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

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55集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六祖大师要教我们什么是正确的坐禅,不是你不会,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无障无碍〕这四个字就是讲修行。你问六祖怎么修,六祖就说一切没有障碍。如果你有障碍,你就修到没有障碍,哪里看不顺眼,就修到顺眼,不但眼要顺,连耳也要顺。你现在反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谁没有障碍?一大堆。什么叫障碍?〔障〕指的是外面,〔碍〕指的是里面;外指的是事,内指的是理;外指的是那个境,内指的是那个心。简单地讲,比如说你嫁一个老公,他不好,你就产生一个概念,认为你老公在障碍你。你生一个孩子不听你的话,你就认为是你的孩子在障碍你。这就是一般人的想法,所以我们一定会抱怨,抱怨别人障碍我们的幸福,抱怨别人阻碍我们长进、求学或做什么。你的内在有这个概念,所以你一定有恨。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说:「现象界明明看起来是这个样子。」既然是这个样子,请问,你现在出门,一出门就看到有人在你家大门前筑起一道墙,你该怎么办?人家半夜盖的,新闻也报导过这种事情。你绕过去也可以,爬墙也可以,走后门也可以,不出去当然也可以,你现在讲任何的方法都是解决之道。「师父,我人生有障碍呢9去解决啊!你还要谈什么?你就去化解。外面这个屏障,这个阻碍你的,你去解决。凭什么解决?凭你的智慧去解决这个问题。你来学佛法,就要学以致用。你不要轻易抛弃那个议题,说没有办法解决,这句话是错的。

不相信就去做一个试验,你现在随便去地上捡一块石头,我可以跟你保证,一定有人跟你买,只要你契而不舍地卖这块石头,你一定能够卖掉,不管卖到什么价钱。人家看到你那么有诚意,用十块跟你买也有可能。凭什么人家要跟你买那块石头?凭诚意。我再告诉你一个实验,比如说你去买一个东西,只要你决定要跟他买,几乎你都会买成。当然,他说一百万,你就跟他买一百万,这种买成不稀奇。但假设这个茶杯是一万二,它是仿张大千的作品,价值一万二,你看上,硬是要跟他买九千,他不见得会卖你。你去做一个实验,你每次跟老板说:「老板,你不要这个样子,我是诚心诚意要跟你买,但我只有九千块。」第一次他不见得会卖给你,但是,他一定不可能经得起你十二次,我屡试不爽,没有一个人能够这样跟他出价出十二次的。你没有机会遇到,纵使你遇到,你也就认了卖了,这就是人性。人性可以拒绝你三次,这叫正常人,拒绝你六次,这个人已经非常人,拒绝你九次,这个人已经快不是人了。这代表障碍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想尽办法,它是可以过关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你觉得你有障碍,你要想办法,你只要诚心诚意,契而不舍,再加上你自己的智慧、诚意和耐性,天下没有事情不能够解决。现在问题是你自己就没有耐性,我们一般人就是不能坚持,所以他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无障〕的意思是:一,现象界好像有障碍,但我们内在不要被它影响,就是无障。就像佛度众生一样,也不是他一讲,众生就让他度尽啊!像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难以调伏。二,指的是内心。「我内心没有贪瞋痴,没有贡高我慢,所以没有碍。」这叫内外无碍,外指事,内指理,叫理事无碍。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你讲的道理是对,真正彻底了解道理的人,在做事情上也是行得通的。从心跟境讲,有各种境界来考验你,但你的心都不染这个境界,这样不就无碍了吗?!就像你在念《心经》一样:「心无罣碍」。你心中有其他的障碍,你去思考一下问题出在哪里,接着你解决它,当你去面对它、处理它、接着就放下它,人生的问题都是这个样子。我们虽然没有得失心,但是我们要记得取舍,你不要把取舍跟得失连在一起。会插花的人买一大堆来,一直修剪到变成一小束,我们外行人不懂,但就是要剪,这就叫取舍,叫智慧,跟得失不太一样,不要混在一起。

比如佛弟子在修行,每次打坐就是会打瞌睡,他很困扰,就请问佛该怎么办,如何去除心中的昏沉?佛跟他讲:「方法很多。当你想打瞌睡时,眼睛就张开,做深呼吸,或起来经行,或是去洗把脸。」但他弟子说:「佛,您教我的各种方式我都试过了,我还是想睡。」佛就说:「那你还是去睡吧。」一样,你做事业,这个事业做不好,你要赶快改进,去探讨原因,去突破。但是你该尽力都尽了之后,你还是没有办法改善,我建议你赶快收起来,这叫做取舍。你事情要看着办,是智慧的取舍,还是一种逃避,很多的概念事实上是很难讲的。人家关公司,有的是智慧,有的是落跑,有的是逃避,所以没有人有办法牵着你的手来教你。而是告诉你之后,你要去体悟,你懂了要灵活应用,他没有办法跟你讲一定是什么样子。智慧难教就难在悟,当你悟了你就通了,不领悟就是不通。[无障无碍]大家朝着这四个字去用功,这个就是真正的修行,不然你的心不能够解脱,不能够自在。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无论你遇到任何境界,你的心都不能够被它影响,这时候,〔心念不起,〕就是无念,[名为坐;]取这个〔坐〕字,来代表它的意义。道在心悟,岂在坐?!是叫你不要被影响,不是叫你坐在那里,你这样一误会就误会大了。我们过去在教禅修,一天打坐才两个小时而已,我并没有很注重一直坐在那里。有的人去参加会觉得:「师父,来这里参加禅修很轻松,去别的地方结束了大家都要坐轮椅。」

〔内见自性不动,]无住,就是契入空性,与空相应,自然就如如不动。比如,你静静地坐着,思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对9但是这个是脑袋,你没有办法体悟它,这样就没有用。现在是要让你体悟到「本来无一物」,这个是见性。既然是「本来无一物」,就是风吹不进,雨打不湿。举个例子,现在这个空,雨再多大,怎么淋它?!台风多大,怎么吹它也没有意义,这叫做空,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影响它、伤害它、破坏它。当你的心能够真正领悟到,进入这个状况,有谁能影响你呢?大家明白这个理论之后,要去体悟,在日常生活做任何事情当中去体悟。时机到了,因缘成熟了,自然就进入那个状况。但如果你没有时时去体悟的话,可能生生世世你都不能够体悟。六祖大师所讲的法,程度很好的人,一听就懂,当我们没有这种境界的时候,我们要勤于去做,要勤于藉事练心。我们要不断地做事,藉这个事,来体会自己的心,那一颗真如本性的心。一般世间法都是藉事增加他的经验,所以常常讲「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都是偏向增长经验,但修行不是一种经验,修行是透过那个事,来反映你真正的心。那个事就像镜子,你看那面镜子,在镜中看到你—「我到今天才认识到我真正生命是怎么样子9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叫[名为禅。]内外都没有障碍,就是真正坐禅的意思。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外离相为禅,]无相,这是因。[内不乱为定。]这是果。前面讲坐禅,意思就是透过坐禅的体悟而终于真正地〔定〕。这里的〔定〕并不是从外面来的〔定〕,而是自性呈现的〔定〕。要注意这个概念,读《坛经》的人,不会怕吵,在人群当中,在都市当中修,从这里历练。在闹区当中修行叫做大隐,在深山修行的叫小隐。懂得禅才叫〔定〕。怎么坐禅?修禅的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东讲西讲都是讲这个,无论名词再怎么创造,都只是为了讲这个。因为讲右边你听不懂,所以才讲左边,为了让你懂才不断地创造名词。你说:「学佛那么多名相9其实佛经一打开,只要两个字懂就懂,「如是」,就是佛要传给你的法,「我闻」,就是你听闻,懂了就懂了。「如是」就是五祖弘忍,「我闻」就是六祖惠能。就是因为我们不懂,所以前面讲「坐禅」,后面讲〔禅定〕,其实「坐禅」懂了,〔禅定〕就懂。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差别在执不执着而已。不执着就是真正懂禅的人。[本性自净自定,]本性就是我们生命原来的样子,它是清净的,它本身就是禅定,这个〔定〕不是你从外面修来的定。比如说:这边很吵,我离开这个地方会比较安定;这不叫定,这叫被境转。他不喜欢吵的境,他喜欢不吵的境,他原则上还是执着境界的。[只为见境思境即乱;]六祖大师东讲西讲就是要让你回归你原来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不能够体悟到呢?因为你〔见境〕,你内在的念头就被境界转。因为你在这个境界当中,前念今念后念,你染这个境界心就乱了,你就没有办法体悟到清净。

[若见诸境心不乱者,]心不染不执着。[是真定也。]这才是他要讲的〔真〕正的〔定〕。你回去不断地练习,不要拘泥各种形式,你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修行。怎么修行?看你的心执不执着,当你的心察觉到执着了,这样就好了,你时时刻刻察觉你的心执不执着,当你知道你执着了,不要做第二个动作。你知道你执着了就有救了,知道了,承认了,就在那个刹那,你就稍为放松。你不要说:「我不要执着9那是你自己的脑袋在骗你自己。修行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你不需要脑袋来骗自己,你只要清清楚楚知道你犯错了,清清楚楚知道你起恶念了,你执着了,知道在当下你的心是个什么状态,请你把握住这个重点。一般人没有透过训练,他遇到那个事,他的心完全在那个事,他不是看到他的心,他是看到那个事。比如说:「先生这么晚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小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她都是看到事,她没有看到她的心。应该是:「这么晚了先生为什么还没有回来?我看到我的心的状态9「孩子不听我的话。我看到我的心9看到你的心,你可以用各种的名词来讲:「我现在在烦恼,在生气啦9但无论用任何的名词,都是因为你潜意识的执着而产生的,你就应作如是观,这样观,观久了,你对你的心的灵敏度就很高。观久之后,你不容易去怪罪外面的现象,或任何一个人,因为你能看到你的心,能训练成这样算不错了。但这样并不代表你的心清净,你能够看到你的心,但是你还是知道你自己的心是苦的,你还是执着的,还是充满贪瞋痴的,只是你每天能够完完全全看到你自己的心的状态,然后再渐渐去消融你的心,就是这样修行的。

以后不要问我:「师父,怎么打坐?」不是怎么打坐啦6六祖坛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想打坐当然也可以打坐,不妨碍。曾经有三个出家人想借我们山上修行,他们一天念佛十八个小时,我一天差不多没有半个小时,因为每个人修的法门不太一样。他们已经念了三年,如果以念佛的功夫,我佩服他们,我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念得很法喜才可以这样念。那你就要去探讨:「他可以这样念,为什么我不可以?」你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地藏王菩萨,为什么你不能够念出感情?为什么你不能够用你的生命念出来?你是用你们的喉咙在念佛号,没有效啦!你们要把它念得很感动。就一个方法,当你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时,你就要明白真正观世音菩萨的内涵,你越明白,你念起来就越感动。你想念阿弥陀佛,就要了解他,不然你念起来没有感觉。你自己个人要念什么没有关系,念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没有关系,问题是你要去了解,你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白做功夫。既然你想念,就用心地念,也没有人强迫你。念有没有用你不要问我,就好像曾经有学生问我说:「师父,你自己表面上是修禅,又叫人家念佛。我也不知道师父你修什么?」你不要担心我在修什么,你只要担心你自己在修什么,这个比较重要,你顾好你自己就好。他就问:「师父,我知道学《般若经》可以开悟,这没有问题,但是难道念佛可以开悟吗?念佛可以解脱生死吗?」我就跟他说:「你想不想念?」他说:「我不想。」我说:「你既然不想,我就不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说:「你要不要买这幢房子?」「我不想买。」那你就不用问它价格多少。如果你要买,我就有义务告诉你这个房子所有的资料。「你要不要念佛?」「我要念,但我害怕不能够解脱。」那我有义务告诉你。如果你想念佛,会不会解脱?很简单,念下去不就知道了吗?生命的东西不能够由别人告诉你,是你自己要去做,你才能够走入你的生命,其他都是知识脑袋,都是你生命以外的东西。

我们苦口婆心一直讲,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学了一辈子的佛法,都不能够受用?这是因为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只要学佛法的都知道一个名词叫「无常」,纵使没有学佛法的人也知道,但你们一本经看过一本经,一个法修过一个法,一万人当中你找不到一个人解脱。为什么?你们只探究无常是什么意思,这有意义吗?你为什么一直去解释它是什么意思呢?你不是懂了吗?你懂了为什么还跟过去一样地执着呢?我简单这么讲,你真的懂无常,你就可以开悟了,你必然不会执着,不然你在执着什么?你执着的就是「常」,你的潜意识就是常,无常不是用解释的,是下去修的。我跟你说无常是修的,并不代表你会修。比如说,你回家,就坐在家里,有蒲团坐蒲团,没有坐沙发,腰酸了躺在床上,脑袋想着「无常无常…」,这不叫修,叫妄想,叫知识,对你生命没有帮助。我以上这样谈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自己要走入自己的生命?」走入是个动词,修行重点在行,其他并没有什么力量,你要有正知正见才能行。但不是佛法你全部都弄懂了你才行,我怕你这一辈子不能够全部弄懂,那你岂不是枉费此生吗?知道的部分去做,无常这个概念你应该比较好懂,你先去修「无常」。「无我」的概念比「无常」的概念更深,光是「无我」的理论你不见得都懂。「不懂无我不能去修吗?」这样是没有用的,他懂无常却不修无常,这就是他的错,懂的部分你就先修。当你越来越明白、了解了,你修的层次就会越广大、越深远,你才不会对不起你自己。这样的人生一步一脚印,你的生命一定不会空过。

假设现在有人叫你念佛,你的概念一定是:「他就是修净土的。」假设你静坐在那边,你就觉得是修禅的。是谁跟你说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修净土的,我坐在蒲团我就是禅宗?不要这么说,「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你自己修你自己知道,怎么修受益你就怎么修。「一心称念阿弥陀,即是无限深妙禅。」表面上前面那句话叫净,后面的那句叫禅。为什么古大德会这么讲?就是因为修禅跟修净的人常有这样的知见。对于真正懂佛法的人,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能懂最好,不能够懂好好地管好自己,念佛不妨碍修禅,修禅不妨碍念佛。这个人要用念佛度他,我必然用念佛度他;这个人要用修禅度他,我必然用修禅度他;这个人要用钱度他,我必然用钱度他。你也不要看到我,就说:「师父,我可以不可以跟你请法?」你不用这么严肃,你也可以问我:「师父,股票可不可以买?」我们不要讲佛法,我们讲世间法,儒家讲两个概念,「有教无类」是慈悲,「因材施教」是智慧,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你明白这个概念吗?他适合什么,你就按照他的程度教给他。古人说「佛是大医王」,你现在走进一家中药房买药,有哪一家中药房只卖一味药叫当归吗?那他能够叫中药房吗?那叫当归专卖店。我们出家人要争气,佛祖是大医王,信徒就像消费者,我们就开中药房,你进来抓药,我就抓给你。我用这样形容给你听,你很容易懂;什么适合你,你们就自己去运用。来听《六祖坛经》的人,一是对禅很喜欢的,二他是很喜欢般若,三他本身是知识份子,四他本身很理性,但是注意,听到阿弥陀佛却很感冒,这就是你的障碍玻这是一付药,适合的就拿去用,不适合你的,别人适合就送给别人用。

读了《六祖坛经》的坐禅品之后,你对坐禅的观念会改观,因为六祖讲的方式不太一样。请问,六祖大师说的坐禅是单盘、双盘还是散盘?六祖大师讲的坐禅不拘于坐的形象,不拘于任何形象,他所讲的坐禅就是「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是心在悟,不是任何形象。但你也可以借由打坐的形象来悟道,你要拉回来,过去不知道悟道,整天盘腿坐在那边不对,现在读了《六祖坛经》之后整天不再打坐也不对,这是不明白六祖的意思。真正的坐禅就要修心,就是你的心要悟,这样心才能清净,能清净才是佛,所以叫清净法身佛。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清净?为什么我们的心常常动荡不安?因为我们遇到境界就迷在境界,因为我们见到境界就被境界转,对所有的现象,见相就着相,所以心不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