: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静的地方,远离闹市的喧哗,令身心清净,安心修道。

9、住坟墓处: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观,远离五欲之念,不生贪欲之心。

10、住树下处:住在大树之下,但不可超过三宿。过三宿後便搬到别处去,为兔生攀缘心故。

11、住露天处:在树下住,尚有庇荫。今为去贪心,而住在露天处。

12、常坐不卧:无论住在那里,都是坐禅式的跏趺坐。所谓「夜不倒单」,也就是胁不著席。以上五种,属住处方面的规定。

修苦行的行者,应该遵守这十二条规定,否则,对於衣食住起了贪心,就障碍修道。可是法无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条修行,可是要彻底,有始有终。慢慢习惯成自然,就能完成头陀行的规则。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这些弟子们,依教奉行,学习我所教化的佛道与佛法。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昼夜六时,勇猛用功,没有懒惰的情形。

众生都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烦恼,用五停心观来控制。对於多贪的众生,令修不净观。观察本身是个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物,没有一处是清净的。对於多瞋的众生,令修慈悲观。有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不会发脾气。视一切众生,如同子女,如是观,便生慈悲心。对於多痴的众生,令修因缘观。观察十二因缘法,而能悟生死流转之理。对於多障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不用修观空、观假、观中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对於散乱的众生,令修数息观。计算吸气的数,或者计算呼气的数,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马的妄想,停止散乱心。这是修道人必须修持的课程。

他们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虚空之中。他们的志念力,非常坚固,绝对不退转。精神集中,披精进铠,持智慧剑,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说种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他们常现师子吼,说法时,心无所畏惧。

我於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摩竭提国伽耶城的外边,尼连河畔,菩提树下打坐。在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发愿:『如果我不开悟,永远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见东方的明星,闪闪发光,因而悟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叹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为什麽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妄想。为什麽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执著。这个妄想执著,把应该成佛的众生挡住了。好像一条光明大道,通行无碍,可是在中间有道墙,把路挡住了,就不能向前进行。

兹举出一个事实来说明,现在德国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筑一道高墙,隔离东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随便来往。这道墙就是障碍物,将德国人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民主集团,一个是专制集团。生活思想有天渊之别。

成佛的障碍,就是妄想执著。如有妄想执著,佛的智慧不能现前。因为不能开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将妄想执著放下,那麽,就能开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执著放下。本来他是太子,在宫中享受既美满又豪华的生活,将来可做转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可是他放弃王位。而且又把美丽的娇妻舍下,又把活泼的爱子放下。他觉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彻底寻求了生脱死之法。

佛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後,在二十一天的时间,於定中为法身大士说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够,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以慈悲为怀,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以後又转十二因缘法轮,然後再转六度万行法轮。

最初转华严法轮,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转阿含法轮,又转方等法轮,又转般若法轮,最後转法华妙法轮。法华是佛的本怀,本想开始就说法华,因为观察众生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先转权教的法轮,然後再转实教的法轮。现在机缘成熟,所以转无上法轮。

当这个时候,我乃教化这些无量大菩萨,令他们初发菩提道心。现在他们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们完全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对你们所说的法,那是方便语。我现在对你们说的法是真实语。你们大众应当专一其心,来信受我所说的法。我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道了。所谓「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本来不生,示现一个生;本来不灭,示现一个灭。在梵网经上说:「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说已经有八千次了。这些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的菩萨,都是我在过去成佛的时候,所教化的大众。

阿逸多!你所问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们跟那位佛发心?是谁教化他们呢?他们修持什麽法?他们读诵什麽经?你现在明白了吧!他们修的是法华法门,他们念的是法华经典。他们是来护持法华,他们是来供养法华。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和无数无量诸菩萨等,都生起疑惑心,为什麽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见过这种事情。他们都有这种念头:怎会有这种道理?世尊这样的年轻,於地涌出的菩萨,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而能教化这样多的菩萨,令他们都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这是闻所未闻的奇事,於是乃向佛请教开示,便对佛言。

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於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於道常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弥勒菩萨等请问佛:世尊!如来以前做太子的时候,为求解脱之道,乃走出王宫,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您成佛开始,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而已。

释迦牟尼佛於十九岁时,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处访问善知识(当时外道),不得解脱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脱之法,每日只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麦子,来维持生命。当时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系有三人,母系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这种苦行,乃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当时外道所修行的圣地。剩下二人,发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认为修行就要受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专心致志来求解脱。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六年後,佛的身体,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献乳粥,佛接受供养,吃了乳粥。这二位同修则顿生疑心,认为佛生退道心,於是二人也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来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时,释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後,身体恢复健康,乃在尼连河沐浴,身心清净。然後到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时,佛正是三十岁。

佛成佛之後,观察因缘,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陈如、额鞞、十力迦叶、跋提、摩男俱利。为他们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他们闻法之後,证得阿罗汉果。有首偈颂:「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度生五十岁,是则共寿八十年。」

世尊云何於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您成佛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怎能在这样少的时间,大做佛事,度了这样多的菩萨?以佛的势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这样多大菩萨,他们皆当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开近显远的大教。这种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说法有五十年的历史,有首偈颂这样地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年。」佛在菩提树下初证佛果时,在二十一天时间内,说一部华严经。佛在三十一岁时,开始说阿含经,说了十二年。在四十三岁时,开始说方等经,说了八年。在五十一岁时,开始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岁时,开始说法华经。在八十岁二月十五日,於一昼夜间,说一部涅盘经。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於千万亿劫。数不能荆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於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假使有人在千万亿劫中计算这些从地涌出菩萨的数目,也不能计算穷尽,究竟有多少菩萨?这些大菩萨,从久远以来,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处所,已经种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萨道。他们常修梵行,也就是清净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像这种事情,世间人不会相信的。譬如有人,他的面貌很美,头发很黑,年纪不过二十五岁左右,可是他指著百岁老人说:他就是我亲生的儿子。这位老人承认是事实。乃指少年人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简直是难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於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於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佛也是这样的情形,好像年轻人指年老人为子一样。佛成道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这些大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前,为求佛道的缘故,勤加修行,勇猛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毫无懈担他们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定、四空定、灭受想定。能出师子奋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来讲的。若是按照别教的教理来讲,从初地到十地,这叫善入。从十地倒驾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这叫善出。从妙觉圆满,这叫善祝若依照圆教的教理来讲,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严三昧,叫做善出。无缘三昧,叫做善祝这是按照藏通别圆四教来讲的三昧。其实三昧有百千万亿那样之多。

这些大菩萨,都获得大神通力,任运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别,大神通是菩萨神通,小神通是罗汉神通。罗汉的神通,只有十八种变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虚空中行住坐卧等等变化而已。

这些大菩萨在很久以前,修行清净行的法门。善於从浅入深来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问的难题。这是人中最最尊贵之菩萨,在一切世间,甚为希有,难得一见,成为瑰宝。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世尊才说证得佛道的时候,初令这些菩萨发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导他们,令他们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道迈进,直达无上正觉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於佛灭後。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世尊!您成佛的时间没有多久,怎能做出这些大功德事业呢?我们大家虽然相信佛所说的法,乃是随顺众生的心意而说的一切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出的言语,没有一句是虚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觉悟的、佛所教化的,统统是通达无碍。可是我们深恐将来初发心的菩萨,在佛灭度之後,若是听到这种道理,或者不会相信,或者不会受行。为什麽?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认为年轻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萨。他们既然不相信这种事,就会生出谤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业,将来要堕落於三恶道,所谓「起惑、造业、受报」。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为这种缘故,我们大众请求世尊,愿为解说,解除在法会大众的疑惑。不但解除我们大众的疑惑,也解除未来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们闻到这种事之後,也不会生起疑惑之心。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愿意再重新宣说这种道理。用偈颂来说明。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弥勒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是从释姓种族出生,後来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世尊从成佛到现在,时间很短,不过四十多年。

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皆是佛之子,其数无边,不可以测量。就是菩萨的智慧,也无法晓得究竟有多少?他们在很久以前,已经修行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变化无穷。

他们善於修习六度万行之菩萨道,不受世间法所污染。他们修清净出世法,好像莲华在水一样的清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现在他们从地涌出,来到灵山法会,聆听佛演畅法华妙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盛会。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从地涌出的菩萨,对於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这种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为什麽会令人不相信?因为佛得道的时间甚近,所成就又是这样之多,教化菩萨又无量无边。希望世尊慈悲,为我们大众解说一番,解除大众的疑惑。恳祈世尊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分别为我们说明白。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譬如有个年少力壮的人,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可是指著百岁的人,说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头发也白了,脸面也皱了。

这个少壮人说:这个老人是我亲生的儿子。那个老人也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父亲年少,儿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相信这种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於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从成佛到现在,没有很长的时间,可是教化的菩萨,所立的志向,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所发的誓愿,非常广阔,犹如大海。他们的心没有恐惧,他们的意没有怯弱,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这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善巧解答难问,所谓「辩才无碍」。其心无所畏惧,不受威胁,皆成就四种无所畏。是那四种呢?1、总持无畏。2、知根无畏。3、决疑无畏。4、答难无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他们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们的威德十分严肃,令人起敬。十方诸佛也赞叹他们的功德,他们善於分别说一切佛法。

各位学佛法,要会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则,境界来考验,就糊涂了。若是认识境界,就能转境界。若是不识境界,就被境界转。所谓「一切是考验,看尔怎麽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无论是顺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执著它。若能不动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什麽是顺境界?就是有人赞叹你。这位法师,严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又持银钱戒,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真了不起。你听了这些奉承话,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还要甜。这就被境界转了。

什麽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诽谤你。这个法师,好吃懒做不修行,终日睡觉不做事,简直是依佛吃饭,靠佛穿衣来混生活。你听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黄连还要苦,这就被境界转了。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认识境界,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转,那就失了道业。

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不欢喜住在闹市中,愿意住在寂静之处。他们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轻安境界。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虚空中。

我等从佛闻 於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於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弥勒菩萨又说:我们大众闻佛所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又见到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因为亲见亲闻的缘故,所以对於此事不再怀疑。愿佛为未来初发心的菩萨,演说这种道理。因为他们的信根不坚固,善根不深厚的缘故。

假使有人对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不能开解而生怀疑心,不生信仰心,将来会堕三恶道。唯愿世尊慈悲,怜愍未来的众生,解说这种的因缘。

是无量菩萨 云何於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怎能在很少的时间,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谓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於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对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对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