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吃很重要 > 好餐馆,坏餐馆 >

好餐馆,坏餐馆

我常常跟朋友讨论,到底什么才是好餐馆?「餐饮三观」是挺有趣的东西。但在聊什么是好餐馆之前,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学习一下餐馆诞生的过程。毕竟如果不知其根,就很难判断现在。

所以餐馆这种东西是怎么来的呢?和人类历史上大部分事物的沿革类似,是需求分化以后来的,餐馆的出现,是人类发现「吃饭」和「宴席」是两件事以后的结果。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过去女人在家中的地位是「煮妇」,她的职责是为丈夫孩子等家人提供生活料理。她如果想把这事儿做极至,无非就是向家人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高度个性化的餐食。不明白的话,你还可以看看现在的日本人。写《食桌情景》那位日本作家池波正太郎就写过,年轻人(准确点说应该是年轻的已婚男人),如果在家吃到了不满意的食物而不掀桌,一辈子都不会吃上好东西的。嗯,这就是家庭对一名「煮妇」的要求。

随着社会进步,很快大家就有了交往,有了社交需求,先富起来的人开始把朋友请到家里吃饭。「煮妇」变成「主妇」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前者只要照顾几个自己熟悉的人吃饭,后者要照顾很多不认识的人吃饭。那问题就来了,我怎么知道别人喜欢吃什么?其次,自己吃饭是吃饭,请人吃饭就是宴席了。宴席有什么要求?要求多了去了——你要安排桌次和座次,正式一点的还要讲究菜肴品种和上菜顺序(之前讲过的,鱼头要对着主宾),再装逼一点的你还要安排宴席的谈资、安排饭前饭后的节目以防冷场;简直非经验老道的主妇难为之,基本上就是从码农变身产品经理的意思。(关于鱼在桌上摆放的位置,后来我又查到,原来早先还有更多讲究:红烧或者清蒸等带汤汁的鱼,要鱼尾朝宾客;冬天吃饭鱼肚子朝着客人右方,夏天鱼背脊朝着客人右方,来源是《礼记·少仪》。操作之繁琐啊)

权贵家庭,于是开始请厨师、请宴席策划师到自己家里举办宴席。如果你看过《罗马》,想想凯撒的侄女Atia(of the Julii)替凯撒举办宴席那一幕吧。话说凯撒从高卢杀回罗马时,要大操大办宴请(并借机贿赂)罗马各界权贵,这么重要的事他并没有让妻子在自己家操办,而是让自己的「生活秘书」提前把宾客名单、饮食偏好都写好了交给交际花侄女Atia去办。此前凯撒也多次表示过,虽然妻子娴熟得体,但却不具有眼光和品味。足见操办宴席这事儿,真不是谁都搞得定。

再后来呢,不仅是权贵家庭,稍微有钱一点的人也有了宴请宾客的需求。但他们遇到了两难:自己操办能力不行,每次请客都把人请到家里来操办又出不起那钱。这些人的需求,于是催生了一片新市场。既然你们这些业余选手做不好,就让懂得做饭又懂得宴席社交礼仪的专业人士来做吧!餐馆以及日后的餐饮业就诞生鸟。

这是凯撒兵团里的百夫长Lucius Vorenus家的平民家宴,Vorenus其实算小中产了,可是还能看得出来家宴颇为一般。(图 /《罗马》剧照)

有了餐馆后,只要你有一定经济能力,你就可以根据你的预算选择上什么馆子,因为菜单的发明,你也不用担心点出价格过高的菜以至于遭遇买单钱不够的尴尬,丰俭由人;由于餐馆具备专业性,你还可以品尝到超出自己厨艺范围的菜系、喝到平时喝不到的美酒;由于餐馆侍者的热情,宴席主人可以只操心宴席气氛这一件事,顺便把焦虑的主妇从后厨中解放出来。

宴席,从比变成可供购买的商品,而不只是贵族的特权。正如世界级老饕撒瓦兰老师在《厨房里的哲学家》里所写,「不论是谁(都)可以坐在头等饭店的餐桌前,他吃到的饭菜可能比在亲王餐桌上的还要好,他的宴席在规格上毫不逊色,而且所有菜都是自己要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想法」(西餐尤为明显,通常是自己吃自己的)。

嗯,追根溯源,餐馆就是这么回事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每个人喜欢一家餐馆的理由千奇百怪,但讨厌一家餐馆的理由是差不多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祭出逼格界元老级人物保罗·福塞尔老师。为了照顾没读过他的《格调》和《恶俗》的同学,我结合自己理解(写到括号里)罗列几个书中谈到的、判断「坏餐馆」的标准吧:

餐厅名字:带有「美食家」或「欧式小酒馆」字眼的餐馆通常值得预警(在本国,这些词汇则可被替换为「创意菜」、「私房菜」及「新派XX菜」等等)。

菜单:没有事先摆上桌,而是等客人落座才由服务生以炫耀或不专业的手法摆到你面前,菜单很大、很沉,带有人造革封面和流苏装饰,并且有拼写错误的外国单词(主要针对西餐,如果餐厅看上去装潢很花哨却又没把菜单放在入口,也值得你注意)。

食材:故意强调原料「舶来品」身份的餐厅,通常只是不自信(在本国,除此以外,过分强调「有机」的餐馆也值得怀疑,因为纯正的「有机」并没有那么好搞)。

菜品:提供上百种不同风味的菜,每道菜都号称「大厨精心料理」、并有着「艺术品般的摆盘」,基本上就可以肯定菜好吃不到哪里去(嗯,你脑补一下「川粤融合」、「湘粤融合」吧)。

服务:不能自己倒酒、自己洒胡椒,什么都得叫服务生来,装模作样的侍者总在不合适的时间来打搅你,不是把酒杯斟得快要溢出、就是把咖啡和主菜一起端给你(在本国,一般比较好的西餐馆也会按洋人习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但最贴心的馆子通常在点菜时就征询你的意见)。

装潢和地理位置:采用(山寨)都铎风、哥特风、维多利亚风风格装修,或是地点设在特别牛逼的地方(山顶缆车的终点、湖上、云上的平流层等等)的餐馆,建议你就静心享受这份氛围,对食物就别抱有太高期待了。

终极判断标准:碰到门口写着「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餐馆,你还是赶紧转身就走吧。

好了,说完烂餐馆,那么是不是这些标准反过来,就是好餐馆呢?我觉得也不是。其实老爷子的观念已然有点过时,主要是卡得太紧,一旦超出了美国上层中产的范畴就很难适用。

餐馆出现的第一个重要功劳是吃上饭,第二是帮你创造一种宴席的氛围。问题是,美味是个人化的,宴席又有高端低档之分,我们没有办法给出一刀切的标准。

哪怕是卫生标准。你身边总有几个喜欢上苍蝇小馆的人吧?有个兰州来的朋友跟我讲过,兰州牛肉面就是好,不仅是汤好、肉好、面好、萝卜好,最重要是要一群人蹲在路边吃,时不时还得飞过来几只苍蝇才地道。

我也曾经去过一家在广东开平赤坎古镇的糖水铺。这家店貌似连名字都没有,用餐区很大一部分是借用河边公园的石头桌椅,有道叫「三沟」的糖水(红豆沙+绿豆沙+西米露)特别著名;但最出名的其实是强势而喜欢爆粗的老板娘。介绍我去的当地朋友说,每次去吃糖水,不被老板娘骂一句都觉得不过瘾。

其实福塞尔老师还是牛逼的,他提出了极其政治正确的思想核心,用一句话总结之,就是好餐馆不装逼。福塞尔从来就没多瞧得起「贫民阶层」,但他对「贫民馆子」(平移到本国其实是平民馆子啦)毫不「妄自尊大」这一点颇有称赞:它们不假冒法语口音、不搞劣质烛光鲜花、菜单上也没有拼错的法语单词。

所以说,跟好男人、好女人一样,好餐馆永远会在你面前保持真诚,不会因为价高就抬举自己,也不会因为便宜而欺骗你感情。你有去过这样的好餐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