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瑜伽师地论白话文 >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

译文

什么是真实义?概略说有二种:第一、依理体真实所存在的本质性,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第二、依一切事物现象所存在的现象性,一切事物现象各自的品类范畴性。这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各自的品类范畴性,应当知晓总称为真实的理义。这真实理义的品类差别又有四种:第一、世间事物现象的习 俗概念真实,第二、有智慧的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现象最终的真实,第三、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把握对象境界的真实,第四、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把握对象境界的真实。

什么是世间事物现象的概念真实?指对一切世间种种事物现象随顺自己的意想,假借言词立起事物现象名称,这是世俗人通过言语反复交 流所形成的,是不经思昵或下意识悟出的名义,世间有情众生见识事物现象具有共同性。说到地,只是意指地,不是意指火等。像说地一样,这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车种种美饰器具、资助养生的物资,涂香、花鬉、歌舞、伎乐、种种光明、男女之间情欲,田园、旅店、居房等事,应当知晓也是这样。苦就是苦,不是乐等:乐只是乐,不是苦等。概要地说,「是如此并非下是如此,是如是并非不如是」这正确解悟所把握的对象境事,是一切世间从无始以来辗转流传下来的,由自己意想加以分别,世人不约而同认许,不通由事思惟、思量推度、研想认知然後才得出结果的,这就称为世间社会公认的事物现象的习 俗概念真实。

什么是智慧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最终的真实?指众有智慧的人能用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实理义,众聪颖通达的人、众机灵聪慧的人、能粗思寻求、能精思察纠、寻思察纠诉诸语言的人、用语言为自己理论雄辩、处在凡夫位有所依托立论的人、对所奉行的佛法理义能随加观察,依托现前境思惟、比较推想未知、圣贤言敦理法,以极其完善的思惟抉择下疑的智慧,且认知把握的对象事理,由证验符合真实理义所成立的、表述为言语形式的理义,这就称作智慧人通过观察认知事物现象最终的真实。

什么是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指一切声闻、独觉,用脱离生死的无漏智慧、能导引无漏的智慧、在脱离生死的无漏智慧之後所得的智慧把握的境界,这就称作除尽烦恼障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由於以此作为对象境界,从除尽烦恼障的智慧获得清净,在未来世居无障碍清净圣道的境界,所以称名为除尽烦恼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此境界是什么?指四圣谛:第一、苦圣谛,第二、集圣谛,第三、灭圣谛,第四、道圣谛。即对此四圣谛的所有内容和本质全面彻底地思惟抉择,达到的智慧能现前观察契合四圣谛无差。当智慧能现前观察契合四圣谛无差後,能如实把握真理的种种智慧就产生。对此四圣谛进行现前观察的声闻、独觉,能现前观察世间唯五蕴可得,除五蕴外实无真实存在的我可得。由於反复修习 因缘和合的事物现象生灭是无常的智慧,由於反复修习 关於五蕴和合本无永恒真实主宰性的我这一见解,才生出契合四圣谛无差的观察。

什么是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真实?指对所认知的对象认知有障碍,称为所知障;从所知障中获得解脱的智慧对象,就称作除尽所知障的智慧所认知的对象境界真实。此境界还有什么说法?说诸菩萨、诸佛世尊进入证获诸法无我谛义过程、达到已经永离粗重清净自在的无上境界,对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都远离,体会平等无差别理性境界的智慧——把握真如理体的不再有差别相的智慧——所把握的对象境界。如此境界是最第一的、真理至高无上的、所知法中最至极无过的,与此境界相比的正法思惟抉择,都不可能超越此境界。

又以言说确立这真实理义的相状,应当知晓是由二种无的否定式表述法来显明。所说的二种否定式表述法,指有、非有。其中有,指确立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就是从无始以来凡夫将它们执迷为实有的,也是世间用言语表述事理分别的根本,或说是色、受、想、行、识,或说眼、耳、鼻、舌、身、意,或又说是地、水、火、风,或说是色、声、香、味、触、法,或说是善、不善、无记,或说成生、灭,或说成缘生,或说过去、未来、现在,或说有为,或说无为,或说此世,或说他世,或说日、月,或又说所见、所闻、所觉、所知、所求、所得,这一切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分别都是依托寻思究察起意确立的,最後直到涅槃的也是如此,如此等类,就是诸世间有情众生共同了知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这就称为有。说非有,意指由假借言说表述众物质的本性以至涅槃的本性,并没有实事和相状,作为假借言说的依托,原本一切都是无;依赖那本无实事和相状所谓本性相应立起的言说,也都无所有,这称名为非有。先说有,现义说非有,有和非有都远离而不偏执,就把握住了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性,这就称作二种无的否定式表述法。由於二种无,所以称为中道,即远离有及非有二边偏执,也称为至高无上。

佛世尊智慧已居清净真如无上境界,对这真实理义的把握自在无碍;诸菩萨智慧则对这真实理义通由修习 道义来显明。又这智慧是诸菩萨能获得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彻底觉悟的方便通达的门径,为什么?因为诸菩萨在对待生死和各趣各种的生身问题上,能修习 正确理解离绝言说表述诸法实相的空义,能圆满地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又能如实地知晓生死的无常苦痛,但对待生死也并不因为无常痛苦而深怀厌弃远离心。如果诸菩萨不能如实地知晓生死的无常苦痛,就不能对贪婪、瞠恨、痴迷等一切烦恼深怀舍弃心,因不能舍弃一切烦恼,就使心被杂存的烦恼污染,因而承受各种生死;由於被杂存的烦恼污染而承受生死,就不能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如果诸菩萨对他们的生死因流转无常痛苦等深怀厌弃远离心,这样就会迅速进入涅槃,他们如迅速进入涅槃,使自己成就一切佛法和使诸有情众生成就一切佛法尚且不可能,还能证获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的彻底觉悟?又诸菩萨由於修习 对空性义的正确理解,就对涅槃不深怀畏惧心,对涅槃也不著.……对涅槃不深怀畏惧心,就能将资助涅槃的身心资粮修习 完满;虽见到涅槃精

微美妙殊胜利益的功德,并不非常执著於迅速证获涅槃。这就是诸菩萨在证获至高无上真正无偏邪彻底觉悟上所具有的大方便通达的门径,这大方便通达的门径依托的是对最胜妙空性义的正确理解。所以菩萨修习 所学的道法中,包括对最胜妙空性义的正确理解,称名为能证获观一切诸法实相的无上智慧的大方便通达的门径。

原典

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①第四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②所有性,诺法真实性③,二者依尽④所有性,诺法一切性⑤。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一者世间极成真实⑥,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云何世间极成真实?谓一切世间於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串习 、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如地,如是水、火、风,色、声、香、味、触,饮、食、衣、乘诸庄严具资生什物,涂香、华蔓、歌舞、妓乐、种种光明,男女承事,田园、邸店、宅舍等事,当知亦尔。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等。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⑦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⑧然後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

云何道理极成真实?谓诺智者有道理义⑨,诸聪壑壑者⑩、诺黠慧者⑾、能寻思者 、能伺察者、住寻伺地者、具自辩守者、住异生位者、随观察行者,依止现、比及至敔量,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⑿,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谓一切声闻、独觉,若无漏智⒀、若能引无漏智⒁、若无漏後得世间智⒂所行境界,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由缘此为境,从烦恼障智得清净,於当来世无障碍住,是故说名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四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即於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人现观⒃。人现观已,如实智⒄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⒅,除诸蕴外我不可得⒆。数习 缘生诸行生灭⒇相应慧故,数习 异蕴补特伽罗(21)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

云何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谓於所知能碍智(22)故,名所知障;从所知障得解脱智所行境界,当知足名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此复云何?谓诺菩萨诺佛世尊入法无我(23)、入已善净,於一切法离言自性(24)、假说自性(25),平等平等(26)无分别智(27)所行境界(28)。如是境界为最第一(29)、真如无上(30)、所知边际(31),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32),不能越度。

又安立此真实义相(33),当知即是无二所显(34)。所言二者,谓有、非有。此中有者,谓所安立假说自性,即是世间长时所执,亦是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35),或谓为色、受、想、行、识,或谓眼、耳、鼻、舌、身、意,或复谓为地、水、火、风,或谓色、声、香、味、触、法,或谓为善、不善、无记,或谓生、灭,或谓缘生(36),或谓过去、未来、现在,或谓有为,或谓无为,或谓此世,或谓他世,或谓日、月,或复谓为所见、所闻、所觉、所知(37)、所求、所得,意随寻伺,最後乃至或谓涅槃,如是等类,是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38),是名为有。言非有者,谓即诸色假说自性乃至涅槃假说自性无事无相,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假立言说依彼转者,皆无所有,是名非有。先所说有,今说非有,有及非有二俱远离(39),法相(40)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远离二边(41),亦名无上。

佛世尊智於此真实已善清净(42),诸菩萨智於此真实学道所显(43)。又即此慧是诺菩萨能得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方便,何以故?以诸菩萨处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44),善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诺有情,又能如实了知生死,不於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45)。若诺菩萨不能如实了知生死,则不能於贪、瞠、痴等一切烦恼深心弃舍,不能弃舍诸烦恼故,便杂染心受诺生死;由杂染心受生死故,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诸有情。若诸菩

萨於其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是则速疾入般涅槃,彼若速疾人般涅槃,街不能成熟一切佛法及诺有情,况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诺菩萨由习 如是空胜解故,则於涅槃不深怖畏(46),亦於涅槃不多愿乐(47)。……若於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於涅槃见有徽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诺菩萨於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 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48)广大方便。

注释

①真实义品:此品即本论中卷三十六的後部分,论述了除绝迷情、虚妄的实相理体义。佛家对於「真实」有多种称名,如真如、实相、法性、实性、一如、自性清净心、如来、佛性等,都是指真实不妄、永恒长住的理体法性。本论此品基於瑜伽学,融通中观论,对大乘真实空性进行了严密精要的阐述,理论性强而不枯涩。

②如:梵语多陀(Tatha) ,即如此,但在佛家范畴中有特殊意义,即特指实相理体,此义均由「如法实相」语引出。诸法或事物现象的贵相,即空性理体互相平等同一,意即同如、如是同,所以如与理同义。

③诸法真实性: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本质性,指所有的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

④尽:与如相对,特指尽万有存在的一切事物现象。

⑤诸法一切性:一切事物现象各自的品类范畴或外延,诸如五蕴、内六处、外六处等等。

⑥世间极成真实:世俗间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社会公认的事物现象的范畴属性,或日常事物现象习 俗概念真实。极成,最终所达到的,极尽所成。

⑦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此意指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无始以来,熏习 辗转下来。本际,无始无终的总时际,因此可以译作从无始以来。

⑧思惟筹量观察:思惟、筹量、观察分别意指递进的三个认知阶次,即事思惟、思量推度、研想认知。

⑨诸智者有道理义:众能证获真实义的有智慧的人能以所建立的道理符合真实义。智者,佛家对能认知真实的人的褒称。

⑩聪壑者:佛家特指具有二种智慧的圣者,一者具有根本智,即能证获真理实相;二者具有後得智,即能认知万有事物现象。

⑾黠慧者:指掌握了识别事物现象各自性相的人。

⑿极善思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极其善於思惟抉择认定不疑的智慧所认知把握的对象 事理。此诸智者圣人的无漏境界,涵盖事理既有尽所有性,又有如所有性。

⒀无漏智:脱离生死的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断见惑(理惑)。

⒁能引无漏智:能导引不漏落三界六道的智慧,可伏断粗惑(欲界惑)。

⒂无漏後得世间智:在无漏智後所得的智慧名无漏後得世间智,能断思惑(修惑、事惑)。能引无漏智、无漏後得智都属於世间智;无漏智属於出世间智。

⒃证人现观:达到所具有的智慧能现前观察把握契合无差。

⒄如实智:具体指唯法智、非断智、非常智、缘生行如幻事智。

⒅能观唯有诸蕴可得:能现观的智慧只能观察把握住诸蕴(五蕴)。此能观,定能观智的略说;能观智,即能现观圣谛的智慧。

⒆我不可得:能观智不能观得永恒真实的主串性的我,即不能观想而得出我见。

⒇缘生诸行生灭:即「诸行无常」;能认知此法义,就「能观唯有诸蕴可得一 ,即认识到事物现象无非五蕴和合,原本是虚妄不实。

(21)异蕴补特伽罗:即异生的凡夫人。

(22)於所知能碍智:在对一切所认知的对象事理中,生起障碍认知事理智慧的偏邪见。所知,即认知的对象。

(23)入法无我:意即已通达各种事物现象不具有永恒真实主宰自性的谛义过程。

(24)离言自性:离绝对诸法各有体性的言说的本实性,这是因为诸法本无自性即空性,意即非有性。

(25)假说自性:假借言说来表述诸法各自存在的本性。假说自性只是名言概念,并非实相本身,所以佛家认为是虚假的,但又说它是有,这是因为诸法虽无自性,但也并非什么也不存在,意即为有,或非无。

(26)平等平等:离言自性、假说自性二者都远离後,只有体会平等无差别理性境界。

(27)无分别智:因为真如理体无相无差别,不可分别,所以无分别智,即契证不可分别的真如理体的智慧。无分别智又称无分别心。

(28)所行境界:此指入法无我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和入已善净无分别境所行境界。

(29)最第一:特指无分别智所行境界,只能由诸菩萨、佛世尊通达,声闻、独觉不能及

(30)真如无上:真如境离我分别、戏论分别至高无上。

(31)所知边际:所知法的最至极究竟,即终极真理。

(32)齐此一切正法思择皆悉退还:言外之意,此境界已到极至究竟,不可能再有高过此境界的了。

(33)安立此真实义相:以言说确立这离言自性境界的真实义相状。安立,此处义为概括,用言语讲明范畴内涵。

(34)无二所显:佛家在诠释范畴、概念时常用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正面表述,称作表诠,类似世俗逻辑学的一般定义法;一种是否定式表述法,称作遮诠,如非相、非陆、无为、无漏、不生、不灭、无上、无法等等。此处是用否定式的表述法。

(35)世间一切分别戏论根本:此指假说自性是世间以言语表述事理分别的根本。用言词表述的事理自性原是虚妄的,因为诸法自性真实应是离言的,虚妄的言词表述即是戏论,戏据之论。

(36)缘生:也作缘起。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是互为因果的,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由因缘而生的。在经文中,缘起、缘生有时略显差别,缘起往往就因而言,缘生往往就果而七日。

(37)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即四言说;依所见言说、依所闻言说、依所觉言说、依所知言说。

(38)诸世间共了诸法假说自性:世间凡俗有情众生所共同了知的诸法假说自性,即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由於这些世间凡俗对假说自性是长时所执,假说自性又是一切戏论根本,所以世间凡俗对假说自性才成立为共了。

(39)二俱远离:不偏执有,也不偏执非有,取有非有.二俱远离是将有、非有二者统一起来。

(40)法相:统指一切事物现象,瑜伽行为闽明诸法实相,将所有一切有为、无为事物现象分为三相,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也以此三相概括一切事物现象。

(41)说名中道远离二边:称呼名为远离有、非有二边偏执的中道论。中道,是龙树创建的中观学说中的主要理论。中道讲求不偏不倚,统一有与非有,即在观察过程中既要观一切事物现象的假有,又要观一切现象的空性。龙树在展开论述中道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二谛范畴:八不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二谛为世俗谛、胜义谛。

(42)佛世尊智於此真实已善清净:佛世尊智慧已达清净真如无上境界,对这真实性把握自在无碍。

(43)诸菩萨智於此真实学道所显:诸菩萨智慧对这真实通由修习 道义来显明。佛世尊对这真实是通由无学来显明的。

(44)於生死彼彼生中修空胜解:在对待生死和各趣各种生身的问题上,能修习 正确理解离言自性的空义。

(45)不於生死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佛家的意思是,作为度济众生的菩萨如果对生死无常深心厌离,就会速求涅槃,不能处在众生中为拔济众生不遗余力,从而失去普度众生成就一切佛道的机缘,而普度众生是一切佛法的重要内容。

(46)於涅槃不深怖畏:这是因为不畏涅槃才能正确理解涅槃胜义、修习 涅槃功德。

(47)於涅槃不多愿乐:这是因为对涅槃如多愿乐,就会速求涅槃,失去成就一切佛道又救度诸有情众生的机缘。

(48)如来妙智:也称如来智、无上正智、如来慧、一切种智、佛智,即能观一切诸法实相的无上觉慧,亦即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有二种人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都加以败坏。第一种人,将色声等等现象的事相,以假借言语表述的诸法本性以为是实有的,对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第二种人,将假借言说表述事相意想、假借言说表述事相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胜妙理义的法性,说成是一切种类都无所有,对真实存在的事相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对在真实意义上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从而建立错谬教法的人,他们所有的过失在前面都已全面地揭示了,他们由於对色声等等现象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的事相,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从而构成过失,所以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对色声等等现象在真实意义上唯有圣人智慧能证获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从而违悖了正确把握诸法构成过失的人,由於执有、执无这过失,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

我现在应当说,如果对色声等等诸现象为真实存在的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就会认定既无真实空性存在,也下存在假借言说表述诸法本性的虚假,如此二种结果都不合道理。譬如要有色等五蕴和合,才有借以形成的人,并非没有五蕴等事相事而有借以形成的人,如此必须存在於色声等等诸现象中的真实,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才可能透彻色声等等诸现象的假借言说:而不是否定真实,唯有圣人证获的空性事,能明了对色声等等诸现象的假借言说。如果只有虚假,没有实事,那么既然所依托的处所不存在,依托实事的虚假也不复存在,这就称作对诸法假言表述的破坏。例如有一类人,听了难以理解大乘种性智慧相应的空性经典、以密意旨趣表述的极深经典,却不能如实理解所说的理义,生起虚妄的分别,由不慧巧方便的方式引出寻思,从而产生这样的见解、立起如此理论:一切都只是虚假,这是真实。如作这样的观法,才称作正观。他们将虚假所依托处的作为真实存在,把圣人的空性事,反拨成不存在,这就成了一切虚假都没有了,怎能说有二切都只是虚假,这是真实?」因此,他们是对真实和虚假二种都谤坏成不存在。由於他们谤坏真实和虚

假,应当知晓这就称作最极端的无论者。对这种无论者,一切有智慧的、同修清净梵行的人都不应与他们同语,不应与他们同住。这样的无论者,既能败坏自己,也能败坏世间中追随他们和其持同见解的人。

世耸依据密意说:「宁可跟随起诸法存在永恒真实主宰见解的一类人,也不跟随恶劣错误地见取空义的一类人。」什么原因?起诸法存在永恒真实主宰见解的人,只是对所要认知的境界迷惑,并下谤坏一切所要认知的境界,也并不因此堕入诸恶趣;对来求取正法、求解脱苦痛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诳,及时引导修学正法不滞阻,对佛法、对圣谛也能建立,对种种修学事不生慢怠心。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既对所要认知的境界迷惑不明,又谤坏一切所要认知的境界,并因此堕入诸恶趣:对来求取正法、求解脱苦痛的人,既用偏邪法去欺诳,又不及时引导修学解脱,对佛法、对圣谛不能建立,对种种修学事生极慢怠的心——如此将真实存在的空性事损减成实无的人,对佛所说的法义、戒律败坏很大。

什么人是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指沙门或婆罗门,对那假言本性因假借言说表述并非实有,所以是空,他们也不相信接受;对离言本性离绝言说的真如实有的空,也下相信接受,如此称为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为什么?由於假言本性假借言说表述并非实有,所以是空,那假言本性在真实意义上并不存在,这离言本性离绝言说的真如实有空性,其真实是存在的。由於这些道理,才可说成空。如果说一切都无所有,那么依据什么称名空?依据的是不存在,又怎能将哪些现象称名空?空的依据和失去依据的空的现象都不存在,又有什么理由来论说空?也不应该说由於一切都无所有,就对此一切都无所有说成是空。所以称此见取空义的人是恶劣错误见取空义的人。

什么人又称为善取空义的人?指由於对此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和那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都无所实有,由於那假借言说表述的诸法本性是非真实存在,因此正观它为空:又由於对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和其余假言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由於其余假言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是实际存在的,因此如实观知真实是存在的,如此称为觉悟到空性契合真实不颠倒。指如前所说的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所说的假借言说表述的色声等等诸法本性都无所实有,所以对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因它们是假借言说表述色声等等的本性,所以说它是空;相对此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什么是其余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指假借言说表述色声等等诸法本性所依托的事,对如此二种理事都能如实知晓。指在意想一切关於色声等等事中,存在真实性的唯圣人把握的空性事,在唯圣人把握的空性事中也有唯圣人才能明识的虚假,下对在真实意义不存在的事,生起增益为实有的执迷,不对实有的空性事,生起损减为实无的执迷,不增不减,对实无事不见取为实有,和对实有事不舍弃见取为实有,如实知晓作为离绝言说的本性的实体真理。如此见

取空义的人称名为善取空义的人,他们能用真正智慧来通达诸法的空性:如此随顺证获契合真实理义,应当知晓诸法离绝言说的本性。

原典

有二种人於佛所说法晃奈耶①俱为失坏。一者於色等法②、於色等事谓有假说自性自相,於实无事起增益执③;二者於假说相处、於假说相依离言自性胜义法性,谓一切种皆无所有,於实有事起损减执④。於实无事起增益执妄立法者所有过失,已具如前显了开示,於色等法实无事中起增益执有过失故,於佛所说法儿奈耶甚为失坏。於色等法实有唯事⑤起损减执坏诺法者所有过失,由是过失於佛所说法且奈耶甚为失坏。

我今当说,谓若於彼色等诺法实有唯事起损减执,即无真实,亦无虚假⑥,如是二种皆不应理。譬如要有色等诺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诺法宝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诺法假说所表;非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无有实事,既非依处,假亦无有,是则名为坏诺法者⑦。如有一类,闻说难解⑧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名为正觐。彼於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二切唯假,是为真实?」由此道理,彼於真实及以虚假二种俱谤都无所有。由谤真实及虚假故,当知是名最极无者⑨。如是无者,一切有智同梵行者不应共语,不应共住。如是无者,能自败坏,亦坏世间随彼见者。

世尊依彼密意说言:[宁如一类起我见者,不如一类恶取空⑩者。」何以故?起我见者,唯於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诺恶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⑾,不作稽留⑿,於法⒀、於谛⒁亦能建立,於诺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於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於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於法、於谛不能建立,於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於佛昕说法尾奈耶甚为失坏。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於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於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⒂?亦不应言由此,於此即说为空⒃。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於此⒄、彼⒅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觐为空;复由於此余实足有⒆,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人空性如实无倒。谓於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於此中实有唯事,於唯事中亦有唯假,不於实无起增益执,不於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恶者,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注释

①法毗奈耶:法义和戒律。毗奈耶(Vinaya)即戒律。

②色等法:即前文提及的五蕴:六处、四大种等等法。

③於实无事起增益执:即肯定徧计所执相。

④於实有事起损减执:即否定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

⑤唯事:唯有圣人智慧能证获的空性事。

⑥无真实,亦无虚假:即然作为真实存在的空性不存在,那么假借言说表述事相的虚假也不存在。因为虚假是相对真实而存在的,依托真实而存在的。

⑦坏诸法者:否定虚假的存在,就是破坏诸法假言说相的人。因为这样会对假言说相起非非之想。

⑧难解:指不被大乘之外的声闻乘、独觉乘理解。

⑨最极无者:按瑜伽行派说法,此论者即否定了偏计所执相的存在,也否定了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的存在,即否定了一切种法相的存在。

⑩恶取空:即邪空,恶劣错误地见取空义。恶取空论者主要指小乘说一切有部、大乘方广部的空性论。说一切有部持「分析空」论空,即将一切事物现象分析成诸要素,从而论定一切事物现象都非实有。方广部持「幻化空」论空,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如同兑角龟毛如幻如化全是虚无。

⑾不为虚诳:对来求正法的人,不用非正法去欺诳。

⑿不作稽留:对来求解脱苦痛的人,及时引导修学不滞阻。稽留,滞阻在生死痛苦内。

⒀法:出离清净品法、正法、佛法。

⒁谛:即苦集灭道四圣谛。

⒂何处、何者、何故名空:即何处名空?何者名空?何故名空?意思是二切都无所有)依据什么称名空?依据不存在又怎能将哪些现象称名是空?空的依据不存在,空的现象也不存在,又有什么理由来论说空?

⒃亦不应言由此,於此即说为空:此即指二切都无所有」的恶取空论的命题。这二句是本论揭示恶取空论在逻辑上的错误:一说一切都无所有是空,就像说种性是种性一样,陷入无意义的同义反复;二陷入了悖论;既然二切都无所有」是空,那么二切都无所有」这一命题本身有不有,是不是空?

⒄此:指二切色等想事」,意思是意想一切开於色声等等的事。

⒅彼:指「色等假说性法」 ,意思是假借言说表述的色声等等诸法本性。

⒆由於此余实是有:由於对意想一切开於色声等等的事,和其余假借言说表述诸法的本性所依托的离绝言说的诸法实性,都是实际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