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经读完上篇(入门篇),那么可以开始进入第二篇了。这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米其林密探「密」在哪?
密探是米其林整套评价机制的基石,却也是被当代社会挤兑得最多的地方。它的存在基于两个重要原则:第一,密探是专业的;第二,为了保证公正性,你并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看出来了吗?这是个极大的悖论。如果指南的读者不知道给出这些评级的人是谁,他们又如何核实他们的专业性?
但无论如何,米其林就是把这个传统坚持了100多年。也挺不容易的。米其林密探既不能随便透露自己的姓名,更绝对不可以跟记者媒体接触。当别人问道他们(尤其是全职密探)是从事什么工作时,为了不撒谎,他们通常会说:噢,我是做出版的(2004年有一名前密探Pascal Rémy居然以此写了一本书,堪称美食界的斯诺登,对这种行为就不加评论了)。
有的密探干久了,餐厅的人也认得他,于是他只能以化名订位——即使到了餐厅别人真的被人认出,餐厅也来不及做太多准备了;或者,干脆一段时间内不再造访同一家餐厅(间隔可长达5-10年)。
米其林密探有什么特征?
不要企图认出一名密探。密探的样子,就是一家餐厅里典型食客的样子。如果餐厅客人都穿牛仔裤密探就穿牛仔裤,客人都穿燕尾服密探也就穿燕尾服。倒是有一个特点,他们必须尽量一个人用餐,总是从头盘一直吃到甜点,而且盘里的菜点必须全部吃完。几乎没有密探会傻到拿着小本本边记边吃的,更不要说拍照发微博。但话说回来,除非你常年跟踪一个人,否则餐厅里这样的人太多了。
米其林密探怎能吃得起这么贵的餐厅?
米其林密探必须自己支付饭费,无论这一顿饭有多贵(当然其实也是轮胎公司出的钱啦)。一名米其林密探一年到头,在外吃饭的天数多达200-260天,有时候还一天两顿,想一想这笔开支。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吃晚饭,一份填满蔬菜的烤鸡都要花上260美刀(说句题外话,尽管他们日常开销账单很吓人,密探本身的工资是比较低的)。
这是米其林这么多年来一直为之骄傲的一点。想想美食圈普遍的吃人嘴短风气,米其林这么多年来坚持自己买单实在是挺了不起。历史上很多类似的指南尝试跟米其林竞争,但是他们大多付不起巨额的开支,于是就只能用广告换取现金流或者接受餐馆请客——这种条件下出来的餐馆点评,必然有所打折嘛。
怎么保证米其林密探是专业的?
上次说过,米其林密探也有可能是兼职的,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糊弄。事实上米其林甄选密探时对其学术和从业背景都有要求。你必须有酒店管理或者烹饪、饮食学等学位,有过食品相关从业经验会有加分。通过了层层各种测试后,最后一部分候选人会被送到法国米其林指南总部,接受轮胎人母舰洗礼,同时开始长达3-6个月的培训,期间还会被丢到某一个欧洲国家受训。
由于米其林密探最拿手的其实是评价欧洲菜系,米其林到了美国和亚洲就有点麻烦了。刚开始,他们根本招不到当地密探,于是只能派一些欧洲人去当密探——但是欧洲人怎么知道鼎泰丰的小笼包好不好吃呢?所以后来在拓展新市场时,他们只好让欧洲人带着一个本地人,搞几个月,算是某种“mentorship”,觉得合格了之后,再放手让新人单干,如果在mentoring期间发现不合适,培训结束就开掉了。
米其林有多少密探?
和密探的评判标准一样,密探的数目通常也是机密。但是自从2004年Pascal Rémy密探爆料密探数目骤降后,美食界就开始普遍担心密探数量不够的问题了。米其林最辉煌时,光巴黎一座城市就要设20位密探,而到2007年已经只剩下5人了。为了讨好喜欢什么都搞透明的美国人的欢心,当时新任米其林总编辑的Naret只好破天荒地透露了一个(2008年)的数字:法国国内15人,全球约90人,美国大概10人——比几十年前确实减少了很多。
米其林密探怎么点菜?
首先点餐必须点一整套,头盘、主菜、甜点、酒一样不能少(这个主要是针对法餐等比较讲究的餐馆,米其林后来拓展到了美国、香港澳门和东京等地之后,这方面有一点点调整)。密探点菜的原则是,点原料尽可能多、处理起来比较复杂的菜品,以看出厨房的功力所在。米其林密探几乎不会点沙拉这种东西,更很少点汤(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觉得能做好最基础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米饭和烧腊对一家合格的粤菜馆一样)。
米其林密探用什么标准评判一家餐厅?
真希望能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惜这套评价体系不是公开的。非常偶尔的情况下,被摘星的餐厅可以要求米其林提供密探的笔录或评语。除此以外,很少有人能直接说出米其林评价体系的一二三四。所以,或许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提交的报告是什么样的
密探每顿饭后要填写的表格极其繁琐,分为食物出品和舒适度两大类。在食物方面,他们需要尽量背诵出这顿饭所有原材料的名称,对材料新鲜度和质量、厨师的烹饪技巧和手艺(切菜方式、摆盘,涉及到你有没有食欲去吃它)做出评价,评价某道菜的味道是否均衡,对某种食物的做法是不是最好的,当然还有厨师的创意如何。
对餐馆舒适度方面,密探则需要对装潢和氛围(显然,不一定对密探的个人口味),服务生的讲解水平(法餐尤为重要,需要背诵出所有原材料以及讲述整个烹饪过程,有时候还需要讲出些背景故事,一问三不知肯定是不行的),食客的满意度,酒单的丰富程度等等。
看起来都是些最基本的东西,牛逼就牛逼在划分得特别细。密探填一份法国餐厅的评价表需要花2-3个小时,中餐馆则只须花1个小时左右。也难怪东京成为了米其林眼中新的巴黎,如今,能满足法国人对用餐那些丧心病狂的细节追求的,恐怕也只有日本人了。
此外,餐厅是否能够连续精确地提供这些标准,也是米其林相当看重的标准。纽约就有一家餐厅(Daniel Boulud),在美国所有大众消费指南(比如Zagat)上都受到客人交口称赞,米其林却迟迟不给提高到三星。米其林后来解释说,因为他们的出品不够「连贯」——对米其林来说,烹饪是一种科学,而不是可以让大厨随意发挥的艺术,好的大厨应该能把握精准烹饪食物的技巧,临时发挥在米其林是不受待见的。
米其林密探可以决定星星多少吗?
往大里说,星星的产生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密探对星星有绝对的话语权。通常来说,星星产生的过程相当缓慢。出于严谨,纳入评级范围的餐厅在至少18个月内,必须被不同的密探吃过至少8次,多则达12次,然后大家才有讨论的基础。要将一家两星餐厅升级为三星,更是需要异常谨慎。假如一个城市每年要产生100家星级餐厅,密探们吃过的餐厅则可能多达500家,也是体力活儿啊。然后他们选定一些餐厅,for consideration,然后集体讨论应该给多少,或者摘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