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你一定爱读的国学常识 >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版刻印刷之术,萌芽于隋唐,宋时才有大发展,自唐以前,书籍的流传,全靠抄写。写本的书籍又分两个时代,周秦汉为简册时代,隋唐为卷轴时代。

简册时代的书,是在竹片(简)或木片(牍)上用竹笔蘸漆书写,或用刀子刻的(《史记》称萧何做刀笔吏)。多简相连,则用绳子或皮革的带子连系起来,成为册子。秦汉间的漆书也写在缣帛上,大约因当时蒙恬已发明兔毛笔的缘故(所以《说文》序有“著于竹帛”的话)。但直到西汉末年,竹书依然很多。古人所谓“汗简”,就是去掉竹汁,“杀青”就是去竹上青皮,这都是预备竹简为写字之用的手续。《汉书·艺文志》上的书,有分篇的,有分卷的。分篇的即竹书,分卷的即帛书,因为缣帛是可以卷藏的。

东汉时蔡伦因缣贵简重,不便于人,乃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造纸,书籍于是比从前轻便而价廉。但直到东汉末年,纸还没有普遍流行。魏晋时,松烟墨及凹心砚也发明了,文房四宝完成,于是到隋唐时,藏书机关,完全没有竹木的简册,而图书尽是卷轴了。卷轴就是将书页卷在木轴上,如现今卷对联的样子。

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宅,于墙壁中得《礼经》、《尚书》、《春秋》、《论语》、《孝经》,都是竹简书。晋太康元年,汲郡民盗发魏安釐王墓,得竹书漆字科斗之文,如《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共十六种。那些原物早已不存。

近时甘肃敦煌千佛洞发现古时书籍多种,包括汉武帝时木简漆书,唐懿宗时版刻印本,五代刻印本及其他写本,是现在仅存的古书原物之一重要部分。按敦煌县南有鸣沙山,其山麓三界寺之旁即莫高窟,有石室千余,四壁都是佛像,世称千佛洞。

公元1900年,寺中道士于扫除之时,偶然弄破了墙壁,发现壁内有一藏书室,自汉至五代之书籍碑版,及手抄之书,贮藏极多。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听说,前往收买,运回欧洲,现藏于伦敦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又来搜寻一批,运回巴黎博物馆。后经我国政府取缔,并收集其残余者保存之,方才没有全落外人之手。还有人从巴黎、伦敦抄回来一些通俗文学,印行《敦煌零拾》及《考古学零简》等书。

又,敦煌附近沙漠地带亦发现汉简。王国维曾根据它著了《流沙坠简》等书。此外西北各地发现竹木简书,还有多起。

自印刷发明后,手抄本之古书,常常可以校正印本的错误,所以非常宝贵。清乾隆修《四库全书》,因卷帙浩繁,亦未曾付印,仅抄写七份,分存七处藏书楼。

刻本以宋版书为最珍贵,但宋版不止一种,其中也有错漏较多的。其次元刻的书,也比较被人重视,清代殿版及私人刻本,有名的也不少。过去有些藏书家,专门搜集善本书,因而发生版本之学。

其实版本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无论什么版本,经过数千年的传写与翻印,错误总是难免的,不过有多少不同或此正彼误的分别而已。现在印刷术进步,许多善本书,都经书商影印行世,我们如果不是古董收藏家,专为读书起见,那末有善本的影印书,就很可以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