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 第40集 >

六祖坛经讲记 第40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0集

释功德净土第二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我们不但要普度一切众生,也要时时刻刻度自己,让自己超凡入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是世间法还是佛法,都应该入境随俗,不是说你学完佛之后,行为就要跟别人不一样,我们还是要跟一般人一样,人家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度我们内在的这个众生,然后再度你家那几个众生,如果心力有足,也度一下你的邻居。读《六祖坛经》,你真懂就妙不可言,不懂,就只是口头禅好,写文章好,写书法好。这一品谈两个重点,你懂,你学佛不会偏差,不懂,你就是标准的信徒。

第一个就是我们常常把功德和福德混在一起,不明白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你只要看到寺庙里有个箱子,那到底是功德箱还是福德箱?可以是两者,你丢下去那一刹那,是无住的供养,无住的布施,在那一刹那就叫做功德箱;如果心有所住,丢下去就叫福德箱。一样的道理,同样做一件事情,境界不一样。布施,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所求,有所著相的布施,纵使他嘴巴讲他没有这种想法,但他潜意识还是有这种概念。如果你布施时一点执着都没有,你就是一个开悟的人。你不悟就是你有执着,但你没有察觉,这要进入自己很深的内在你才会察觉。

第二个就是要谈念佛的问题。在台湾学佛,只要没有念阿弥陀佛你就学不下去;但在国外,不见得是这样的修行,就像南传的,或者其他的国度不见得有这样修。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你应该尊重别人,不要别人修的跟你不一样,你就觉得别人错、别人愚痴。六祖说「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要彼此尊重。你虽然在念阿弥陀佛,但你真正懂他的意思吗?如果你懂,你就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你不懂,那喊破喉咙也枉然。六祖就是要谈自性净土和西方净土的问题。这一品,有这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没有注意看,会以为六祖惠能在排斥净土,他怎么会排斥净土呢?所有的法门都一样,不管是学净土或学禅宗的人,都应该好好研读这一篇,不要误会它,读后你才知道怎么念佛。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讲到〔升座〕,很多人对戒律不太清楚。我没有出家前十几年来都是站着上课,刚出家时我也站着,后来看了戒律之后就坐下来了,为的是让大家尊敬三宝,所以出家人上课要坐着,不然大家会轻视三宝。

【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官僚士庶〕代表不同阶级的人。难得听到开悟见性的祖师讲法,如果我们好好地听,真是会赞叹,就像前面讲的「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一个善知识,你怎么不好好把握跟他学呢?

【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你们今天来听课是闻法,你们要〔今有少疑〕。你听完了之后,没有问题就糟糕了,那就是问题一大堆,这才是大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听完法没有问题?因为你根本没有思维法义,你只要思维法义,你就会察觉到很多你不懂。文字上的翻译你会,但法义你不懂,或你不知道怎么修,或你知道却做不到,长期以来都是这个样子,难道你还要骗人吗?但我们有问题也不会去发掘,也不会去解决,会去解决就会契而不舍。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也应该这个样子,老师教完了之后,我们回去还是要温故知新。我建议各位,你听我上课,你真正的利益最多一分而已,如果你透过思维的话,你自己会得到将近五分的利益。接着,你再解开你的疑惑,你就会得到七八分的利益。为什么还没有满分呢?因为你还要修行,你了解道理,但你要实修,不然都是空谈。

【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只要我们愿意请教别人,别人一定愿意跟我们讲。法师一般都不会吝法,除非他不懂,不懂就说,不必觉得有什么羞耻。你可以跟他说:「这个我不懂,你可以去找什么资料。」或「你可以去请教某一个人。」比如有的人比较精通般若,不怎么精通唯识,有的人就比较精通禅,不怎么精通净土,或是显、或是密,一般都是各有专精。当你有疑惑,你应当问,但你不应该胡思乱想找些问题来问,或是问一些跟法义无关的,除非你问的问题是超过法义,但也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就不用问。就像你问我:「学佛的人要不要烧金纸?」或「师父,我不小心吃到蒜,会不会怎么样?」这类问题你不要问我,你就问我重点。但有些人专门问我这些问题,我就说请你上网去找就好了。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有〔疑〕不问反成障。如果你对某个人有怀疑,以后这个人跟你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对事情有怀疑,你就做不好它。你对你的师父或老师有怀疑,你可以直接去问他,但你私底下讲就叫是非。只要我们诚心诚意问对方,对方都会跟你回答。我们很多人对法师有怀疑,或对他所学的法,对道场产生怀疑,这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要道场东跑西跑,原则上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道场的问题,也不是道场是非的问题。修行人不怕是非,你想修行就不要怕是非,你怕是非就没有办法修行,你只要「他非我不非」,这样就好了。你只要明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哪里没有是非?都是你的问题。师父一定有他的优点和缺点。你把真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来谈这个问题就好。有人曾经说:「一般的出家人可不可以称为法师?」我说:「在我没有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请教你,你问这个问题的动机是什么?」一般的人都会急着回答问题,我不是。他说:「我没有什么动机,只是好奇乱问。」真是无聊啊!所以,有很多人在问,事实上是在评估出家人。法师不是出家人的权利,为人说法的人就叫做法师,所以你也可以被称作法师,就这么简单,你不要把它弄得那么复杂。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达磨大师〕的〔宗旨〕是什么?有一句话说「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简单地说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谈的是心地法门。

【师曰:是。】这叫一脉相传。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这个公案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用多讲,现在要讲的是梁武帝这个人,很多人看到这个公案,都以为自己的境界比梁武帝高。梁武帝是谁?我将他的丰功伟业一项项地跟大家报告。一,名师出高徒,他有一个老师,是一个开悟的人,叫宝志禅师,他的老师跟他住在一起,被他请为国师;第二,他的佛法造诣很好,曾经穿袈裟说法;第三,他有佛学的著作,还注解一些经典,包括《涅槃经》;第四,他规定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要素食。一般佛门的戒律之前都是佛制定的,当然佛有谈到素食的部份,但不代表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个样子,梁武帝下令要素食,这也是他的贡献;再来,他为了超度他的皇后,遂请宝志禅师与高僧等十人,撰集《梁皇宝忏》为夫人忏罪。一千多年来,这么多人在诵《梁皇宝忏》,你要知道这功德有多大!做完《梁皇宝忏》法会之后,弥勒菩萨在梦中示现,为他讲应该取什么名字,你说这本宝忏功德多大!再来,所有的出家人对佛教的护持没有比梁武帝更大的,他造多少寺院,度多少人出家…,以学佛的程度和对佛法的奉献,我们远不及梁武帝,这叫出世间法。那世间法呢?梁武帝是一国的领导人,你世间法也输他。你读《六祖坛经》,不要读到这一段就认为梁武帝学佛那么久都不懂,我们就真的懂吗?你甚至会怀疑梁武帝佛法造诣那么高,他为什么问达磨祖师这个问题。佛经里面讲,只要你不是开悟的阿罗汉,你的念头你都不可以相信,没有开悟的人要讲正见是很困难的,几乎都是邪见。

再说梁武帝为佛教做那么多的事情,为什么达磨祖师回答说没有〔功德〕?因为梁武帝问错了,做这些事情叫做福德,不是功德。梁武帝只要改个字说「有何福德?」达磨祖师一定会说「善哉善哉,福德甚多甚多9功德跟福德到底怎么分辨?什么叫〔功德〕?〔功〕就是功夫,〔德〕就是自得,所以叫功夫自得。讲得更清楚一点,功就是功夫,指的是你内在的功夫,德是外在的德行,因为你内在有修行的功夫,你外面才能够呈现出那一种德行。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说他修得很好,你从哪里看出他修得好?从外在,德行就是透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凭什么修得好?就要在内心下功夫。现在梁武帝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事相,统称心外求法,他做的既然是外面的事相,这叫修福,就有福报,自然「如是因如是果」叫福德。你不要错把修福当修道,这是不一样的,修道离不开修福,但修福没有办法包括修道,就像天可以包地,但是地不可以包天。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福慧双修,专门修福的人,就像很多信徒。你自己可以补一句话,在〔实无功德〕后面,补上「仅有福德」,就很容易理解。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在六祖还没有开示前,你要先建立一个概念,要明白功德和福德的问题。功德指的是体,「功」这个字偏向体,「德」这个字偏向用;「功」偏向内,「德」偏向外;「功」偏向理,「德」偏向事;「功」偏向性,「德」偏向相,有几个字很关键,你要先做个区隔。《金刚经》,「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离一切相,这是慧;「修一切善」,这叫福,这两句话就叫福慧双修,才可以「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福就是「行一切善」,你要修慧,必然要「离一切相」。梁武帝就是修一切善,但没有离一切相。为什么?离相的人就不会问达磨祖师这句话,问这句话的潜意识里就是要让达磨祖师表扬和肯定他,这还是他内在的障碍。

我们的心常常是这个样子,你虽然做得很好,还是希望别人来肯定你。你为什么需要别人来肯定你、关爱你、尊重你呢?修行这种东西不是对待的,凡夫是对待的。你内在不能够突破这个概念,你永远都有障碍。比如,你要让一个人成功很困难,但要让一个人堕落很简单。同样的,我要让你笑很困难,但我要让你气很简单,我骂你几句,你就气死了;要让一个人冷静很困难,要让一个人发狂很简单,要击垮一个人真是易如反掌。再来,人性不可以考验,不要考验你老公或老婆,不要考验你所相信的人,还是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睁一只眼是智慧,闭一只眼是慈悲。还没有开悟见性的人,每个人都有问题。我们学佛的人要明白这个概念,我们永远都要给别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