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缮性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某乙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一交一 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中也;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今译】
修剪天性迎合世俗,然后学习 以便复归初始真德;滑乱嗜欲迎合世俗,然后思考以便获致天然澄明,叫被受到蒙蔽的愚民。
古时研治道术之人,以恬静颐养心知;心知用于全生而不用于有为,这叫以心知颐养恬静。心知与恬静一交一 相颐养,而后合和治理出自内在德性。
德,是合和万物的;道,是治理万物的。德无不包容,是仁;道无不治理,是义;道义彰明而万物相亲,是中;中正纯实而返归性情,是乐;诚信行为包容形体而顺从人文,是礼。礼乐普遍实行,就天下大乱了。彼人正己而蒙覆己德,真德就不会外冒,外冒就会导致物失天性。
古之人,在混茫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伪,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返其情性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一交一 相丧也,道亦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今译】
古时的人们,在混沌茫然之中终其一生,而得以淡泊寂漠。当此之时,阴阳淳和宁静,鬼神不来惊扰,四季得其节气,万物不受伤害,众生不会早夭,人类虽有心知,没有地方可用,这叫至高齐一。当此之时,无须有为而常得自然。
等到真德下降衰退,到了燧人、伏羲,开始有为于天下,因此天下虽然顺遂却不再齐一。等到真德又下降衰退,到了神农、黄帝,开始有为于天下,因此虽然天下安宁却不再顺遂。等到真德又下降衰退,到了唐尧、虞舜,开始有为于天下,兴起整治、教化民众的源流,浇漓淳和离散素朴,背离天道而学伪,拔高德性而奉行,然后去除天性而盲从成心。成心与成心的识知,却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加文饰,增益繁博。文饰泯灭质朴,繁博溺死德心,然后民众开始迷惑混乱,无法返归真情天性而复归初始真德。
由此观之,人世一旦抛弃天道,天道必然抛弃人世。人世与天道互相抛弃,天道又如何兴起于人世,人世又如何兴起于天道?天道无法兴起于人世,人世无法兴起于天道,即使圣人不在山林之中,真德也只能隐藏。圣人隐藏真德,所以不必自隐山林。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返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返其性矣,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之有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者,其来不可御,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今译】
古人所说的隐士,并非伏身山林而不现人世,并非关闭言说而不出议论,并非深藏真知而不肯发露,而是时运天命大为乖谬。时运天命恰当而真道大行于天下,圣人就返归道一自隐无迹;时运天命不当而真道大困于天下,圣人就深藏根本宁静至极而等待。这是丧我存吾的道术。
古时丧我存吾的圣人,不以言辩文饰心知,不以心知穷极天道,不以心知拔高己德,知危静处其所而返归天性,又何须有为呢?天道原本不体现于细小行为,真德原本不体现于琐屑辩识;琐屑辩识伤害真德,细小行为伤害天道。所以说:圣人自正己身而止。乐于葆全真德叫做得志。
古人所谓得志,说的不是官爵禄位,而是说无法用外物增益快乐而已。今人所谓得志,说的是官爵禄位。官爵禄位在身,并非德性天命原有,而是外物的偶然暂寄。暂寄的外物,来时无法抵御,去时无法阻止。所以不因官爵禄位而放肆心志,不因穷困约束而趋奉世俗,他的快乐,有外物与无外物相同,所以无所忧虑而已。今人暂寄外物一旦离去就不快乐,由此观之,即使快乐,没有不荒谬的。所以说:丧己真德于外物,迷失天性于世俗之人,叫做本末倒置的愚民。
【《缮性》校勘】()内为衍文、讹文、误倒之文,[]内为所补之文、正字。
补脱文2字:
1.轩冕在身,非性命[之有]也。
删衍文3字:
1.缮性于俗,(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俗)思以求致其明。
2.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
订讹文7字:
1.义明而物亲,(忠)[中]也;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2.礼乐(偏)[徧]行,则天下乱矣。
3.浇淳散朴,离道以(善)[伪]。
4.世与道一交一 相丧也,道(之人)[亦]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5.古之(行)[存]身者,不以辩饰知。
6.由(之)[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更正误倒2处:
1.然后民始惑乱,无以返其(性情)[情性]而复其初。
2.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者],其来不可御,其去不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