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1 > 遴lín选xuǎn >

遴lín选xuǎn

【释义】

选拔(人才),泛指挑选。

【辨析】

“遴”是走之旁,因为这个字最早和走路有关。需要注意不可写成鱼字旁的“鳞”或石字旁的“磷”。

【起源与演变】

“遴”《说文解字》说解为“行难也”,即行路难,是形容词。后来泛指艰难,如“遴难”(艰难)。

该字也经常用于通假或假借,如可以假借为“吝”,《广雅》中记载:“遴,贪也。”意思是“遴”是贪婪之义,这里的“遴”与“吝”相通。“遴”在古文中也可与“鳞”通用,以形容众多。

由于其字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后来该字又引申出选择、挑选的意思。如“遴用”(挑选任用),“遴考”(经考核而选拔),“遴汰”(选择淘汰),“遴拔”(选拔)等。

【例句】

为了保护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决定迅速遴选文物精品,装箱启运,避敌南迁。

【字里字外】

我国古代的官员遴选制度十分丰富。最早的一种叫作禅让制度,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的君主启取消了禅让制,改为世袭制度。

两汉时期推行了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注重的是被举荐人的道德修养,如孝敬父母、为人清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遴选制度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后来最著名的官员遴选制度——科举制度则是从隋文帝时期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后来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