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七集 >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七集

六祖坛经(第十七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7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这一段是说「自性佛土」。大师告诉我们,自性若迷,就是众生;自性要是觉悟,就是佛。可见,佛与众生这两个名词,只是自性的觉与迷不同的称呼而已。大师在此特别举出几位佛菩萨,做为表法的代表。观音菩萨代表「自性慈悲」,自性慈悲就是观世音。势至菩萨代表「自性喜舍」,喜舍就是大势至。「势」是势力,「至」是讲这个势力达到顶点,达到最圆满、最高的境界。唯有智慧究竟彻底圆满,才能真正做到离相的喜舍,这是大势至菩萨的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能净」。「释迦」是梵语,中文意思是「能仁」,就是能够仁慈、慈悲一切;「牟尼」译作寂静。弥陀即是「平直」,平是平等,直是正直。「阿弥陀」是梵语,中文意思是「无量」,通常我们用「无量光」与「无量寿」来解释这个名号。大师在此处是用「平等正直」来解释阿弥陀,这个解释也是非常好。心地平等,确实这个心是无量的;心不平等,这就是有量,就不是弥陀的意思。行为正直,这个行与自性就相应,所谓一一行都能充遍虚空法界。一一行既能充遍虚空法界,与虚空法界无二无别,岂不是「无量」的意思吗?

这一段是讲净土,所以六祖大师特别举例净土三圣,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平直、代表理体,观音、势至是代表从体起用。一般讲,观音菩萨代表的是他受用,大慈大悲;势至菩萨代表的是自受用,清净平等。诸位要晓得,不能舍,心就不清净;能舍,心就清净。不能舍,法喜就不能充满;能舍,法喜才能充满。

自性,外照六门(六根)清净;自性内照,三毒即除。若自性不能内照,贪瞋痴是消灭不了;自性内照,就化贪瞋痴为无上智觉,这就成就法性土。由此可知,六祖的开示是直指「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一章的宗旨,是教我们应当要修无漏的功德,不要执着有为的福报;应当取自性净土,修「理一心不乱」,不要取方便土,也不要取同居土。这是大师悲心开示,决不是破净土,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明了。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此地有四首半(十八句)的偈颂,这是指示我们修自性净土,也是修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的原则。第一首偈:『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这首偈,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诫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句:「心平何劳持戒」。心平是讲「道」;中国古人教人的原则是讲「道德仁义礼」。这一句教导我们,持戒的目的是要达到心平。若戒相持得很严,心里不能平等,换句话说,持戒的方向、目标就错了。佛法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诸位想想:心不平,定如何能成就?心平等,定自然成就。所以,这一句才是真正的大道。我们读《礼记》,读到「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字怎么讲法,我们可以用六祖这句话来解释,心平等就是道。不但是世间的道,出世间最高的道也不外乎如是而已。诸佛菩萨并无二道,大道就是平等。第二句:「行直何用修禅」。这句是讲「德」,也就是行直。行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的念头,都称为行为。行为要正直。行为正直,祖师说,何用参禅?可见,禅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在行为的正直上。所以圆教的经论,都是说禅就是真心,真心行事就是禅,行直是真禅者。第三句:「恩则亲养父母」。这句是讲「仁」,仁孝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佛、成菩萨的大根大本。从孝养父母,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儒家如此教导我们,佛祖亦是如此教导。第四句:「义则上下相怜」。「义」是讲尽义务,决不是讲报酬。凡事要讲求报酬,就不叫做义。比义再低一级的,这是讲礼,礼才有往来,才有报酬,所谓是「礼尚往来」。由此可知,礼是做人标准最下的一级,往上去,都不讲往来,只有尽义务,而没有要求别人报答。这是第一首偈,讲「道德仁义」。

第二首偈:『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这首偈前面两句是讲「礼」,礼是要讲求让。第一句:「让则尊卑和睦」。让,大众才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第二句:「忍则众恶无喧」。这是讲「忍」,也就是佛法讲的「忍辱波罗蜜」。人要是能忍辱,什么事情都容易解决。忍是世出世间的美德,大乘佛法特别重视这个字,所谓「忍」能成就功德,能保持功德而不丧失。在忍里面,特别讲求的是「不报愚迷无道」,愚痴的众生、迷惑的众生,因为愚迷才不讲道义,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原谅他,不必去报复他。第三句:「若能钻木出火」。这一句是说精进、勤修不息的意思。果然能精进勤修不息,必定能超凡入圣。第四句:「淤泥定生红莲」。「淤泥」是代表凡夫众生,「红莲」是代表圣者、佛菩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从凡夫众生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

第三首偈:『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这四句,就是普贤菩萨的「忏除业障」,这在修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若有业障,我们就不能见道;我们要想见道、想证道,首先要把自己的业障排除。排除业障,首先要亲近善师、善友。善师善友以直言的口吻来纠正我们的毛病,所谓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我们要能接受,我们要能感激,要真正的求改过自新。改过之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护短之人,必定不是贤者。这是勉励我们要真正忏悔,真正的忏悔就在改过。

第四首偈:『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这首偈可以说是一般菩萨日常生活的标准。第一句:「日用常行饶益」。饶是丰饶,益是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一定要存心利益众生,不但要利益众生,而且要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如此才叫做饶益。佛法里的利益,并不专注现前,佛法特别重视,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将来还是得利益,这才叫做真正的饶益。若现前令众生得利益,后来则有害,这就不叫做利益众生。换句话说,眼前对于众生似乎没有多大的利益,甚至于有些不便的地方,可是将来对于众生有莫大的利益,这也算是真正的利益。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这是菩萨行的标准。第二句:「成道非由施钱」。仅仅靠布施不能成就道业,道业是要修心,是要修正我们的行为。靠一点钱财的布施,要想贿赂佛菩萨,要想巴结那些神仙,这是迷信,这是迷惑颠倒,不但不能成就,反而造作无边的罪业。第三句:「菩提只向心觅」。这是讲究竟的大道。佛法无论哪一宗、哪一个行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行门,也讲到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法门虽然是无量无边,它的方向、原理只有一个,就是一定要「修心」。禅宗讲「直心是道彻,心直言直才能成就无上菩提,不必要向心外去求法。第四句:「何劳向外求玄」。这是指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错误的。心外求法,在佛法看作外道。佛门讲的外道,并不是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叫外道,那就错了。若是这样说法,则意思太狭小,不是佛法说的本意。佛法讲的「内外」,是讲「心内」、「心外」。我们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我们认为心外有个阿弥陀佛,那也错了,也是向外求玄,不能证得一心,不能生得净土。这是千万要记住的。

末后半偈有两句,这是结劝:『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这两句话是做一个总结,也是劝勉的意思。「听」是我们自行,我们自己听老师讲。「说」是我们教化众生,就是把佛法这些道理、方法说给别人听。我们自己听以及说给别人听,都要依照这一个原理原则来修行,这样果报自然不虚,所以说是「天堂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