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楞伽经解读 > 解读《楞伽经》第十八讲 >

解读《楞伽经》第十八讲

佛光禅师解读《楞伽经》第十八讲

我们前面讲到法和非法都应舍,法和非法的意思就是正确和不正确,对与错的问题。第一品主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摆脱所谓是非观念的束缚,我们对身心世界宇宙的感受,都源自于是非,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是在是非这个角度去观察,其实它的本质没有这个是非,我们自己从一个很深的角度去观察的时候,可以发现没有什么具体的是非之说。

古人讲话“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任何东西你不要给它搞一个所谓的定论,这个定论首先是我们的烦恼跟执著,当我们执著的时候,我们就好像一定有个什么东西,因为一切万法的生起,除了它自身的缘起力,没有别的东西,所谓的“法无缘不生,仗缘方起”。何为缘?就是你外在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外在的条件决定它内在的东西。

我们一个心情的好坏,一个感觉的好坏,来自于什么?你说你的感觉是外是内?我们平常肯定就认为,我们心里的感觉应该是内的,实际上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外相,为什么是外相?你心里有感觉的时候,你很清楚有这么一个感觉。你用心观察,我们无论是喜是忧,各种感受生起的时候,你很清楚,你有一个非常清楚知道它的那个东西,我们形容它很清楚自己。

你今天再高兴你也清楚,再不高兴你也清楚,只不过我们不注意观察,我们觉着好像高兴就是高兴,我们只看高兴和不高兴,好和坏,只看见心里的感受,并没有看到感受对面还有一个永远不变的那个,它从来不喜不忧,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心里的感受也是一种外境界。

而这种外境界恰恰就影响了你,因为它的发生是根据你的所谓的现象而来,这是个缘起相,互为因缘,内心深处的感受好,你就感受外面就好,外面的境界好,内心就有好的反应,这是互为因缘的,这就叫互为因果,心因动则为因,但是无论是内和外,你都很清楚的正觉性,它是不变的。它没有内外,你不要把它分成三个方面,它实际上是两个,完全就是一种相对境界,在众生界就叫相对法,所谓法和非法,就是分别是非。

我们第一品的要义是什么?就是我们要知道法和非法俱不可得,正确与否皆是如幻的。如幻之法,如幻相对缘起这个法所决定的东西,我们没有如幻相对缘起这个法的发生,我们不存在法和非法的观念,所以法和非法尚应舍,都要去舍去。舍是不要去执著它,因为你执著没有用,因为这里说的很精确,“法与非法唯是分别”,它就是个意识分别的作用,你分别它没有用。事情的发展没有是非,我们不要看佛法解脱的功德,我们就看世间的道理也能看得出来。

世间人说什么?有一句老话讲“成者王侯,败者寇”,那你说失败的人就一定错吗?不是,那当时国民党叫共产党共匪呢,现在国民党跑到台湾去了,我们可以喊人家叫蒋匪,这就没有绝对的是非,孙中山开始发动同盟会辛亥革命造反的时候,清朝政府也喊他匪类,贼呀,你要知道,是非视人的概念而定,视机缘而定。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因为你执著这个观念,所以说你离不开,感觉好像我缺了它不行。就像我们分别对错一样,我们认识这个对错,我们认为这个对错是一定的,必须得坚持对的,为什么对了?你不要以为错的对你就没有用。如果错的对你没有用,你就不会犯错误,你相信吧?别管当时为什么你犯错误,肯定当时对你有用,你才会犯错误。又比如吃东西,现在知道肉不能吃,难道你看到时候真不想吗?看见时候,有时候还是想想,尤其烤羊腿。年轻人犯的错误叫错误吗?你清醒的时候叫错误,不清醒的时候叫什么?叫青春的冲动。人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所以你不要说错与对的事,这就是我们分别。 我们有这样的分别意识观念,就不能舍离境界的束缚,你就不能超越境界对你的束缚,这个我们要清楚。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因为你坚持的分别这个观念,你只是增长的一切虚妄。我要坚持对的,我要坚持正确的,增长的就是虚妄,只能给你把对立面越来越清晰。你会建立很多对立面,包括最后残酷到,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了,实际上你说文革有一个对立面吗?没有。一开始没有的,最后为什么人民内部还打起来了呢?就是说你坚持的观点,你要坚持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只能越分越清楚,最后一家子、两口子还要打仗呐。

就像两口子吵架一样,实际上两人有什么矛盾?没什么要命的矛盾,有要命的矛盾你还在一起过呀?都是因为个人的观点,我要分别清楚,很多很多鸡毛蒜皮的事,越分越清楚,最后就打起来完事散伙。分别嘛,分别就是隔离了,最后你只能隔离开了。我认得一个朋友搞对象七年,结婚又八年,还生个女儿,结果因为什么引起离婚的战争?就是他媳妇没给他擦皮鞋,因为这点儿开始干仗,实际上这是个导火索,把这几年的积怨都给爆发出来了。

就像我们“长老”第一回见了我们就说前妻一次衣服都不给他洗,我就训她,我说你是为人妻,回去应该尽你的义务,这是你的责任呐,你快回去给人家洗回衣服。她很高兴地遵从我的意思,回去给丈夫洗衣服,明明白白告诉他,不是师父叫我给你洗,门儿都没有。那你说你何苦去结婚呢?你分别那么清楚增长的都是虚妄的感受,你当初不分别你结婚不结婚,你跟他结婚有啥用?因为你分别清楚了,你又没有继续分别下去,行了。这个人啊是生活在矛盾矛盾矛盾里头,矛盾都是自己造出来的。

“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一切虚妄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得寂灭”啊,你怎么去得到寂灭的快乐呢?寂灭不是死,寂灭就是安心了,心里没有那些烦恼。你增长的虚妄越多心越不能安,你说“哎呀,我怎么静不下心来呢?”昨天网上的人问我,我念佛怎么静不下心来呢?你为什么念佛的时候感觉它乱了呢?实际上那是对照出来的,因为佛是清净的,你以前不是没有乱,是你不觉得。

咱不是成天说嘛,就像是厕所那大蛆似的,你叫他上干净地,他不,他觉得那才是他的地。这个我们要清楚,我们不要跟蛆似的。要学会什么?你往干净地的时候,千万别认为粪坑还是你的家,那就坏了。要甩离开,这也要分别,这个分别是超越。分别没有错,分别是智慧,后边不要执著,执著就成了业力了。你分别完了并不执著,不执著坏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本质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无忧的,清净的光明的,这是我们生命本来的东西。

人活着要对得起自己,你不要说我对得起谁,人活着一定要对得起自己,你自己是真的快乐吗?我今天早上给S居士开示了会儿,你辛辛苦苦工作上班是为了什么?为了快乐吗?你要明白你生活的环境,你要懂些道理呀。你应该去认识一下道,万事评个理,你没有理怎么活?不是混人嘛,四六不懂。四六不懂啥意思?四是四圣道不懂,六是六烦恼,他也不懂,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圈儿是什么,不懂道理,不懂人情,这就叫四六不懂。我们要学会道理来支配自己的生命,这是真实的,这叫得寂灭,所谓寂灭。

“寂灭者所谓一缘”什么意思?就是心专注于一处,一缘是一处的意思,就是心专注于唯一的缘起。一缘不是人哦,人是无常的,你不要给弄个无常缘,人、事、物这一切人世间的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

“一缘者是最胜三昧”一缘是专注于空性,专注于你心体的本质,专注于智慧,把心念专注于这个一缘,这种缘起,你就会得到最盛三昧,最盛三昧就是最殊胜的一种生活境界就出来了。

“从此能生自证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如来藏是什么?显发智慧蕴藏的力量,如来藏是智慧当中所蕴藏的力量。这是我们把头一天学的串习一下。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我们看第二品“集一切法品第二”,这一品由谁发起问的呢?大慧菩萨。大慧菩萨顾名思义有大人智慧,何为大人智慧?懂道理了,不是不懂道理的懵懂小孩儿。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这个右膝著地,这是胡跪,胡人的一种礼节,古时西域的人来朝见汉朝天子的时候,都是要行胡人之礼。人家是一根腿著地,不是我们现在的五体投地,这是中国人的礼节,属于汉人改化的礼节。

“偏袒右肩”是尊贵的意思,右边是尊贵。

“曲躬恭敬”非常恭敬地表白自己的意思。

“颂言”佛菩萨的智慧何等了得,要发表一个看法,人家都是颂,偈颂。人家那个陈述很有水平,我们现在的陈述是很差劲,这个智慧能看得出来。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佛法的道理是很深的,怎么说深呢?它是深入一切实相的理性,深入一切实相的剖析。我们这些人呀生活的苦难还没有解决,所以更无暇顾及“高尖端的科学研究”问题了。你看人家那些研究高尖端科学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最起码是国家科学院的,坐那没事就研究这个问题,这才有研究的工作。

你像我们天天自己心里烦恼还解决不了呐,还怎么研究实在的问题呢?研究这类问题的首要条件是你自己没有烦恼时候再研究,你有烦恼的时候是研究不来的。我们暂时先充回儿大头蒜,暂时先当自己没有烦恼。欲断烦恼还得先把理研究清楚,研究不清楚了你没法断烦恼。

这段偈颂是大慧菩萨对佛的理解认识,我们昨天在网上讨论个问题“什么是佛?”,我们也看到过一些经典上对佛的解释,《金刚经》上很简单地描述一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什么叫离一切相?我们不知道。我们从《金刚经》那个角度知道什么叫一切相,《楞伽经》从这里告诉我们一切相怎么去离就叫诸佛,诸佛是什么?一切正觉处,一切法的正觉处是从何而生起来的?这是所谓离相则成佛。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华”世间是什么意思?我们用心去观察世间万物的时候,你要摆脱两个方面现象的束缚,一个是生,一个是灭的现象。我们对一切万法的观察,世间众生是从生灭角度开始,我们看待身心世界都是从生灭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应该离开这个生灭的观点。

什么叫生?我今天有感觉了,感觉很好,这叫生。我突然又没有了,这叫灭。我们就在这患得患失之间增长的什么?无明烦恼的执著,我们在执著有和无的感受,这是我们没有离生灭的观点、那种心、意识分别,所以就导致你认识世界不够充分、不够详细、不够精确,所以对你来说就有一种障碍发生。什么障碍?你看不清一切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通过相分看本质看不清。为什么?我们被现象迷惑、障蔽住了,这就是第一句告诉你,世间要离生灭。

世间你观察一切现象但离生灭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虚空华”,虚空里头有个华,什么华?虚空里能生华吗?生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眼花了,那叫虚空之华。但离生灭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谓现象的束缚,生灭就是所谓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要光看他一个表现,生是他的表现,灭是他没有表现的时候,平常,这也叫生灭。有事的时候叫生,没事的时候叫灭,各个角度你都要去观察,我们要离开相对的角度去观察他,那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看人不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坏的两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说我们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间你说它存在吗?对你来说如梦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说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两天?他还是到舍报的时候一样舍报,对不对?这就是你要离开生灭相对境界的看法。这一句话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圆通章最后一句“生灭寂灭,寂灭为乐”,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楞伽经》是最高法要,一句话直接契入,“离生灭”。人家给你说世间要离生灭,身心世界万事万物,你要看它,观察它,一定要远离生灭的观点,一定要远离相对境界来说。

你要超越出来相对,相对是什么?你不要给它个定论,你要看它存在的意义。你不用管它待它如梦如幻,世界对于你来说,你看它如幻。对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梦,世界如幻,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定要离生灭。你不要把它对立来看,你要对立来看有生有灭的观点,有相对境界的观点,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把身心和世界从生灭的观点来看是对立的,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远离生灭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实,不实你就可以改变呐,可以创造,这就不一样了。

“智不得有无”,智慧,这个智就是《心经》上给我们描述的一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远离得失、有无境界。《楞伽经》这里讲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觉念力的恒觉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觉的观点来观察身心、看待世界,这叫考量作用。你这个东西是没有有无之分的,是没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没有得失的,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这些现象,随时随地在作用,随时随地都在摆脱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远离有无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无,是个中道性,遇缘则生,缘尽则熄。

“而兴大悲心”,因为智慧这种力量,兴是发生,你自然发生大悲之心,何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悯,对境界怜悯的感受和认识,我们对境界的呵护那种认识称为悲心。身心是我们的所对境界,智是无得失的,没有增长和缺陷的,那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所对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们对它要呵护,这种认识就叫大悲心。

世间你观察一切现象但离生灭之想,你看它就像“如虚空华”,虚空里头有个华,什么华?虚空里能生华吗?生不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为什么?眼花了,那叫虚空之华。但离生灭想去看待身心世界,你的身心世界就如幻化一般,你就超越了它的所谓现象的束缚,生灭就是所谓的现象。

比如我们看待一个人,不要光看他一个表现,生是他的表现,灭是他没有表现的时候,平常,这也叫生灭。有事的时候叫生,没事的时候叫灭,各个角度你都要去观察,我们要离开相对的角度去观察他,那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看人不要从两个角度去看,不要看他好和坏的两方面,任何人存在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是说我们能否定和肯定的。

世间你说它存在吗?对你来说如梦如幻的,你又何苦去在乎它呢?你在乎它,它不能多。就说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你在乎他再多,他能不能多活一天两天?他还是到舍报的时候一样舍报,对不对?这就是你要离开生灭相对境界的看法。这一句话直接就契入到耳根圆通章最后一句“生灭寂灭,寂灭为乐”,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楞伽经》是最高法要,一句话直接契入,“离生灭”。人家给你说世间要离生灭,身心世界万事万物,你要看它,观察它,一定要远离生灭的观点,一定要远离相对境界来说。

你要超越出来相对,相对是什么?你不要给它个定论,你要看它存在的意义。你不用管它待它如梦如幻,世界对于你来说,你看它如幻。对待自己也如此,你的身心感受是如梦,世界如幻,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定要离生灭。你不要把它对立来看,你要对立来看有生有灭的观点,有相对境界的观点,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把身心和世界从生灭的观点来看是对立的,它就成真实的了,我们远离生灭了,它就成如幻的了,如幻就是不实,不实你就可以改变呐,可以创造,这就不一样了。

“智不得有无”,智慧,这个智就是《心经》上给我们描述的一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远离得失、有无境界。《楞伽经》这里讲的智慧是指的你的正觉念力的恒觉量性,考量的作用。你以正觉的观点来观察身心、看待世界,这叫考量作用。你这个东西是没有有无之分的,是没有得失的。智慧是心的能,心能是没有得失的,没有存在和不存在的这些现象,随时随地在作用,随时随地都在摆脱作用,是永恒的中道性,智是远离有无的,但是并不是否定有无,是个中道性,遇缘则生,缘尽则熄。

“而兴大悲心”,因为智慧这种力量,兴是发生,你自然发生大悲之心,何为大悲之心?就是要有大人、悲悯,对境界怜悯的感受和认识,我们对境界的呵护那种认识称为悲心。身心是我们的所对境界,智是无得失的,没有增长和缺陷的,那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所对的境界是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我们对它要呵护,这种认识就叫大悲心。

大是充满一切的意思,你如果没有对境界的呵护,你就不能看待一切法如幻。因为你对一切境界那种呵护,呵护不是去执著,你不要损害它的完美性,实际上我们都在损害别人的完美性,来增加自己的完美性。所以你处在这种呵护的心境中,对身心世界任何一个层面你都不会损害。从这个角度你再看所谓的一切境界,真的你有心呵护它,为什么?都是完美的,世界缺了什么也不叫世界,对不对?你身心境界里头缺了爱别离愁,你还叫身心世界吗?你缺了酸甜苦辣咸还叫五味人生吗?你既然经历人生,就得经历这些。

能真正地升华出来心无得,智无曲受,那就完成佛法的修行。你一旦沉浸其中出不来了,那你就完成了人生的轮回,出来了就成佛了。投入进去了叫轮回了,超越了跳出来了叫成佛了。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 远离于断常,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我们要从这个角度看一切法,真的就如梦如幻不实在的。那既然一切法如幻就能离一切相,你知道它如幻了肯定就离了,它不实你又在乎它干什么?我们真知道它如幻的时候就离了,你知道人一定要老,所以人老了也不在乎,人老了心不老就行。

“远离于心识”心识是我们的分别跟执著,智慧是分别它但不执著它。“智不得有无”前边那个“智不得有无”是对前两句话的总结。后边这个又是对这两句话的总结。告诉你智慧是远离有无的,远离分别的。你去听,这个《楞伽经》很透彻,处处都给你讲真实的义理。实际上真实这样,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看清世界,“而兴大悲心”那时候你再发出那种认识来,那真的叫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世间就跟做梦一样,我们昨天不就过去了吗?人说睡觉就跟做梦一样,实际你睁着眼也在做梦,你不要以为你睁着眼就清醒,睁着眼也不清醒。有时候闭着眼比睁着眼还清楚,闭着眼时最起码不胡作非为呀,我们处的这个生活世界就跟梦一样,梦是不真实。

“远离于断常”我们也不要兴断常念,断念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过去的就过去了,想它干啥?这都叫断念。常念是什么?经常想想自己的打算,过去人讲话,百年的寿命做千年的打算,儿子想完了想孙子,孙子想完了想重孙。千秋万代,哪个皇帝不是千秋万代呀?万岁万岁万万岁,哪个活过一百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了,行,他想去当神仙,寻求常念,长生不老,54岁就完蛋了。这是真理,因为世间就是这样。你有断念和常念都不对了。你要相信因果道理是真实的,作为世间人生活的原则来说,我们要相信因果,要正视因果问题。修行解脱道的人应该看一切法缘起如幻,如幻不是没有,也不是真实有,所以是远离断常心的。断常心也是有无概念。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智慧是远离有无的,这时候你看待世界,你就会了知人法无我。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了知人法无我,人性世界分人、法,所谓人是人群社会这个主流意识,法是生活的环境,无论是社会人群环境还是你生活的环境,实际上是没有自我的观念的。不要说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体现什么价值,在这个社会当中你要实现什么价值,都是一种假想。因为你的存在对于这个社会人生来说就是有它的意义存在的,你的存在就是一种意义,在你的本分事上做好就是一种意义,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这就是所谓人法无我的概念。

无我并不是什么都泯灭,按一般理解好像一说无我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那样,是本分想,作为人来说我们知道自己的本分,这叫本分想,这是人性的正想。修行人的本分是什么?就是告诉你一切法不执著,要超越身心的束缚,超越现象的一种约束,这是修行人的本分想。你要想修道,你要想获得解脱,你就得持如是想,是为正觉观。你没有如是想,你就不能生正觉观,你就不能产生正受,从而不能真正地远离烦恼那份烧灼,因为我们想修行解脱,所以烦恼的烧灼作用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

烦恼是什么?执著呀,放不下。我们修的就是要放下,我们要知道的、认识的、感受的就是要放下,放不下怎么办?继续练。除非你不想修行,你愿意受烦恼焰,那没办法。你愿意上火烤去,你愿意学保尔?柯察金炼钢铁去。炼成钢铁哪有用呀?地狱有用,《地藏经》说的地狱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那几种东西正好,地狱里头构造出来的。那就是强烈的我执,它最后也是如梦如幻的,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存在的?只能增加你的知见烦恼,引起无量的、无量的、无量的果报。不知道保尔现在在哪轮回呢,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来源正确与否,这个都无从考证,咱只能说凭着现象去判断一下,从佛法的角度去判断是这样,从人性的角度是值得学习的。

人性要坚韧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但是我们要学到好处,那种坚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但是他,世间人追求目标的态度绝对是我们修行念佛的人应该像人家学习。曼德拉被扣押二十年,最后还要坚持当总统,最后人家当总统了,当完总统又怎样呢?还那样。世间有得有失,他在享受得失的感觉,实际上有意义吗?心有增减吗?我们学佛的人是看待心体的,是观察生命本质的,对待生命本质没有意义的行为举动,我们是不做的,没有用。你做来有用吗?对你所追求的目标没有用,那何苦而为之呢?不如歇下心来念一句阿弥陀佛省事,心呐,歇即菩提。那你就守住真心了,歇心不是什么都不干,我们要干本分事,本分事还是要修学看破、放下,你看不破放不下就要生执著,执著就要生烦恼,就这么简单。

“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烦恼就像火焰一样,世间的诸法一切缘起法相都像火焰一样,实际上它本质都是清净无相,从本质来看是不可得的,不可得就是清净的。我们都知道一切无常不可得就是清净,你既然知道它是无常不可得,你肯定就不用理会它,好也是它,坏也是它,但是我们做到本分就好,你的心就会安就不会乱,这时候叫真的认识世界,称为大悲心。

这大悲心是什么?是认识身心世界,而去呵护它的完美性。你的种种行为只能证明一个道理,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你从这里造的种种缘起到最后怎么样?最后还是空。你奋斗了几十年人生,最后怎么样?无限的憧憬换来了无限的失落。记住有憧憬和希望一定有失落和失望。我们憧憬解脱,我们希望佛祖的加持,希望智慧的生长。佛法真的很实在,要给自己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不要追求梦幻泡影一般的东西,追求那些梦幻泡影有什么呀?人贪执到里头要是想不开跳不出来,你还得受罪。人不得清净就是这样,他不看本质,看待的是现象。

“常清净无相”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一定要清净和无相,而且要恒常如是观,光想得到点儿什么,光想占点儿什么,你什么也占不着,应该这么去认识世界就好了。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要知道,佛是不住涅槃的,佛没有涅槃。落实到我们这个身心世界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把它跟自己剥离开就不对了。这里讲的佛是我们的正觉性,我们的觉性不会不动静,不会没有作用。涅槃是没有动静了,寂灭了,觉性一定要常常作用的,我们的觉性并没有在涅槃里头。

涅槃是什么?觉性不用动了,啥叫觉性不用动了?你对周围的感受不是光建立在意识分别观念里头,你还有个清净觉在里头掺杂,你不觉而已。我们对所有的一种感受,你仔细去剖析,除了你的所谓好坏是非判断以外,你还有个正觉,正觉是没有是非好坏的,很清楚地看到的,那叫佛不住涅槃哦。那是圆满的觉悟,别管有现象没现象它都觉呀,那叫圆觉,圆满觉。我们是要看待这个问题的,这叫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是什么意思?没有作用的那个东西在觉性里是显现不出来的,没有动静,没有作用的境界在觉性里是不能显现的,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众生显不出来佛,有烦恼才见佛,没有烦恼涅槃了就不用佛了。你要想见佛,要想成佛,必须得见烦恼了,这个见烦恼是什么?我们得感受到、看到、感悟到烦恼的存在,这个存在虽说是如幻的,因为有烦恼的对照才有解脱佛性的显现。实际上两个都不可得,钻木取火一般。

你要是了知空性智慧,证得如实智慧了,涅槃和烦恼对你来说都无所谓,你现在还没有的时候,你千万要把握住涅槃,千万把握住佛境界,不要去搞那个烦恼境界,你还受不了的。当你真正有力量的时候,好比你十地菩萨了,你能住生死而不去染生死,你随便,乐住生死,那些大菩萨吃饱没事干乐住生死去了,你还没吃饱先去吃饭。饿了都走不动了,你还跑啊?人家吃饱了没事了身强力健了,人家干点活儿没事,你还不行。

你要知道这段经文是表白菩萨的境界,法身大士,位居补处要成佛的境界就是这样,所以人家看佛不住涅槃,涅槃也不住佛。咱看不出来,咱看佛就是涅槃了。

◎远离觉不觉,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 云何可称赞?

知无性无生, 乃名称赞佛。

“远离觉不觉”觉和不觉我们都知道,这还是两边性。觉是已得道了,不觉是不得道。自性是远离觉和不觉的,你别管你认识它和不认识它都在作用,从理性的作用上是这样说的。觉和不觉是对于修行已经得道的人称为觉,不得道的人称为不觉,但是从圆满自性的观点来说,觉和不觉跟它都没有关系,这是从它发生作用上说。

“若有若非有”是从形象上说,你说它有也行,你说它没有也行,你不要用有和非有的观点去看待它,那个不对。这就是我们的心性、法身。

“法身如梦幻”什么叫法身?真实的生命的本体,在你这个现象来看是如梦幻的,你从现在这个现象生命观点角度来看它是如梦如幻的,但是它是真实的,我们如何见法身?你只有把现在的去观察如幻如梦,你才能见到法身的真实生命,就是你真实的生命状况。

“云何可称赞?”法身既然如梦幻,, 怎么能表白它?怎么能赞扬它?赞扬的意思让你明白,明解清晰,我们怎能知道它的好处和来去呢?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就是这意思。

“知无性无生”了知我们法身本来是没有所谓的作用和发生的,本质是没有生灭的,性是发生,产生所谓的作用,无生是现象的发生,你说你从现象当中去观察法身吗?你不需要,它充满一切,不需要生,称为无生,它在一切现象当中作用是恒常的,你也不需要看它的作用去说它法身在哪,因为它不需要去发生作用,因为它充满着一切作用,所以称为无性无生。这是我们法身的真实的作用,法身它没有生,没有现象,不需去生,说我这法身是怎么修出来,不是那样,是你发现,显扬出来的。就像我们学会一个技术,那个能力并不是你学会的,是你显发出来的。

“乃名称赞佛”这就是称赞佛,你能了知这个道理了,是为称赞佛,这是赞佛呢!

◎佛无根境相, 不见名见佛,

云何于牟尼, 而能有赞毁?

若见于牟尼, 寂静远离生,

是人今后世, 离著无所见。

“佛无根境相”佛没有根尘识,觉性是远离根尘识的,我们讲《楞严经》不是说过吗,众生界的生命结构就是根尘识,我们要知道觉性是不存在根尘识的拘束的,但是记住根尘识里一定能发生正觉性,金矿里头一定能有金,但是金子里头不一定能有矿石。

“不见名见佛”你不要去树立所谓的境界当中的认识,就是根尘识当中的认识,你依根尘识而产生的认识称为不见佛。我看到的佛不是佛,我想象的佛不是佛,由此你可以判断一个真实的境界,谁以后再给你说他念佛见佛了,你赞叹一句“是为善境界,善男子不可执著”。懂吧?“不见名见佛”,远离一切根尘识的认识那就叫见佛。

“云何于牟尼, 而能有赞毁?”佛没有这个认识,超越根尘识,那你怎么能赞叹和毁誉人家呢?不可能,人家根本就没在这个境界里头,你能赞叹人家吗?你能毁坏人家吗?佛像坏了就坏了,再换个新的,一切法如是,衣服脏了就换下来洗洗。但是我们恭敬佛是真的,恭敬的佛不是这个相,是我们的心。

“若见于牟尼, 寂静远离生”你真要认识释迦佛世尊,他是恒常寂静而远离生灭相的。没有生灭、没有相对,只有绝对。

“是人今后世, 离著无所见”认识这个道理的人,无论是现在和将来,没有挂碍,没有取著,就叫无心,叫无心道人。远离一切执著,没有一个所对境可取,那是正觉,那是无上菩提正觉义。你练到这里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就是你能发无上正觉菩提的认识有了,跟佛产生同一信念了,只是念头认识了,还不是心,有念头就不简单了,有念头已经远超三贤位了。三贤位就是十信、十注十回向,但你没有登第,登第就是信念坚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