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 > 第九章 软件 >

第九章 软件

当保罗·艾伦(Paul Allen)信步走到哈佛广场中央拥挤的报摊,看到封面上印着Altair电脑图片的1975年1月号《大众电子学》时,他感到既兴奋又惊恐。他为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而激动,但又生怕错过这场盛大的派对。他丢下75美分,抓起一份杂志,踏着泥泞的积雪,一路小跑着来到比尔·盖茨在哈佛的寝室。盖茨也来自西雅图,是他的高中同学,而且也是电脑迷。艾伦就是在盖茨的劝说下从大学退学并搬到剑桥的。艾伦对盖茨说:“你瞧,这件事我们竟然没有参与。”盖茨接过杂志,一边阅读,一边前后摇晃身体,这是他聚精会神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等盖茨读完文章,他意识到艾伦说得没错。于是,在接下来的8周时间里,两人开始疯狂地编写代码,而他们付出的努力最终将从本质上改变计算机行业的面貌。1

生于1955年的盖茨不同于他的前辈,他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地关注硬件。他从没体会过组装Heathkit无线电或焊接电路板的兴奋。高中时代,盖茨操作学校分时终端时显露的傲慢态度惹恼了一位物理老师,于是他给盖茨布置了一项任务,让他把Radio Shack公司的一套电子元件组装起来。据这位老师回忆,盖茨最终交上去的成品“背面滴满焊锡”,而且根本没法用。2

在盖茨看来,计算机的魔力并不在硬件电路,而在软件代码。艾伦每次提出要制作计算机时,盖茨都会告诉他:“保罗,我们不是什么硬件大师。我们熟悉的是软件。”就连比盖茨略为年长,曾动手组装过短波收音机的艾伦也知道,未来属于编写代码的人。他承认:“硬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3

1974年12月,就在盖茨和艾伦第一次看到《大众电子学》封面的那一天,两人便决定为个人电脑制作软件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想改变这个新兴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让硬件成为一种可以替代的商品,并让那些创造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人获得大部分利润。盖茨回忆说:“当保罗给我看杂志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软件行业这种东西。但我们领悟到,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这样的行业。我们也确实做到了。”多年以后,盖茨在回顾自己的创新成就时说:“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创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