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四人帮”兴亡 > 崔万秋的真面目 >

崔万秋的真面目

主编着《大晚报》的“火炬”副刊,崔万秋是名副其实的编辑;发表着散文和小说,崔万秋是货真价实的作家。他的第三身份,在当时鲜为人知。

崔万秋的真实身份水落石出,是在南京解放之后,我公安人员从国民党保密局(原军统局)遗留的档案中,查出“情报人员登记卡”。在写着“崔万秋”大名的卡片上,清楚地标明:“上海站情报员”!

■ 崔万秋是军统上海站情报人员

这便是他的军统特务的铁证。

对此,曾任国民党军统局本部处长的沈醉,后来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沈醉对崔万秋的真面目,曾于1977年1月8日作如下说明;

我于1932年冬参加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后,便在特务处上海特区当交通联络员,崔万秋当时已参加了特务处,是特务处上海特区领导的直属通讯员,每月薪金八十元。上海特区有十多名直属通讯员,由区长直接领导,由交通联络员联系。我每月送薪金给他,并取回几次情报。他的情报相当多,还经常给他送去比他薪金多得多的“奖金”和“特别费”。我曾问过他,这么多钱用得完吗?他说还不够呢,常常得把自己的薪金贴一些进去,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情报。我担任上海特区交通员两年左右的时间中,都由我约崔万秋与先后担任特务处书记长的唐纵、梁于乔和特务处情报科科长张炎元见面,1933年冬天,特务头子戴笠还叫我约在上海四马路杏花楼菜馆吃饭,事后,他对那次和戴笠见面,感到非常高兴。

崔万秋当时是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的主编,“火炬”上连载了一篇描述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三根红线》。我曾问他,为什么刊载这种小说?他笑着说,不刊载这些,怎么能表现我倾向“进步”呢?崔万秋告诉我,他对副刊文章的选择很认真,他约了不少的所谓志同道合的人给他写稿和办专栏,对一般不相识的人来稿,如无特别能引起读者兴趣的东西,是不采用的。

凭借着复兴社之桥,“华蒂社中坚”张春桥一到上海,便投入了崔万秋的怀抱。

崔万秋是从张若谷手中接任《大晚报》的“火炬”副刊的。张若谷的前车之鉴,使崔万秋倍加小心。

1933年6月17日,《大晚报》的“火炬”副刊曾发表署名柳丝的《新儒林外史》,为杨村人大鸣不平,斥责鲁迅对杨村人的批判是手执大刀“是非不明”的“乱砍乱杀”。“柳丝”何人?杨村人的化名!鲁迅写了《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锋芒直刺杨村人,顺便也给张若谷带了一笔。因为杨村人在《文化列车》杂志1933年第3期上,发表了给鲁迅的公开信:“今年我脱离共产党以后,在左右夹攻的当儿,《艺术新闻》与《出版消息》都登载着先生要‘嘘’我的消息,说是书名定为:《九平五讲与上海三嘘》,将对我‘用嘘的方式加以袭击’,而且将我与梁实秋、张若谷同列……”

鲁迅针锋相对地答曰:“先生似乎是羞与梁实秋、张若谷两位先生为伍,我看是排起来倒也并不怎么样辱没了先生,只是张若谷先生比较的差一点,浅陋得很,连做一‘嘘’的材料也不够,我大概要另换一位的。”

可怜,自诩为“小说作家”、“火炬”主笔的张若谷,竟然连挨鲁迅之“嘘”,还不够资格!

崔万秋自知比张若谷还不如。他对鲁迅笔锋的分量,是掂量得出的。他不敢重蹈张若谷的覆辙。

然而,鲁迅雄踞上海文坛,高举左联大旗,却又是崔万秋的眼中钉。

崔万秋想找个打手,哦,张春桥来了,正是求之不得……

■ 《大晚报》副刊主编崔万秋曾是军统特务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