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变现:你的社群价值百万 > 第4章 社群变现的流程 >

第4章 社群变现的流程

收入可以以其他形式出现,其中最令人愉快的是顾客脸上出现满意的微笑,这比什么都值得,因为这意味着他会再次光顾,甚至带个朋友来。

——雷·克罗克

广 州的小云拥有一个10万人规模的母婴社群,这些社群由300个微信群、100个QQ群组成。这些社群的成员大多是准妈妈、宝妈。在这些人群当中,小云发现了商机:她决定借助微信群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交功能,提供供求信息,同时进行各种线上线下的分享。这最终给她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店,将分散在微信群和QQ群中的用户需求在一个线上平台实现。如果这个社群中的用户需求集中体现在标准化的商品消费需求,则一个微店系统就可以实现此功能。如果拥有不只是直接电商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发布交互需求,则需要一个社区产品连带一个可以进行电商交易的微店系统等,这就是所谓的商业闭环的再次上线过程。无论需求的技术产品形态如何,最终要实现的都是对接社群组织内部人和服务的连接需求。形成以社群为支撑、技术工具为手段,才能连接社群内比较集中的需求和服务提供商,并实现需求和服务配对的过程。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社群运营平台就搭建完成了,并且实现了基本的交易,从而完成了松散社群运营到高级社群运营的升级。

为了更好地进行社群的运营,她通过扩大工具平台供给双方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品类,实现更大商业价值的挖掘,包括对服务自有社群的工具平台向服务同类或者更为广泛的人群需求的扩大,真正对外开放,实现工具平台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服务交易平台的升级。

她运营母婴社群时,其实是满足了社群内部某部分用户的需求。而把用户引导到工具平台上,则会实现更多人需求的满足,并整合和匹配更多相应的服务,从而由一个内部的社群运营平台升级为开放的社群运营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群运营平台的建立。

在社群商业模式下,用户因为被好的内容吸引,聚集成社群;社群发展壮大,促成更多交易,完成商业变现。其中,内容是媒体属性,用作流量入口;社群是关系属性,用来沉淀流量;商业是交易属性,实现流量价值。

销售社群

销售社群的技巧

所谓的销售社群是指介绍社群或者通过一个软文描述社群,让陌生的成员选择加入。所以在写社群软文时,必须先问自己6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5W1H原则,也就是何人、何事、何时、何处、为何、如何。

思考清楚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我们还必须思考两个问题。

1.社群特色:你的亮点是什么?所谓社群的特色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群员加入这个社群后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之前曾经建立过一个培训班社群叫“微商小作文”。在这个群里,我每周会分享一些成交文案的案例。一些不太会发朋友圈,或者发了朋友圈不能成交的社群成员加入群一周后,慢慢学会了朋友圈销售文案,他就会介绍其他人来参加我的社群。

2. 加入的诱因:为什么别人要加入?也就是当你介绍群,或者别人请你写软文介绍群时,你必须让读者处于中心的地位,读者利益放在首位,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或者吸引读者告诉别人。

一般来说,在介绍社群或者写软文介绍社群时,应尽量遵守AIDA原则,也称“爱达”公式。它是国际推销专家海英兹·姆·戈得曼总结的推销模式,具体指一个成功的软文必须把买方的注意力吸引或转移到产品上,使买方对你推销的产品产生兴趣,这样买方的欲望随之产生,尔后再促使其采取购买行为,达成交易。AID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A为Attention(注意力),即吸引客户的注意;I为Interest(兴趣),即引发客户的兴趣;D为Desire(欲望),即激发客户的欲望;A为Action(行动),即鼓励客户采取购买行动。

(1)介绍你建群的意义,使买方产生兴趣。这时,卖方需要对自己的社群进行详尽的介绍,包括建群的意义、社群的成员等。例如:本社群里有意见领袖、专家顾问,可以全方面地帮成员提升自己、解决买方遇到的问题;买方也可以通过这个社群扩大人脉、赚钱等。

(2)优势再现。在这个步骤中,你可以通过你的社群与其他社群的比较,凸显自己在社群运营实力、运营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让买方先心动,继而行动。

(3)提出优惠条件。例如本社群只招募100位成员。前30位收费500元,后面70位收费1 000元。报名从速。

(4)劝导客户最终行动。我们通过软文介绍群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功地说服买方加入你的社群。因此,最后这个步骤不可或缺。比如:你建了一个培训型的社群,就可以通过晒已加入成员向你付款的截图或者前期学员的反馈,使欲加入的成员对社群进行实质性的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决定加入你的社群。

总而言之,销售社群的目的就是扩大社群成员、说服客户加入社群。这跟广告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如“服从你的渴望”(雪碧)、“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柔)、“汾酒必喝,喝酒必汾”(汾酒)、“众里寻他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伊莱克斯冰箱)、“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沙宣洗发水)、“放低偏见,你会有精彩发现”(柯尼卡)等。两者都是要尽力推销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对产品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有购买的欲望,并进一步付诸实践。

 

制造有价值的移动互联网知识、资讯,拓展有价值的人脉资源;由于本群人数众多……

美国汉堡王:退群送汉堡

美国汉堡王粉丝群有35 000人,但群的活跃度却不高。汉堡王做了一个活动:如果粉丝从群里退出去,就送他一个汉堡。本来就很难买,退出群去还给一个汉堡,粉丝们纷纷退群,最后只剩下8 000人。

这8 000人是送他汉堡也不退的人,这就是汉堡王的“脑残粉”,结果汉堡王的社群活跃度增加了5倍。

【案例11】秋叶ppt

秋叶ppt的运营策略是什么呢?第一,它有严格的入群门槛,所有的用户都是课程的付费用户,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大量的普通群体;第二,它之所以能够维持长期的活跃度,是因为它有干货的持续输出,每天有一些职场相关的内容,每周会有ppt修改的设计活动;第三,它是以产品为导向的,会不断更新职场技能课程、ppt课程、图表课程等,这使它可以做到以产品为导向。

【案例12】人人都是运营

人人都是运营是项目协作社群,以收取会员费的形式筛选成员;能实现利益共享,通过分包形式参与项目开发,达成利益分成;持续的干货输出,线上线下大咖分享。通过这三点打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案例13】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的入群门槛是什么呢?入群时必须交一份推荐书单,每周保持一篇读书笔记。通过这个门槛筛选下来的用户基本都是执行力非常强、自觉性非常高的,而且对十点读书会认同感也非常高。

它也会有持续的线上线下活动,邀请嘉宾做分享,还有类似一起徒步、一起骑行等文艺气息浓厚的活动,这种文艺气息正好跟他的用户属性是相符的。它通过线下活动把社群成员的弱关系转换为强关系。

塑造身份认同感,通过严格的门槛和各种活动给大家传达一个理念,那就是读书会就等同于十点读书,这是非常难做到的。

通过以上做得相对较好的社群,我们可以得出运营社群的几个重点策略:社群的严格门槛、持续的干货输出、线上线下活动结合、培养社群用户的身份认同感、社群内部利益共赢。

首先是价值、服务要明确。其次是规模要合理,一般社群100~200人是比较理想的状态,清理+分割可以解决群规模问题:通过人工筛检、头像、朋友圈、平时发言、购买行为都能辨别出是不是专业的活动粉,但群分割带来的问题是人气可能会下降,这时社群的连接者就显得很重要,他们会把原来的大群和现在分开来的小群串起来。最后是内容沟通,让大家活跃、参与。很多社群运营者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信息量太少不够活跃,信息量太大就会有人觉得不堪其扰而退群,这个确实很难平衡。笔者在社群长久沉默的时候偶尔引导大家,让大家活跃起来,活跃起来之后自己就不参与了,这样靠惯性持续一段时间控制住信息量。

留存十大策略

我们知道拉来用户只是开始,如何与用户互动、留住用户才是核心。社群运营者发觉在用户在活跃了一小段时间后,逐渐变得悄无声息,一条消息发出去往往石沉大海,没有一丝波澜。于是就开始慌了,怎么办?怎么办?要如何维持社群客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呢?

(1)控制社群规模。经过多次测试,发现一个社群保持在150人以内的,会被高效管理!一旦超过150人,就会有一些广告病毒号潜入(比如成功学、性技巧、18禁电影等),并让一个好好的社群慢慢死去。所以你会看到,一般500人的大群,存活的时间都非常短,很快就会有发布垃圾广告者进入!因为大家都抱着打广告的心态选择留在这个社群,而非因为这个社群的原有价值!

控制规模主要看社群的成长阶段。一个社群是有一定的成长周期的,若不控制社群规模的话,该社群很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用户服务,同时在信息过滤上有不小的难度,可能永远讨论的是一些初级问题。当然这并不能说是错误的策略,甚至在产品售后、咨询中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会导致资深用户及老用户的沉默。当有价值的VIP用户沉默或者离开时,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同样,若是新手用户不断涌现,没有有效引导的话,社群将沦为一个聊天灌水群。

邓巴定律早已告诉我们,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是148人,约150人,所以邓巴定律也称为150定律。这对我们运营社群有很大启示:若社群是50人以下的规模,群内部交互是非常深的,即使是没有活动刺激,成员通过兴趣话题连接也能自发互动,此时的社群是半熟人社交模式的;若社群超过50人,就需要强有力的规则引导及活动刺激,否则群的凝聚力将会大大消退,没有熟悉的感觉彼此沟通频率将降低,此时的社群是半陌生人分享模式的。

企业社群发展规划必须控制规模,用于沉淀核心用户、内测用户等重点对象,是社群精细化运作、提炼社群价值的一条必经之路。相对于普通成员而言,产品的核心用户群体,能为品牌带来更多价值。

(2)定时清理人员。建议大家定期清除不活跃的粉丝,周期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或者半年。比如:在群里从不说话的、发广告的、不认可社群文化和价值观的。清理人的话术:今天晚上20:00本群将调整一部分长期潜水不说话的小伙伴,在的请打1。这只是一个主张,这样可以活跃你的群。你如果在你的群里说,今天要搞个活动,先调整一部分人之后开始进行活动,这样会很有意思,你会看到很多人在群里签到。

(3)专业化生存。在社群中为自己打上专业的标签,让客户主动来找你,把主动营销变成被动营销。只要你的产品好,专业知识硬,并且让他们知道,自然会把他们吸引过来。既然他们愿意加这个群,就代表他们有需求,不管是产品还是知识,只要你能提供,他们就愿意留下来。优质的内容能带来很好的口碑效应,我们群的加粉很多都是群内成员的口碑宣传和邀请。无论什么网站,如果仅有用户、关系链,而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在里面,维持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内容为王”还是有道理的。对于新用户来说,其关系链尚未形成,因此只能消费内容,这看看那看看。如果内容有趣的话,用户就会产生行为互动,进而逐渐塑造关系链,否则很快就会因内容匮乏而退出,辛苦拉来的种子用户就会跑掉。首次注册新浪微博的用户,因为其没有关注任何人,所以会在用户引导中增加感兴趣的内容主题让用户选择,每个主题下都有不同的账号,用户关注这个主题,就相当于关注了这个主题下的所有用户,这样用户的信息流就不会为空,让用户有得看。

(4)分享自我。在社群中不但要分享你的产品以及产品效果,还要分享你的生活、你的阅历、你的人生态度等。让客户知道你是怎样一个人,先把自己推出去,让客户了解你、信任你,才会了解并信任你的产品。试想一下,谁会轻易相信一个陌生人呢?

(5)名人效应。如果你邀请的嘉宾是被很多人所熟知的,能带来很明显的加粉。

(6)核心用户。在社群中培养至少5个聊得来的朋友,要足够真诚,不管是打感情战还是优惠战,目的是要让他们和你站在同一战线上。有他们在,随时能够活跃气氛,维持社群的活跃度。

(7)口碑传播。相比高调又烧钱的名人传播,依靠种子用户的口碑传播则要低调省钱一些,但是这样一来,对产品的要求更高,除了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还要让用户用得爽,用得值,用得开心,并找到归属感,这样用户才更有可能主动自愿地帮助你传播。

(8)核心群的建立。如果社群太多,群主自己的精力也有限,就需要有人来帮你。核心群的人员可以是自己内部的人员,但是笔者建议尽量发掘学员群里面的人员,如果有人愿意说话,而且他有自己的思想,认可我们的一些理念,就可以把他拉到核心群里面。一般来说,核心群的人数是比较固定的、小范围的,其结构也是环形的,在这个小范围里面大家可以自由地说话,不限制,有很多很棒的想法就是在大家的交流中产生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厉害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个核心群可以说是一个团队,可以给你支持。

(9)群活动AA付款、群收款。有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群活动的方式邀请社群用户参与,比如线下聚会,结合同城优势搞聚会也是让群活跃的重要手段。因为这是与平台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用户会很有兴趣参与,尤其是投资金额较大的用户。我们知道就算在社群里每天聊得热火朝天毕竟只是文字游戏,像是隔着墙说话,没有安全感。定期开展活动,不管大小,无须斥巨资,主要是把社群中的人聚集起来,即使是喝喝茶聊聊天也是极好的,如果能有好友闲时聚聚的感觉就更完美了。

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等可以在平时聊天的时候收集,确保大多数人能参加。活动方案出来后,挑个平时最活跃的时间段在群里公布,并提前确定好人数、费用、所需物品、注意事项等。他们是抱着玩的心态来的,所以你要想全面点、准备充足点。

如果有条件,可以把每次相聚拍成一段视频或制作成一个影集,毕竟这是所有人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珍藏。同时,也可以作为你以后推广的素材。

(10)小关怀。比如当社群成员过生日时,送上生日祝福,或者用奖励收买用户:针对首批入群的成员定做的小礼品、优惠券、特殊权限和优惠政策。这是利用了心理学当中的“互惠原理”,即当人们接受赠予的时候,会产生有义务予以反馈的感觉。一方面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获得了物质奖励,用户对产品和企业可能有更积极的看法,更容易配合产品接下来进行的各种互动。例如,凡是抢到小米预约码的用户,都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购买小米手机,而米粉们对小米的企业价值观、使命和文化都有了更积极的态度,比如节日活动:逢感恩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在群里举办一个主题活动,请用户分享自己的故事,并给出在线贺卡,让用户可以发送给想要发送的人。

社群体验

既然是群体,那必须是需要相应规则才能长久生存,不然只会像一盘散沙一般。社群的稳定发展与其规则密不可分,社群的形态需要一致,不应因其他新成员的加入而破坏之前的规则,即社群的出入口应做筛选,社群内部的行为规范应做统一。这类统一规则并非只需要文字内容进行规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共识。

另外,除了规则外,群内运作机制在日常事务管理中十分重要。一定的激励机制、角色分工都让群成员在处理事务中各司其职,保证社群的规范化运作。在良好的规则及运作机制下,管理员的管理也更加省力,社群成员更加信服。

社群引导机制

我们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重要的原理:每出现23个抱怨者,就意味着还有1万个对你不满的顾客存在。你可能永远不会听到这1万人的任何抱怨,但他们会用自己的钱包进行投票。

(1)核心价值引导。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清楚你所建立的社群有什么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一个社群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社群的目标导向及定位。比如你是一个卖钢琴的,你可能自然而然地想建立一个钢琴爱好者的社群,但这不是核心优势。世界上做钢琴社群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别人要关注你?是你这里有优秀的老师授课,还是有性价比高的钢琴销售?这才是企业做社群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所以,几乎所有运营成功的企业社群都是基于自身产品——小米的社群永远是围绕着小米的手机玩法,罗辑思维的社群永远都是围绕着罗振宇的动态做延展。不管你的产品是实物还是知识,都需要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

(2)有效引导。有多少群要不就是一言不发沦为我们所说的“死群”,要么就是纯粹在聊天灌水,成为大家闲聊八卦的聊天室,这些都是群内缺乏引导的表现。

(3)人工引导。除了群规,最有效且必要的就是管理员的人工引导。大家都能体会到在一个社群中,不良言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对产品的夸奖,危机公关和言论引导在社群组织中十分重要。如果把一个社群发展的过程看作列车前进的过程,那么管理员就是列车司机,不断地修正、调整列车的前进方向,确保驶向正确的目的地。

人工引导并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引导,事实上,每个活跃的社群群体都拥有领袖式的成员,此类成员通常是早期核心成员,拥有较大的表达欲望,且相对其他成员拥有较大话语权。此类领袖式成员对于社群的拉动和引导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企业运营社群时应该联合拉拢这类领袖进行示范引导,让社群不偏离最初的定位及主题轨道。同时,所谓人以群分,领袖成员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群未来成员的特征,社群成员对领袖的信任也反映了其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

(4)情绪引导。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传递、引导情绪,踢掉不相信你的人,留下精英。跑腿兼职的人,比业务员效果更好。

任何事物要想不被繁杂的表象所干扰,就必须对原始定义有清晰的界定。社群也不例外。组织行为学认为,社会成员要构成一个群体,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群体成员需以一定纽带联系起来;成员之间有共同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群体中的人能够通过行为模仿和随后大脑功能的变化“感染”其他成员的情绪。

一方面,要控制社群的主流情绪。个人会遵从群体情感表达的规范,为得到喜爱和认同而模仿强势文化,虽然他们的初始动机是遵守规范,而非吸收文化,但是潜移默化,社群中的情绪慢慢浸染,就会形成共同的意识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防止正面情感过于强势。如果正面情感过于强势,就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负面效果。比如“因为害怕破坏友爱的感觉,而不谈论矛盾”。

让我们来看看反面的例子。大众的甲壳虫汽车曾经拥有非常好的口碑,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缺乏独特性和产品质量问题,甲壳虫的口碑和销量开始直线下落。从2000年全球销售35.5万部的顶峰到2004年接近22万部,甲壳虫的销售下跌了38%。在2004年汽车发动性能调查中,大众公司的产品在发动性能上排到了倒数第二。《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杂志把大众的捷达(Jetta)、高尔夫(Golf)和甲壳虫统统从推荐名单上取消。而大众公司不得不提供3 000美元的优惠来促销自己的产品——这是从前优惠额度的6倍。

有一次,当我停下等红灯的时候,看见一辆大众的车主在车窗内面贴着一条长长的横幅,上面写着:“不要买大众的车,它们是次品”;“大众的服务人员烂到家了,他们不会修理问题,把你当垃圾对待。”车里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家庭主妇,正安静地等着绿灯。那两张手写的条幅,也许只花了那位妇女一点点钱,但它对大众的伤害远远超出大众自己的想象,它会毁掉大众在精美杂志广告上投入的数百万元的心血。

社群发言制度三大技巧

随着社群成员规模的扩展,发言制度也要进行合理的设定。毕竟每个社群成员都有自己的诉求,单一领域的社群也不能保证社群所有成员都只限于关注单一领域。如果社群发言制度过于局限,久而久之,社群内容就会无比空洞、枯燥。社群的发展,不能仅限于一种模式一个话题区域,一方面我们要设置一定的禁忌,另一方面也应做出一定平衡,让社群有严禁讨论的话题的同时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既有专业气氛,又带有生活气息。

(1)合理设定“灌水时间”。如果社群是全天禁言制度,只是把一些活动丢进社群,那么时间久了社群成员就会丧失对社群的热情,渐渐地,社群就会丧失活跃度,沦为死群。

根据社群成员属性、作息习惯,合理设置灌水时间,拓展社群外话题,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提高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度,提高成员之间的认可、信任度;二是可以提高群活跃度,不至于让社群那么枯燥。休息时间可以讨论一些和社群无关的话题,发发牢骚缓解压力,而其他工作时间禁止发布与社群无关的主题,这就使得社群不至于死板。工作尚且需要劳逸结合,更何况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社群。

(2)合理设置“广告时间”。我们可以合理设置广告时间和制度。比如,规定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可以发布正规性的广告,并且发广告时需要发一个和群成员成比例金额的红包。发布广告后,有对应业务匹配的可私聊。这样,“人脉群”才能起到结识人脉的作用。

(3)合理设置“禁言”。在建群初期,可以尝试禁言和不禁言两种方式。禁言的缺点是很多新人进来发现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一冲动就直接退群了;而不禁言会导致有些不自觉的成员随意聊天,影响到大多数想来学习的人。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用于闲聊的QQ群,把主群禁言。

社群奖罚制度三大技巧

为了保证社群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引入奖惩机制。对社群做出贡献的都应给予奖励,影响社群发展、违反社群规则的人都应受到惩罚。

社群奖励机制的设立,能激活每个用户的进取心,其模式很多,如精神奖励:贴吧置顶说明,颁发荣誉奖章,产品界面中致谢或者实地奖励——设置签到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奖励设置、一定的红包奖励等方式。让成员体会到社群带来的“荣誉感”,加深社群在成员心中的存在感,可以使社群爆发更大的活跃度。

社群奖励。社群成员在社群中表现优秀,为社群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此时就一定要对成员进行奖励,并对社群成员进行公开表扬。一方面鼓励该成员继续前进,另一方面为社群成员树立榜样,激发成员潜力,使社群正向发展。

社群惩罚。如果社群成员做出了对社群影响不好的行为,或者违反群规等,那么就要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该成员进行惩罚。惩罚是保障社群健康运转的基础,所以社群中的任何人,都不能拥有特权,即便是“社群意见领袖”。通常有下面三种技巧。

(1)私下单独警告:成员出现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发布少量不当言论对很多成员造成影响,这时管理员就应该通过相应手段与其联系,并强调“通过合理的规定的手段投诉,而不是在群内不断发牢骚”。

(2)公开惩罚:对于多次劝说无效的成员,一旦发现就应该公开惩罚,并做详细说明,最好配有截图、语音之类的证据使其心服口服,也让其他成员引以为戒。

(3)直接踢出群:严重违规的成员,可以采取直接踢出群的惩罚,并禁止其IP(网络协议)再次申请入群。踢群信息也进行公示,并说明其违反的社群规定。

互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互动是指互动话题。我们必须明确三件事:跟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因为话题质量有时会决定一个群的生死。倘若你可以定期抛出一些话题让用户讨论,就可以有效减少用户自发组织话题,定期将讨论结果与群友互动,可以提升大家参与讨论的动力。如果你把这点做好,那么你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互动的核心,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话题社交。为了提升社群活跃度,发布话题前首先应想到的是:社群中,有多少人对这个话题有浓厚兴趣?这个话题又有多少价值?如果一个话题,群友没有浓厚兴趣,也没有相当的价值,群友就会观望,不会参与,时间一久,就形成潜水习惯,直至屏蔽群或者退群。

跟谁说

在提到跟谁说时,我们不得不提到用户画像。我们之所以要懂用户画像,是因为我们想知道要跟谁聊天,进而知道他们的爱好,更好地与他们互动。

用户画像又称用户角色,通过用户画像,可以更好地了解社群中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他们喜好什么,从而找到他们喜欢讨论的话题,进而充分挖掘,从而引导用户发言。

根据阿兰·库珀的“七步人物角色法”可以知道,一个令人信服的用户角色要满足七个条件,即PERSONA。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很简单:更了解用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

(1)用户画像就是用户标签。一个标签通常是一个人的特征标识,如年龄、性别、地域、爱好等,最后将用户的所有标签综合来看,基本就可以勾勒出该用户的立体“画像”了。比如腾讯QQ最开始的标签功能,自己可以设置“我的标签”并且好友可以添加好友印象,这些添加的标签也可以叫作“用户画像”,因为这些标签代表了你这个人的一些习惯、性格、爱好等特点,很多公司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标签做精准营销。

(2)用户标签的维度。通常情况下,建立“用户画像”的标签有以下几个维度。

标签的维度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上面的分类也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标签描述用户特征,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思考的问题。但是切忌想当然地给用户贴标签,比如学生群体一般特征是盲目的、消费能力有限、服装以运动品牌为主、喜欢新奇的东西,我们的产品恰好是新奇的东西,所以学生是我们的目标群体。这个结论仿佛并没什么问题,但实际是学生群体喜欢什么商品是有群体意志的,并非盲目的,而且不同阶段的学生消费跨度是非常大的,等等。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数据对用户进行分类,切忌想当然。

说什么

说什么,其实是指话题的内容。话题引导非常重要。群内要活跃,一个是话题,找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再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程度。

(1)找寻话题。几乎任何话题都可能成为良好的谈资。只要在平时处处留心,就可以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话题,如体育活动和近期赛事、小说、电影、话剧、食物、烹饪、天气、名胜风光、电视节目、流行时装、畅销书、个人爱好、个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其他“热门话题”等。在交际场合中,与刚相识的人开始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不熟悉对方的性格、爱好,而时间又不允许多做了解。这时宜从平淡处开口,而不要冒昧提出太深入或太特别的话题。最简单的是谈天气,或从当时的环境找寻话题。比如:“今天来的人真不少!”“这儿您从前来过吗?”“盆花养得真不错!”等。另外,还有一个中国人惯用的老方法:询问对方的籍贯,然后就所知引导对方详谈其家乡的风物,这几乎是一个万通万灵的不衰话题。

(2)交谈。有了话题,还要有交谈下去的内容。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从一个人的言谈往往可以看出他丰富的内涵及对生活的炽烈感情。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的许多人和事物充满热情。很难想象一个冷漠而毫无情致的人会兴致勃勃地与你谈街上正流行的一款长裙。

社群运作要遵循“有趣、有内容、有分享”原则,内容创造是前提,而基于美食内容的广泛分享、的有趣互动等才是重中之重,无内容不成品牌社群,无品牌社群更谈不上社群成员活跃度。

怎么说

如果把社群当成一个产品,那么在社群里发布的内容都可以当作内容运营。要引导用户,必须要做一个可以吸引用户的内容选题。对大部分产品社群来说,用户的忠诚度近乎零(通过各种渠道拉进来的用户忠诚度并不高)。在前期,你必须要策划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比如你做的是旅行类社群,那么,你就要多策划与旅行相关的内容;比如你做的是宠物类社群,那么要有晒宠等内容。技巧其通常有以下两种。

(1)人工干预。这个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升群的价值,但要注意:讨论的问题要是群成员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引导群成员自发地问类似的问题。第二种是管理解答群友提出的问题,然后引起大家的互动。

(2)引导话题。会聊天绝对是个技能。通过聊天引导话题,拿到用户资料,了解用户的感受包括对竞争产品进行调查都可以在群里进行。同时通过平时的聊天互动,传递一些公司的理念、团队氛围以及自己对公司的感受,也都能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用户的印象中加分。

社群变现的切入时机

吴晓波经济频道,有几十个QQ群进行粉丝管理。这些粉丝其实就是基于对吴晓波个人的某种认同聚集在一起,他们并不会觉得买一买吴晓波的书、吴晓波推荐的酒是有违意愿的,他们会将其认作是自己的爱好、兴趣。这种机缘的结合,产生的就是自然融入的商业模式。

在提到社群变现时机时,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两点。第一,做透。任何社群都不可能给成员提供所有价值,也不可能吸引所有人。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点做深做透。第二,主次分明。先经营用户,再经营产品(C2B)。在做社群之前,我们是先经营产品,然后把产品推销给有需求的顾客。做了社群之后,我们就是先经营用户,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研发、推出针对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且让用户全程参与,做到真正的社会化。

此外,我们还要遵循变现的4个方法,如表所示。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做好下面几个步骤。

(1)用户思维。用户思维就是我怎么能够居住在用户的灵魂深处,怎么能够懂用户。每个运营社群的人都在想如何变现,可社群的本质从来不是卖货场。社群成员所需要的产品是C2B而不是B2C,我们应该去想群成员想要什么,而不是我们有什么要推荐给群成员。

(2)情感连接。一般来说,企业在建立社群以后,不要急着赢利,因为这个时候社群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也就是说还没有完全成型,这时候如果让用户付费的话,会令他们反感,或直接弃群。所以,要等到他们和社群有了情感连接之后,才能慢慢开始实行收费。

(3)内容用户关系变现。变现一定要遵循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叫作内容用户关系变现,缺一步都很难。首先要输出知识,通过输出知识连接到有用的用户,和用户建立非常深的关系,最后一步才是变现。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都会使你的社群变现非常困难。

(4)目标客户变现。要想方设法促进社群成员转变为目标客户。这其中,建群并不是最难的,许多人都可以一周内拉出500人来,很容易。社群营销的第一个难点是,从社群成员到目标用户的转变,这是社群营销的一大难题。许多社群做营销,人很容易拉进来,产品也有了,但是把社群中的成员转为目标用户,除了采取特价、会员价等方式,很难有更好的方式。

(5)销售时机。在做社群之前,我们跟用户是点到点的接触关系,只有客户向我们提出需求时,我们才有销售机会。而做了社群之后,我们和用户的接触就变成了点到面的关系。用户经常会在群里提出各种问题或需求,比如有没有人会做什么什么,而大部分需求都是我们可以满足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景营销机会。如果有的需求我们暂时不能满足,而又有很多用户提出来,我们就根据这个需求研发新的产品(C2B、社会化)。

另外,之前用户跟我们很难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社群的各种免费服务,我们可以和用户逐步建立信任关系。我们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时候(比如每周四的嘉宾分享、每天早上的干货分享),就是很好的推荐服务的时机。

其实社群变现的最佳切入时机就是遵循自然变现。社群最后的交易环节是基于社群长期以来的高质量内容、成员信任、连接关系、影响力所带来的价值的自然变现。历经所有艰难险阻最终完成社群的商业价值变现,社群商业化水到渠成。

总之,社群变现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切忌短期变现。不要把社群成员当成被攫取的对象,或者被宰割的对象,今天收个费,明天卖个货,尤其不要通过社群透支短期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