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楞严经的秘密 > 第十卷 第二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中) >

第十卷 第二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中)

第十卷 第二章 行陰境界十种魔境(中)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尽见行陰流。行陰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陰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这个经过修行三摩地,已经达到想陰尽境界的修行人,当他继续凝结心神按照正确的法门进行止观修行的时候,上述的种种心魔就不会找到机会来干扰这个修行人,他也就能够继续深入地思维和谛观本来的自性,才能够更加接近彻悟一切众生的根本。”

“可是有时候,这个修行人,在发现自己的这一类众生的出生根本逐渐显露的时候,在仔细观察和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这种幽静圆明的状态中动摇了本来的真元,而后就会在这个真元中无端端地产生了对自他的计度衡量揣测之心。因此出现了这种揣测之心,这个修行人就会堕落进入四种颠倒见当中。也就是部分无常部分真常的论调。那四种颠倒见呢?”

“第一种常无常论,这个修行人观察到自己的妙明真心遍满了十方世界,就非常清楚断然地认为这就是最究竟最彻底的神我,因此就认为我本来就是遍布十方而巍然不动的,所有一切的众生,全部都在我的内心之中自生自死,而我的这个心性,并无生死,就是恒常的;而那些生生死死的众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无常性。”

“第二种常无常论,这个修行人,并不关注在自己的真心上面,而是始终关注着外部的世界,那十方犹如恒河沙数无量的国土上面,而且经过他的观察,他会认为凡是那些会出现劫至坏灭的地方,就是究竟无常的种姓;而凡是那些没有出现劫至坏灭的地方,就是究竟真常的种姓。”

“第三种常无常论,这个修行人,还是继续地仔细观察思维自己的真心,发现自己的真心非常精细微密,就好像邻虚空微尘一样,婉转灵动遍布十方,但是本性却毫无改变,同时还能够令自己的身体出现生生死死的变化。那么他就会认为那不会变化坏灭的性质,就是常我;而种种生死的表现,从常我中所表现出来,就属于无常性。”

“第四种常无常论,这个修行人,因为自己的想陰已经穷尽,已经明白发现了行陰的潜移默化,他就会把行陰的冥冥常流的这种状态当成了真常;而把前面那些已经穷尽了的色陰、受陰、想陰等当成了无常。”

“因为他的这四种见地,全部都是揣测出来的包含着部分无常观点,同时又包含着部分真常观点的错误论调,这个修行人就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以上者四种,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三种论调:部分常部分无常论。”

“这个经过修行三摩地,已经达到想陰尽境界的修行人,当他继续凝结心神按照正确的法门进行止观修行的时候,上述的种种心魔就不会找到机会来干扰这个修行人,他也就能够继续深入地思维和谛观本来的自性,才能够更加接近彻悟一切众生的根本。”

“可是有时候,这个修行人,在发现自己的这一类众生的出生根本逐渐显露的时候,在仔细观察和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这种幽静圆明的状态中动摇了本来的真元,而后就会在这个真元中无端端地产生了对方位中边的计度衡量揣测之心。因此出现了这种揣测之心,这个修行人就会堕落进入四种有边的论调之中。那四种边论呢?”

“第一种边论,这个修行人,通过他对真元的观察和思维之后发现,这个真元的功用是无穷无尽,永无止境的,因此他就产生了过去未来的区别之心,把这种区别称为有边,而把真元的连续不断的功用,称为无边。”

“第二种边论,这个修行人,通过他的修行,能够观察到八万劫中的一切众生的生生死死,但是却对八万劫至前毫无所见,因此他就把自己所不能感知的部分称为无边;而把能够感知到有众生的部分,称为有边。”

“第三种边论,这个修行人,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圆满遍知一切,因此就把这个称作无边;其他一切众生全部都在我自己的感知范围之内,但是我却不知道每一个众生的知见本性,因此就把这个称为没有无边之心,却具备了有边的特性。”

“第四种边论,这个修行人,因为已经将要接近行陰尽了,因此就会通过自己的揣测计度,把一切众生的每一个身体,全部都认为具足了半生半灭的性质;而整个自己所能够感知的世界,全部都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因为他的这种错误的揣测计度,所产生的这四种有边无边的认知,这个修行人就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以上者四种,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四种论调:有边论。”

“这个经过修行三摩地,已经达到想陰尽境界的修行人,当他继续凝结心神按照正确的法门进行止观修行的时候,上述的种种心魔就不会找到机会来干扰这个修行人,他也就能够继续深入地思维和谛观本来的自性,才能够更加接近彻悟一切众生的根本。”

“可是有时候,这个修行人,在发现自己的这一类众生的出生根本逐渐显露的时候,在仔细观察和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这种幽静圆明的状态中动摇了本来的真元,而后就会在这个真元中无端端地产生了对所知所见的计度衡量揣测之心。因此出现了这种揣测之心,这个修行人就会堕落进入了四种颠倒论调,也就是错误凌乱的不死遍计虚妄论点。那四种呢?”

“第一种错误零乱论点,这个修行人,通过对处于种种功用变化过程中的真元的仔细观察和思维,把其中不断变化改变的部分,称之为变;把其中连绵不断相续存在的部分,称之为恒;把其中能够被感知见闻的部分,称之为生;把其中所不能被感知见闻的部分,称之为灭;把连绵相续不断的因性,称之为增;而把相续中不断出现的远离,称之为减;把其中各个出现的生处,称之为有;把一个个消亡不见的地方,称之为无,如此等等。不论什么,都会通过自己的观察给于理论上的论断,并且当有人前来向他征询佛法的理义的时候,就会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会讲说这种错乱不堪的论调,让那些前来征询他的人完全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并且会丧失了自己的见解。”

“第二种错误零乱论点,这个修行人,通过对自己内心的仔细思维和观察,发现处处都是无性,因此就会得出一个无的证悟。从而当有人前来向他征询佛法的理义的时候,不论别人问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一个字‘无’,并不会给出其他的答案。”

“第三种错误零乱论点,这个修行人,通过对自己内心的仔细思维和观察,发现处处都是有性,因此就会得出一个有的证悟。从而当有人前来向他征询佛法的理义的时候,不论别人问什么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一个字‘是’,并不会给出其他的答案。”

“第四种错误零乱论点,这个修行人,在通过对自己内心的仔细思维和观察之后,发现有和无是并存的,因此自己的内心就会完全被扰乱了。当有人前来向他询问佛法的理义的时候,他的回答往往是‘有,也就是无;无,也就是有。’这种错误凌乱的回答,会让别人摸不着头脑,根本无法和他进行探讨。”

“因为他的这种错误的揣测计度,所产生的这四种错误凌乱的认知,这个修行人就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以上者四种,就是在行陰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五种论调:错误零乱虚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