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 第四章 考验家长急救知识的时刻来了! >

第四章 考验家长急救知识的时刻来了!

7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

为什么要单列一章来说儿童急救?不是因为儿童急救和成年人急救在施救方法上有特别大的区别,而是因为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

孩子发育很快,刚生下来连转头都不会,转眼就会走了。根据婴儿的发育规律“2个月会抬头,4个月能翻身,6个月会坐,7个月能滚,8个月会爬,1周岁会走”,在不同时期,孩子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危险。

4个月之前,孩子还不会翻身,这时候,如果孩子不小心被衣物、毛巾或被子掩住了口鼻,他们是没有办法拉开这些东西或者移位的,很可能会发生窒息。孩子4个月后会翻身了,8个月会爬了,从床上跌落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生活中,很少有孩子从来没从床上掉下来过。

1岁以后,孩子具有独立行走能力了,活动范围扩大,可能接触到的危险也增多了,烫伤、触电等意外伤害屡有发生。

2~3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判断力不足,内心却又特别自信,底气很足,所以常常发生意外伤害。

到了小学和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知识、阅历、经验、独立意识、活动范围与日俱增,接触危险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溺水、车祸等意外伤害越来越多。

另外,孩子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危险意识,辨别能力和预见性都比成年人差,对危险反应迟钝,缺少避险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比如过马路,成年人知道开过来的那辆车是否会撞到自己,是否应该快走几步或停下来让车先过,但是孩子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过马路是安全的,所以孩子被车撞到的概率就比成人高得多。

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报告,说中国每年有240多万14岁以下的小孩因为意外伤害死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个家庭要忍受巨大的悲痛,可能几代人都会陷入无尽的哀伤中!

在我的急救生涯中,我抢救过无数病情危急的患者,但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见到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甚至死亡,例如两三岁的孩子不小心被花生、瓜子、果冻等异物卡住而窒息;由于家长的疏忽大意,孩子被烫伤、烧伤,或从楼上摔下;放暑假出去玩耍,孩子落水、溺水……这些意外伤害,都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有关数据显示,儿童的意外伤害70%发生在家里。异物窒息、烫伤、溺水等是导致孩子受伤致死的重要原因。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何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威胁孩子安全的因素却越来越多?作为监护人,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力为何如此薄弱?

我认为,一方面是很多家长缺乏监护意识。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即使做了父母,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加上又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照顾孩子更是毫无经验;而如果由家里的老人来带孩子,虽然他们的经验稍微丰富一些,但因为其护理观念老旧,加上反应过慢,也可能无意中让孩子受到一些伤害。

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意外,很多家长不会急救,或仅凭经验、感觉对孩子施救,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会加重孩子的伤害,后悔已经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刚刚给暖壶灌完开水,顺手就把暖壶放在五斗橱上了,心想五斗橱这么高,孩子才刚满1岁,绝对够不着。没想到刚刚离开几步远,就听“嗵”的一声,孩子立即哇哇大哭起来,怎么回事儿?孩子的妈妈跑过来一看,暖壶掉地上了,开水浇了孩子全身。暖壶搁那么高,怎么掉的?答案就是五斗橱上面铺的台布。孩子一揪台布,暖壶就从上面掉下来了。不要小看台布,我还碰到过有的孩子扯台布把放在上面的刀子、剪子扯下来,结果把脸划伤了,或是把脑袋扎了。问家长们的时候,他们都说万万没想到。所以,我建议有孩子的家庭就别铺台布了,以防万一。

避免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除了不要用台布,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比如,给窗户加装护栏,有没有必要?如果家里有小孩,无论住在几层,窗户、阳台等都应该安装护栏,不只为了防盗,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从几层甚至几十层的高楼掉下去的事情,那真是凶多吉少。另外,安装防护栏不是简简单单安装好就可以了,有很多细节上的讲究。比如,护栏要么是封闭式的,要么高度不能低于1.1米,否则孩子很容易爬过去;护栏栏杆的间距不能大于11厘米,否则孩子很容易钻过去;还有,护栏必须是纵向的,要是横向的,不就等于给小孩安装了一个梯子吗?

对于专门的儿童活动场所,如幼儿园等,建议地面最好用木板,并铺上地毯,所有家具都做成圆角。孩子摔在水泥地上肯定比摔在铺有地毯的木板地上要严重;而圆角和尖角的家具,肯定是圆角对孩子来说更安全些。

这些常识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保障,谁能说不重要?否则,孩子很容易处于危险当中,作为家长,应该格外警惕。从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就想着如何注重孩子营养、早期教育等问题,但比起这些来,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应该放在第一位。

让孩子从小树立急救观念和安全意识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命时报》的驻美记者曾写过一篇报道,叫作《18岁前必须学会急救》,文章对比了中国跟美国的急救教育状况,让我深深感到,中国学校教育里最缺失的一环就是急救教育。

美国的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公民在18岁之前必须掌握全部基本的急救知识。国外的家长在孩子2~6岁时就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危险的,比如说,玩刀子会拉口子,玩火会烧着皮肤,塑料袋往脑袋上套会憋死人等。家长不光会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有危险,还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危险的感觉,并告诉孩子如何躲避危险。这些对孩子从小建立安全意识非常重要。

到了小学,虽然孩子还没有真正接触急救,但国外的老师会教他们如何打911(美国的报警、急救电话):要说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话,打完电话要打开房门,要是夜晚,就打开房间所有的灯光,让急救车能尽快找到。此外,尽可能说清目前最危急的状况,比如需要救助的人是意识不清还是胸痛等情况。最重要的是,说明等车的地点,比如一个高大的建筑物,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老师会教孩子,要对急救人员说清自己家住在哪个小区,自己在哪个商场或是马路的哪个方向等急救车,因为急救车随时随地都能停,不受交通标志线限制,自己要尽可能主动接应一下救护车,把救援人员带到患者身边,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这些急救教育,会对孩子树立急救意识起到很大作用,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相对来说,美国因急救失误造成的死亡率要比中国低得多。

前面讲过,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扼杀孩子生命的第一杀手。家长不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守护着孩子,为他们避开所有风险。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防范危险的意识,适时教会孩子正确的急救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急救意识,在遇到危险或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孩子具备自救、互救的急救知识和有效的急救技能。

另外,家长应该知道,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什么东西都想要摸一摸、动一动,家里的电源插座、煤气灶,孩子都想“伸把手”。就是因为这样,每年因烧伤、触电导致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事故不在少数。小孩玩火柴把家里点着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我还听过小孩在电器上撒尿被电死的事例。

虽然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但危险不得不防范。

比如,家里装修的时候,电源插座位置应该高于1.6米,避免儿童接触,电线也不应暴露在外;电风扇、电热器等电器应该有防护罩;家里的火柴、打火机等,最好都放在孩子看不见、够不着的地方;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煤气灶、燃气热水器等。孩子大一些,家长就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防火、防触电的安全教育,可以把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告诉孩子。

一般来说,形象的东西更能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医院看看烫伤的患者,或许比对他说一千遍不能碰开水更有效。

“冲动是魔鬼”,教育孩子要用对方法

除了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急救意识外,很多家长也要培养自己的急救意识,不仅仅是急救方面的知识,有的家长严重欠缺医学常识,我称这种人为“医学知识盲”。我遇到的最痛心疾首的例子,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下手没轻没重的,把孩子逼上死路,而孩子出了问题,家长由于自己无知,最后酿成了惨祸。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有一天夜里三点多,我到了患者家里进门一看,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趴在床上,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身体冰冷。他父亲呆坐在一旁,完全傻了眼,两只手揪着自己的头发,嘴里一直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这种情况下,我顾不上安慰家长,赶紧一边抢救孩子一边问。

“怎么回事啊?”

“哎呀!是我把他害死了。”

“什么叫你把他害死了?是工作不好,还是惹什么事儿了?”

“我打他来着,给打死了。”

“打哪儿了?”

“就打屁股,没打别处。”

“什么时候打的?”

“昨天晚上七点多。”

哦,已经八个多小时了。这是个单亲家庭,由于孩子不听话,父亲“恨铁不成钢”,用木板狠狠地教训了孩子。打完孩子后,就让他睡觉去了,半夜起来再看孩子时,已经为时已晚。

我赶紧脱掉孩子的裤子一看,孩子的屁股全都青紫了,两边都有大片的皮下出血,而且都肿胀了,下手太狠了。

明知救不活,我们还是进行了全力抢救,孩子最终没能救过来,他父亲后悔得连连把头撞在墙上,“咚咚”作响:“我怎么也没想到,打屁股能打死人。我就是想教训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早知道这样,我绝不会打他。”但天底下没有后悔药卖,这件事说明什么呢?不要打小孩,屁股也不要打!

不少人认为:屁股肉厚,打不坏。其实,恰恰是因为屁股肌肉丰厚,打屁股打得厉害,造成了肌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钾离子,还有肌红蛋白。钾离子会造成心脏停跳:肌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流经肾脏的时候,会堵住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这跟地震中长时间被压的伤员在被解救出来后会马上死亡是一个道理。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懂一些医学知识,发现孩子情况不对劲,赶紧停下,赶快到医院检查一下,让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孩子也许就不会死了。当然,不体罚孩子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记得有一次,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和父亲顶嘴,你一句、我一句,吵得越来越激烈。父亲后来怒不可遏,顺手抄起一把茶壶砸向儿子,顿时儿子左侧前额、眉毛、眼皮上,斜着裂开一个大约5厘米长的口子,伤口外翻,血流如注,衣服上也沾满了殷红的鲜血,茶壶落地摔了个粉碎。我赶到现场后,孩子的母亲正用手捂住孩子头上的伤口,鲜血还在顺着母亲的指缝流淌、滴落。

母亲一直在数落父亲,父亲坐在一旁吸着烟,默不作声。

我赶紧用无菌敷料继续给孩子压迫止血,几分钟后出血停止,又用绷带包扎了伤口。

我小声儿对孩子的父亲说:“你看看多悬(北京话,“危险”的意思),再稍微往下一点儿,眼睛可能就瞎了。”看得出,父亲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是悔恨、内疚和心疼。

还有一次印象也比较深刻,那是个周一的早上,我们来到一户人家,一个13岁的男孩躺在床上,昏睡不起。我大声叫他,他还能睁眼,但表情淡漠、双手颤抖,回答问题迟缓,说自己出虚汗、头晕眼花、心慌、全身无力、手脚发麻。

经过询问才知道,因为学习不好,孩子的两门功课考试不及格,父母为了教训他,两天多没让他吃饭。我连忙给这孩子查了个血糖,结果是2.6毫摩尔/升(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8~6.1毫摩尔/升),绝对是“饥饿性低血糖”。我马上给孩子静脉注射了50%的葡萄糖60毫升,孩子很快就精神了许多,后来又把他送到了医院,做了进一步诊治。

说到底,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还是要讲道理,文明教育,不要采用暴力的方式。不管是打头还是打屁股,都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往往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再后悔也晚了。

气道异物:海姆立克急救法一招搞定

逢年过节,也是急救中心最忙的时候,一家人难得聚在一块儿,平时不喝酒的人一高兴也会多喝几杯。孩子更是得到全家人的关注,奶奶抱抱,爷爷亲亲,叔叔哄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隐藏”的危险就来了!

2014年春节,有条消息在微博上被网友疯转:一个2岁半的小娃娃被亲戚喂了一颗开心果,结果开心果就进入了气管,孩子立马呼吸不畅,脸憋得青紫,家里人吓坏了,赶紧送医院。尽管接受了气管切开抢救,但孩子还是没有被抢救过来。

很多人都斥责那个亲戚说他手贱,但大家仔细想一想,在这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不能乱给孩子喂东西吃呢?又有多少人知道“海姆立克急救法”呢?如果那一大家子人里面,有一个人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并能及时实施,或许开心果就不至于要了孩子的命。

抽样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已占0~14岁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吸入异物又是造成儿童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高危人群为0~4岁的孩子。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孩子的气管如此容易进异物?且一旦吸入异物,情况又如此凶险?原因在于喉咙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咽喉是人体“气道”和“食道”并行的地方。所谓“气道”,就是吸入与呼出气体的通道,也就是气管,只供气体通过,容不得任何其他液体、固体物质进入;而“食道”则是吞咽食物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食管,同样,气体也不应进入,如果较多的气体进入食管,可能会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

将气体和食物分流的装置是“会厌”——喉腔开口处的一个舌形活盖。会厌向上开放,人就能进行呼吸,会厌向下盖住喉腔,水和食物就不能进入气道。一般来说,会厌分流功能受神经系统自动控制,但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多不完善,吞咽反射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所以最容易发生液体、固体物质误入气道,出现“窜道行驶”。异物进入气道,可能出现两种情况:气道完全阻塞和气道不完全阻塞。不完全阻塞很多见,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通常是液体,比如喝水的时候,突然被呛,就属于这种情况。一般我们马上会控制不住地剧烈咳嗽,这种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可以利用肺部的气体把异物冲击出来,从而解除气道梗阻,使人转危为安。如果遇到呕血或咯血被呛入气道,可以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利用重力进行“体位引流”,把气道里面的液体引流出来。

异物进入气道后,孩子会出现一些有特征性的症状,家长要能马上识别出来,以便迅速进行急救。如果进入气道的异物较大,把气道完全阻塞,就是说气道里面完全堵严了,机体不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孩子马上会出现“三不”症状: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不能发声。接着会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烦躁不安,大脑就会严重缺氧,意识丧失,心跳也很快随之就停止了,情况非常紧急。

如果异物较小,进入气道后,孩子会马上出现剧烈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等,异物也可能因剧烈咳嗽或由肺内的气体从气道被冲击出来,也可能冲击不出来,甚至越堵越厉害,导致孩子呼吸停止,继而心跳停止。

如果异物已经进入一侧气道(多见于右侧),孩子会出现咳嗽、喘鸣,之后还可能引发肺部炎症。如果误入气道的异物含有脂肪酸,如花生米、杏仁等,则气道炎症会较明显,孩子会咳嗽、咳痰;如果误入气道的是小纽扣、小弹珠等较小的异物,刚开始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数周或数月后,孩子会反复发热、咳嗽、咳痰,出现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病症。对于反复不愈的支气管炎、肺炎,父母要特别注意,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

在我个人看来,从危险程度上讲,气道异物梗阻导致的气道完全阻塞是仅次于心脏骤停的急症之一,所以要分秒必争,及时施救。怎么救?国际上通用的气道异物排除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是一位美国的外科大夫。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的意外死亡中,气道异物窒息排在第6位,这让他感到很震惊。当时美国的医生在急救时多采取拍打背部的方法,认为这样能够把异物拍出来,或者用手指直接伸到患者咽喉里去抠,结果越弄越深,效果并不好。

鉴于此,经过长期摸索,海姆立克发明了“腹部冲击法”。1975年10月,美国医学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急救方法,并在报刊电视等媒体广为宣传推荐,到1979年,短短4年时间里,美国就有3000多人因这种方法被抢救成功。到目前为止,此方法至少救活了10多万人的性命。《世界名人录》称海姆立克教授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成人气道梗阻的“海姆立克法”

上腹部冲击法:此法是通过冲击上腹部而使膈肌瞬间突然抬高,肺内压力骤然增高,造成人工咳嗽,肺内气流将气道内异物冲击出来,从而解除气道梗阻。有两种方法:成人立位或坐位上腹部冲击法和成人卧位上腹部冲击法。

成人立位或坐位上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清楚的成人患者。患者取立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呈弓步,另一腿在后伸直;同时双臂环抱患者腰腹部,一手握拳,拳眼置于肚脐上两横指,另一手固定拳头,并突然连续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后上方快速冲击,直至气道内异物排出或患者意识丧失。

成人立位上腹部冲击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腿插入患者两腿间,另一腿后伸,双臂环抱患者腰腹部。

成人卧位上腹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丧失的患者。抢救者骑跨于患者大腿两侧,将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脐上两横指的正中部位,另一手重叠于第一只手上,并突然连续、快速、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后上方冲击。每冲击 5次后,检查一次患者口腔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理出来;如无异物,继续反复进行。

胸部冲击法:此方法适用于肥胖者或孕妇,同样有立位或坐位胸部冲击法和卧位胸部冲击法两种。

立位或坐位胸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清楚的肥胖者或孕妇。患者取立位或坐位,抢救者站在患者身后,一腿在前,插入患者两腿之间呈弓步,另一腿在后伸直;同时双臂环抱患者胸部,一手握拳,拳眼置于两乳头之间,另一手固定拳头,并突然连续用力向患者胸部的后方快速冲击,直至气道内异物排出或患者意识丧失。

施救者的拳眼要置于患者肚脐上两横指的上腹部。
如果用拍背法,一定要让患者尽量弯腰,然后再拍击其背部。
对意识丧失的孕妇用卧位胸部冲击法,按压部位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每冲击5次,检查一次其口腔有无异物。

为什么要把腿插在患者两腿之间呢?第一,可以起到稳定的作用;第二,如果患者的意识丧失了,可以让他坐在腿上,随即将其身体平放在地,继续抢救。这样既省力,也不会造成患者摔伤。

卧位胸部冲击法适用于意识丧失的肥胖者或孕妇。施救者跪在患者任何一侧,将一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重叠其上,双手十指交叉相扣,两臂基本伸直,用力垂直向下冲击。每冲击5次后,检查一次口腔内是否有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理出来;如无异物,继续反复进行。

·成人气道梗阻自救法

如果发生气道异物阻塞时,周围没有人帮助,一定要在两三分钟之内,趁着自己意识还清楚的时候赶快自救!可以利用桌子、椅子、床头,或是比较宽的窗台,顶在脐上两指位置,仰头,把气道拉直,伸直脖子,用力冲击,把异物冲出来。

发生气道异物阻塞时,如果周围没人,用好身边的椅子、桌子,马上进行自救。

·婴幼儿气道异物梗阻处理法

婴儿气道异物梗阻处理可采用背部拍击法及胸部冲击法,一手固定婴儿头颈部,面部朝下、头低臀高;另一手掌根部连续叩击肩胛区 5次,再将婴儿翻转成面部朝上、头低臀高位;或用食指、中指连续按压其胸骨下半部 5次。两种方法反复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

幼儿气道异物梗阻处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施救者可以单腿跪地,或取坐位,把孩子腹部放在大腿上,头低臀高,连续用力拍击背部(两肩胛骨之间)5次,然后检查异物是否排出,如未排出,继续拍背。如此反复进行。这个方法的原理,一是利用重力的作用,二是利用振动的作用。

一手固定婴儿头颈部,使其面部朝下,头低臀高,另一手掌根部连续叩击肩胛区。

也可以用上腹部冲击法。施救者在患儿身后,坐在椅子上,或站立、身体下蹲,或单腿跪地上,都行。然后,用一手两三指横放在患儿肚脐上一两横指的上方,另一手的两三指重叠在上,连续向患儿的后上方冲击。

还可以用幼儿卧位上腹部冲击法(可参看“成人卧位上腹部冲击法”)。如果患儿意识丧失,立即将其身体平放在地,骑跨在患儿身体上方,一手手掌根部放在肚脐上方一两横指处,然后冲击五六次,看孩子嘴里有没有异物,没有再接着冲击五六次,如此反复。

托好婴儿,将婴儿翻转成面部朝上姿势。
婴儿胸部冲击法,此方法可与拍背法交替进行,直至异物排出。

果冻“锁喉”:用口腔负压吸引法

台湾地区的一个统计显示,91.2%的气道异物都是食物,其中最多的是花生仁,还有瓜子、释迦籽、豆子、糖块、果核等,另外还有一些玩具也会导致孩子窒息,常见的有玻璃球、别针等。这些年抢救的孩子当中,气道异物还远不止这些,比如纽扣电池、钥匙、钉子、各种果核、果仁等。苹果核、梨核进入气管后,一般不至于导致死亡,要是气道进了一个荔枝核或是杏核,就很有可能要命了。另外,给孩子喂药时,如果孩子哭闹、不配合,有的家长会捏紧孩子的鼻子强行灌入,这也很可能导致药粒进入孩子的气道,很危险,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另外,孩子在嬉笑、哭泣时,不要让他饮水、进食,以免食物误入气道,引起窒息。

除此之外,还有的孩子喜欢往鼻孔里塞东西,有可能是花生,也有可能是玩具的小零件之类的东西。这些小东西塞进鼻子里,如果只是停留在鼻腔,赶紧抱起孩子,让孩子低着点儿头,拍一拍,也许异物就出来了,必要时,去医院请耳鼻喉科医生取出来。怕就怕异物进入孩子的鼻腔深处,然后通过后鼻孔进入气道,那就危险了。

上面说的进入气道的异物种类很多,这些都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果冻!每年因为果冻进入气道导致窒息而死的孩子为数不少。

国家现在有新规定,杯形凝胶果冻杯口内径或杯口内侧最大长度应大于或等于3.5厘米,长杯形凝胶果冻和条形凝胶果冻内容物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6厘米,但很多时候,市面上仍然有小果冻在销售,让人防不胜防,一不留神,孩子就吃进了“杀人果冻”。

我遇到过这样一起事件。爸妈是开餐馆的,非常忙,平时没时间看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在一边玩儿。有一天,旁边用餐的人发现一旁玩的孩子脸色发青,手不停地挥舞。看到桌子上摆放着的果冻壳,旁人喊道:“孩子吃果冻被噎着了。”没过两分钟,孩子就出现了窒息症状,呼吸急促、满脸青紫,急得孩子的爸爸快哭出来了。

怎么办?小小的果冻一下子难住了在场所有的人。孩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嘴唇憋得乌紫,两眼发直,有人试着拍背也没拍出来。后来爸妈赶紧送孩子上医院,可惜,孩子被送到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因果冻窒息而亡。

这样的事太多了,说真的,果冻进入气道很难排除,即使到医院也不好弄。大家想想,果冻是软的啊,还很大一块,就算用喉镜、气管镜或支气管镜去取,也不容易取出来,因为既不能钩出来,也不能夹出来。

果冻还有一个特点,柔软易变形。如果气管里进了一个扣子,那它就那么大,也不会变形,一般不会把气管堵死,孩子不会很快窒息死亡。但果冻的形状会变化,可能会将气道完全堵死。

如果果冻进入了孩子气道,除了前面介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之外,我再教大家一个独门秘籍:口腔负压吸引法。父母学会这个方法真的太重要了,我曾在新浪微博介绍过这种方法,后来分别有两位家长留言说:我就是用您这个方法救了孩子的!

首先,要把孩子的头后仰,拉直气道,否则果冻吸不出来。然后,用嘴包住孩子的嘴,捏住孩子的鼻子,用力吸,让孩子口腔内形成负压,通过负压吸引把果冻吸出来。当果冻被吸到口腔里面,把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再用手指把果冻抠出来,可千万别越捅越深。果冻取出来以后,如果发现孩子没有呼吸,马上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就跟心肺复苏中介绍的口对口吹气是一样的。

还要特别提醒家长一点,果冻这东西没什么营养,少给孩子吃(最好别给孩子吃)。如果孩子非要吃,要尽量购买较大的果冻,防止孩子一口吞下,也可以购买“可吸果冻”,降低危险性。还可以先用勺子把果冻搅碎再吃,这样,即使进入气道,造成气道完全阻塞的可能性也会小些。另外,最好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单独一人吃果冻,一定要有大人在旁边看护。

溺水急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每到暑期,被送到急救中心的溺水的孩子总是特别多。虽然在放假前,学校都会教育孩子要注意安全,不要游野泳,但总有不听话的孩子,暑假偷偷跑到自然河、湖里去游泳,远了不说,北京什刹海几乎每年都有孩子淹死,其他天然水域也是如此。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长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要是因为游泳出了意外,真是太让人痛心了。家长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树立安全意识。孩子想要游泳,家长一定要带他们去正规的游泳场馆,真正起到监护人的监护作用。

人为什么会溺水?不会游泳这种情况肯定有,不用多说。但有句话叫“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些会游泳的人,甚至熟悉水性的人为什么会被淹死呢?

一是疲劳。孩子玩起来往往什么都忘了,不知不觉游泳时间就长了,人也累了,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容易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这时候人就会头晕、抽搐,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那就会发生溺水。

二是抽筋。大家对这个都很了解,由于冷水的刺激,游泳时腿抽筋了,无法顺利做出正确的游泳动作,再加上着急、慌乱、恐惧,就很容易溺水。

三是饥饿。这个原因在孩子中也很常见,孩子为了玩儿什么都不顾,很多都是没吃饭就去游泳了,结果,出现了低血糖、头晕,甚至意识障碍,这些也会导致孩子发生溺水。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疾病发作引起的溺水。这个在孩子中不太常见,比较常见的是中老年人。即便孩子没有太严重的疾病,也要注意,有癫痫、哮喘的孩子,如果要游泳,家长要特别注意看护,以防万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容易导致溺水,就是酒后游泳,这个在儿童当中很少发生,在青少年中经常出现。

孩子从发生溺水到死亡,也就几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溺水的孩子经历了极其惊恐、痛苦的过程。

落水后,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会奋力挣扎。刚开始,孩子一挣扎,头部就能露出水面,吸几口气,但很快又会沉下去。然后,孩子又挣扎着上来,再沉下去,几经挣扎就筋疲力竭了,沉下去后就再也上不来了。

窒息、身体缺氧,再加上刚才的挣扎和心理上的紧张,缺氧会更加严重,孩子很快就会发生严重的脑缺氧,意识逐渐丧失,接着,孩子的呼吸会完全停止,然后,心跳也停止了。如果无人施救,孩子很快就会死亡。

在救落水的孩子时,施救者如果水性好,可以游到孩子身后,用双手固定孩子的头部,让其头部和口鼻露出水面,采用仰泳将孩子拖上岸,或者用双手搂住孩子腋下,同样保证其头部和口鼻露出水面,将孩子拖上岸。如果不会游泳,施救者可以在周围找长的绳子、木棍儿、竹竿等,拉住一端,另一端扔给孩子,将其拉过来;如果找不到,赶快大声叫其他的人来帮忙,不能鲁莽行事。

溺水的孩子被救上来之后,要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这里要注意,孩子溺水急救的心肺复苏要按照ABC(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的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而不是前面讲的CAB顺序,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为什么?

因为绝大多数的心脏骤停,都是心跳先停,而后呼吸停止,所以要先做胸外心脏按压;而溺水、哮喘等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为窒息性心脏骤停,是呼吸先停,然后心跳才停。心脏停跳是被呼吸停止连累的,所以,复苏的关键就在恢复呼吸上。当然了,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别忘了拨打急救电话。大家已经知道,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脑死亡了,不可能被救活。但对溺水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不能轻言放弃,这是为什么?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潜水反射。潜水反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呼吸停止后,心跳不会立即停止,而是心率减慢。心跳没停,脑部的供血就不会中断,同时,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量下降,能使心跳维持相对更长的时间。第二个方面是周围血管收缩。所谓的周围血管可以理解成皮肤、四肢的血管,或者相对不太重要的器官的血管。这些血管一收缩,血就被挤出来了,就可以流到更需要它们的地方去,以保证脑组织等重要脏器能得到相对更多的血供。

第二个理由——低温环境。低温环境可以使人体代谢率降低、耗氧量降低,从而可以使脑组织耐受相对更长时间的缺氧。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警惕溺水孩子“隐藏”的颅脑、颈椎损伤

溺水的孩子被救上来以后,经过初步的抢救,可能恢复了呼吸、心跳,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家长还要注意孩子有没有外伤,尤其是颅脑、颈椎损伤。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孩子淘气,跳水玩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磕到了头部,导致了溺水。孩子有点儿擦伤、碰伤,哪怕骨折都不怕,就怕孩子有颅内损伤,或者颈椎损伤。

通常,孩子受伤后的24小时内,应该严密观察,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和状态,如果孩子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①哭闹30分钟以上,怎么安慰也没用;

②反复呕吐两次及以上;

③鼻孔或外耳道出现流血或流“水”一样的液体;

④眼眶的周围出现瘀青;

⑤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头疼、总想睡觉、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说话或走路的能力下降。

如果孩子睡觉,可根据情况每两小时叫醒孩子一次,如果叫不醒,应迅速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另外,我们都有这么个印象,溺水的人救上来之后要控水,甚至新闻里还有背着溺水的孩子跑圈,把孩子救活的报道。我在这里说一下,这样的孩子不背着跑也能救活,他的呼吸、心跳肯定没有停止,只是暂时丧失意识了而已。

把溺水的孩子救上来后,到底要不要给他控水?不要!为什么很多人都说要控水呢?其实,学术界对这个事也经历了几次认识的更新。

最初,大家都认为溺水的孩子被救上来后需要控水;后来,大家又认为海水溺水需要控水,淡水溺水不需要;现在,大家都一致认为一律不需要控水。

我跟大家说说不控水的理由。

第一,有一部分人的呼吸道根本就没进水。因为在呛水的一瞬间,孩子由于紧张,加上冷水刺激,声门闭锁了,这样水根本无法进去。呼吸道里没水,当然就不用控水了。这时,因为声门闭锁,孩子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同样会发生窒息。

第二,就算是水呛进孩子的呼吸道了,这部分水也可以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用不着控出来。

第三,给孩子控水时,很有可能使分泌物进入孩子的呼吸道,反而引起窒息。

第四,控水会占用给孩子做心肺复苏的时间,得不偿失。

所以,孩子被救上来后,家长不用想着控水了,赶紧判断孩子的情况,尽快按心肺复苏法ABC的顺序进行施救,让孩子尽早脱离危险。

说到溺水,有一个情况,父母们也要提高警惕,就是孩子在自家浴缸里发生溺水的情况。我就曾经碰到过这么一次:那家有一个很大的卫生间,里面放着一个很豪华的搪瓷浴缸,上沿距离地面大约有60厘米高。那天,家里的大人在浴缸里放完水,因为一些事走开了,没想到,家里小孩自己跑进卫生间去玩儿了。等大人发现时,孩子已经溺死在浴缸里了,我们赶到他家也没能把孩子抢救过来。我推测那个孩子是先把一条腿跨进浴缸,在抬另一条腿时,滑倒并滚落到水中的。因为人小,当时又慌了神,没能抓到浴缸边缘站起来,肯定一会儿工夫就淹死在浴缸里面了。

听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说,自己家里没有浴缸。即便没有浴缸,澡盆总有吧,给孩子洗澡总归要用吧。如果把澡盆放满水,跟浴缸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跌倒,只要口鼻浸入水中,不管深浅,同样有窒息而死的危险。不光是澡盆,水桶对孩子来说也是个威胁,特别小的孩子一头扎进去,就能被淹死。所以说,做家长的千万别大意,别放一盆水搁在那儿又去干别的事。如果家里有放满水的浴缸、浴盆、水桶,家长就要特别留神,一定别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免得出意外。

说到浴缸、浴盆,再多说几句关于盆浴放水先后顺序的问题,兑洗澡水要先放凉水,后放热水,这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千万别不当回事。我们就碰上过家长先往盆里倒上开水,人就走开去接凉水了,结果孩子一看盆里有水,一屁股坐进去,烫掉一层皮,孩子整整一夏天屁股不能着地,别提多痛苦了。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溺水抢救的注意事项

1.判断意识和呼吸情况,按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的顺序进行心肺复苏。

2.注意一律不用控水。

3. 24小时内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赶紧送医院,很可能孩子出现了颅脑、颈椎等损伤:

·哭闹30 分钟以上,怎么安慰也没用;

·反复呕吐两次及以上;

·鼻孔或外耳道出现流血或流“水”一样的液体;

·眼眶周围出现瘀青;

·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头疼、总想睡觉、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醒、说话或走路的能力下降。

如果孩子睡着,可根据情况每两小时叫醒孩子一次,如果叫不醒,也应迅速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防止呕吐所致窒息最重要

早些年,到了冬天,家家都生煤火炉子,我们时常去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死了10多个人。这几十年北京都用暖气取暖了,生炉子的家庭少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也少多了,但是燃气热水器安装或使用不正确,也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记得有一次,我们到达事发现场的时候,母亲和孩子都已经死亡了,究其原因,母亲用煤气热水器给孩子洗澡,门窗没有打开,结果酿成了悲剧。

如果家里住的是平房,还需要生炉子,那可一定得注意家里的烟道千万别堵了。那么,如果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了怎么办?

首先,施救者要放低身体姿势进入现场,因为一氧化碳比空气轻,正好处在人的呼吸带,如果以站姿进入现场,会吸进去更多的毒气,更加危险。进入现场之后,赶快开窗对流通风,然后把患者移到室外。如果是轻度的一氧化碳中毒,通过呼吸新鲜空气,患者往往很快就能恢复。当然了,如果大冬天在外面,肯定得注意保暖,要不然冻病了就麻烦了。

对于已经昏迷的患者,首先要确保其气道通畅,防止因呕吐导致的窒息,可以取“稳定侧卧位”,并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尽快去医院,进行高压氧治疗。

关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民间有一些土方法,基本上都是帮倒忙的,不能乱用。被普遍使用的方法如灌醋、灌酸菜汤等,一是对缓解一氧化碳中毒毫无作用,二是容易造成患者窒息。

还有一种土方法,是让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冻着,这就更不可信了。前面说了,不但不能冻着,还得保暖。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本来身体就虚弱,抵抗力就差,大冬天的,还让患者在外面冻着,很容易发生肺炎。

误食生活用品:是否催吐要分情况

孩子误服药物、毒物、清洁用品的事,时有发生,尤其是药品,很多药片外面包着糖衣,孩子舔一舔,发现是甜的,就当糖豆吃了,结果出了事儿。还有的家长把农药装在雪碧瓶子里,孩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打开就喝了一口。还有不太常见的,孩子把工业用的亚硝酸盐当食盐吃了的。

发现孩子误食了药物、毒物,首先要看看孩子意识是不是清醒,如果意识清醒,问他问题知道答应,那就赶快催吐。具体怎么操作呢?

先让孩子喝300毫升左右的水,喝完以后,再用牙刷柄之类的不尖锐的东西刺激他的舌根,就是咽部,引起呕吐,让孩子把刚才喝的水连同胃里的药物、毒物一起吐出来。吐完以后,再喝水,再吐出来,反复几次。这样做,也叫“口服洗胃”,跟去医院洗胃的道理是一样的。

催吐有3个注意事项:

一是喝水的量要根据孩子的体重来,成人通常是300毫升,如果是比较小的孩子,那就少喝点,跟他平时喝一顿奶的量差不多就行,要不然太多水一下子灌下去,胃内压力高了,反而会促使毒物进入肠道,不利于毒物的排出。

二是孩子喝进去多少要让他吐出来多少,千万别喝进去300毫升,吐出来200毫升,剩下的那100毫升可就留在胃肠道里被吸收啦!

三是吐出来的东西要留起来,最好让孩子直接吐在玻璃瓶里,去医院的时候带着,方便医生做毒物鉴定。

另外还要注意,最好喝接近体温的水,别太冷也别太热。水温过高,胃肠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就会扩张,反而促进了毒物的吸收。水温过低,胃受到刺激,就会收缩,导致胃内压升高,促进毒物进入肠道,同样会使毒物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另外,胃黏膜皱襞一收缩,毒物就夹在里面了,就不容易洗干净了。

给孩子催吐之后,要赶快送医院。

如果孩子意识不清,那就不要催吐了,否则会导致孩子误吸窒息,这时只能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孩子去医院。

孩子中毒被送医院了,医生会怎么处理呢?最理想的方法是用特效解毒药解毒,比如亚硝酸盐中毒用亚甲蓝,有机磷中毒用解磷定等,但这种有特效解毒药的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中毒都是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洗胃。一般孩子在中毒6小时以内,都应该洗胃,超过6小时,毒物基本上已经全都被吸收了,就没必要洗胃了。

在医院里洗胃时,如果孩子意识清醒,要注意让他经常变换体位,一会儿左侧卧位,一会儿右侧卧位,一会儿俯卧位,这样就能够把胃里各个地方都洗到。

还要提醒一句,很多孩子农药中毒,农药不是喝进去的,而是通过皮肤接触,被皮肤吸收的。如果孩子不小心接触了农药等毒物,应该赶快把他的衣服脱掉,用与体温接近的温水擦拭冲洗,减少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另外,除了药品,家里的洗涤用品、清洁用品,也经常被孩子误食。

过去家里消毒都用来苏水,来苏水的颜色跟咳嗽糖浆一样。我遇到过一个病例,有一家的孩子咳嗽,孩子的奶奶之前是喂孩子喝咳嗽糖浆。有一天,这个孩子拿了一瓶来苏水,奶奶也没仔细看,就把它当咳嗽糖浆喂给孩子喝了。来苏水是有腐蚀性的,后来,那个孩子的口腔和食道全都被烧坏了。

现在每家都有洁厕灵、84消毒液之类的洗涤用品,这些都属于强碱性物质,都是有强腐蚀性的,千万别让孩子碰,更不能用饮料瓶来装这些危险品。因为把盐酸、消毒水等装在饮料瓶里而被孩子误食的情况,年年都会发生很多起,非常令人痛心。

如果孩子误服了洗衣液等弱碱性或中性洗涤剂,这些溶液没有太大的毒性,孩子喝得不多,一般没什么影响的,催吐,让孩子呕吐出来就可以了;如果量比较多,而且孩子的症状反应严重,就要尽快去医院,一般也没有多大影响,多给孩子喝水,增加尿量,排出来就好了。

如果孩子不小心喝了碘酒或来苏水等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的药物,立即让孩子口服稠米汤或面糊等含淀粉的液体,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如果孩子喝的是洁厕灵等碱性很强的毒物,立即让孩子喝醋、柠檬汁、橘子汁等来弱化碱性。如果是酸性很强的毒物,如浓盐酸消毒液等,尽快让孩子喝苏打水、肥皂水来中和酸性。这里要特别强调,如果孩子误服了强酸、强碱性毒物,千万不要催吐,否则会给孩子的消化道带来二次损伤。家庭基本处理完后,尽快送孩子去医院进行救治。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家长千万不要把药品、清洁剂等非食用性的液体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更不能装在食品容器里,一定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最好集中锁起来,使用的时候再拿出来,避免孩子误服。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孩子误食,催吐的注意事项

1.喝水的量要根据孩子的体重来,成人通常是300 毫升,比较小的孩子,少喝点,跟他平时喝一顿奶的量差不多就行;

2.孩子喝进去多少就要让他吐出来多少;

3.吐出来的东西要留起来,最好让孩子直接吐在玻璃瓶里,去医院的时候带着,方便医生做毒物鉴定;

4.最好喝接近体温的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促进毒物被身体吸收。

警惕家里的“小物”变“大患”

很多时候,为了防止孩子被扎伤、划伤,家长都比较小心,家里的锐器,像刀子、剪子,一般都会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但是有一个细节,很多家长都忽略了,那就是喝水、吃饭使用的杯子和碗。

很多家庭习惯用玻璃杯、陶瓷碗,这种器皿,万一掉地上摔碎了,很容易扎伤孩子,因为被玻璃碴扎伤而来急救的孩子我们遇到过不少。对于孩子,家长最好还是给他们用不锈钢的碗和杯子,就算掉地上了,也摔不碎。对于筷子、牙签这些小东西,也要跟孩子强调它们的危险性,不要让孩子拿在手里玩,否则扎到孩子的眼睛,可不是闹着玩的。

另外,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父母也要注意他们的安全,尤其是男孩子,他们喜欢“打仗”,手持各种“兵器”,互相击打,往往容易乐极生悲。孩子大多喜欢奔跑、跳跃,还有的孩子会爬墙、上房、爬树,很容易摔倒,甚至摔伤。另外,上体育课也容易出事儿,要让孩子听从老师的教导,遵守课堂纪律,遵循运动规律。

根据我的实际经验和一些资料,以下这10类玩具危险系数比较大,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玩儿,或者让孩子在自己的看护下玩儿。

① 弹射玩具,如有子弹的玩具枪,杀伤力很大。

② 带绳的玩具,如溜溜球,容易缠在孩子的手指或脖子上,轻则指端缺血坏死,重则窒息。

③ 面具,长时间佩戴容易造成大脑缺氧,使孩子头晕、眼花。

④ 气球,气球爆炸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尤其是氢气球还会引起剧烈燃烧。

⑤ 体积较小的玩具,如小积木等,容易误食,成为气道异物。

⑥ 金属制玩具,含铅,有毒。

⑦ 不光滑的玩具,容易划伤孩子。

⑧ 儿童玩具车,容易导致孩子跌落受伤。

⑨ 音乐玩具,劣质音乐会损害孩子的听力。

⑩ 毛绒玩具,毛绒易导致孩子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痉挛、咳嗽、哮喘等,部分孩子会出现湿疹、皮肤过敏。

另外,家里的一些小电器也要注意,比如接线板。它就是一个引起触电的安全隐患,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尽量把接线板固定在孩子摸不到或看不到的地方,不要放在有水的地方;定期更换,不要让它们超期“服役”,千万别为了省点儿钱,拿生命开玩笑;不用的时候最好拔下来放好,下次用的时候再接上。

如果发现孩子触电了,家长首先要做什么?让孩子脱离电源。怎么脱离?用手拉?肯定不行,家长也会跟着触电的。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家里一个人触电了,第二个人去拉,也触电了,第三个人又拉,又触电了,结果一家人一串触电的。这可不是杜撰。

发现孩子触电,直接伸手拉是万万使不得的,即使是救人心切,家长也要讲求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个时候,应选择最好也是最省事的办法——拉闸断电。

现在,一般家里都有配电箱,俗称“闸盒”,发现孩子触电了,家长要赶紧奔向闸盒,把所有的闸都拉了。家里没电了,孩子自然就脱离电源了,这时候再去把孩子移开。如果没法拉闸,家长也可以用绝缘的东西,比如木棍、木板、绳索、衣物等,但必须是干燥的,来拉开触电的孩子或者挑开电线。

孩子脱离电源后,家长要马上检查一下孩子的状况。一般来说,家用电触电,通常会有两种状况:一是什么事也没有,孩子就是感觉麻了一下;另一种就是心跳骤停,孩子失去了意识。

如果孩子什么事也没有,那当然最好。但也要注意细心观察孩子一段时间,因为在24~48小时之间,孩子有可能出现迟发型反应,导致心跳骤停。比如,有的孩子触电后,外表看起来挺正常,但会感觉头晕、心慌,这个时候要尽快带孩子上医院检查一下,很可能有心肌损伤。

如果孩子出现了心跳骤停,应该立即给孩子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拨打急救电话。有一点特别要注意,有的孩子触电后,会表现出一种心脏、呼吸都极其微弱的“假死状态”,有的孩子是呼吸停止,心跳还存在;有的是心跳停止,呼吸存在;还有的孩子可能心跳和呼吸都存在,但两者都十分微弱。这时候,千万别以为人死了,就放弃急救了。另外,有的孩子触电后会出现身体强直,千万别以为是尸体僵硬了就放弃急救。当然,也有极少数,会发生电击伤,属于烧伤,应该赶快送到有烧伤科的医院进行治疗。

另外,很多人喜欢在屋里、阳台、庭院养很多花花草草。如果有了孩子,也要格外注意,因为有的植物含有一些特殊的物质,被孕妇或孩子吸入以后,会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植物就不要在家里放了,免得弄伤或毒害孩子。如水仙、含羞草、夹竹桃、郁金香、一品红等都或多或少含有毒性,不适合有孩子的家庭养。

无论是家里的一些小物品、小器件,还是小花小草等,家长们一定要安装、放置得当,避免给孩子增加隐秘的生命危险。

外出旅行,孩子不能远离家长视线

现在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了,经常一家人开车出去玩儿,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大人下车后,千万别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面。

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对年轻夫妇,把车停在马路边,没熄火,把孩子搁车里头,就上路边的小店买东西去了。后来,孩子把头从车窗伸出去玩儿,一不小心按到车窗按钮了,自动窗就升起来了,把孩子脑袋给夹住了。幸好旁边走过来两个年轻人,赶紧把手伸进去,把车窗降了下来。这个孩子也不知是夹疼了,还是吓坏了,父母回来后一直在哭,停不下来。他的父母怕有什么危险,就打急救电话把我们喊去了,我们到了以后,给孩子检查了一下,还好没什么大问题。这个孩子真是命大,要是当时没那两个年轻人路过,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有人说车窗不都是自动的吗?不是人一碰它自己就会降下来吗?大家还真别信这个,我看过电视台专门做的实验,用莴笋或者黄瓜试车窗的自动降落功能,结果很多车根本没这个功能,而且车窗特别锋利,一下子就把这些东西给夹断了。我还看到过孩子被车窗夹死的报道,多危险,家长可得注意了。

另外,有些家长把车停路边,熄了火,把孩子反锁在车里,这更不可取。因为车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氧气很快就会不足,如果天气炎热,车里会更热,孩子很快就会中暑,严重的会昏迷,甚至死亡。

说到开车,还有几点安全问题不得不提。千万不能抱着孩子坐在汽车座位上。一个16公斤重的孩子在时速70公里的时候,相当于一个280公斤的物体,一般人根本抱不住,这时第一个被甩出去的就是孩子,而且孩子的颈椎最容易被伤到;坐在时速40公里的车上,颈部的承受力高达上千公斤,孩子的脖子会瞬间被扭断!另外,也不能让孩子单独系成人安全带坐在副驾驶座上,因为在快速撞击下,成人安全带会割伤孩子颈部,或造成孩子窒息!也不能让孩子随意在后排座位上爬动,一旦车发生侧翻或者急刹车,很容易把孩子甩出去!

那到底应该如何放置孩子呢?应该给孩子配备专门的安全座椅,并且把孩子安置在后排。如果孩子不到4岁,安全座椅要背靠前进方向放置,大点儿的孩子就可以朝前放置了。

家长带孩子出去,必须要看紧孩子,别让孩子到处乱走,以免发生危险。

有一次,一对父母带孩子去野外旅游,孩子活泼好动,就到处跑。后来,父母一个疏忽,仅2分钟没看好孩子,孩子竟然爬上树了,随后一个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前臂骨折,当时痛得哇哇大哭。幸好附近有个人学过包扎、固定,对孩子进行初步处理,随后送进了急救中心。

说到这儿,我要提醒一下,我们经常会听到“正骨复位”这样的词,也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所谓给骨骼复位的场面。但是,如果家里的孩子受伤骨折了,千万不要试图给他复位,因为很可能会加重损伤。家长可以用手边的材料给孩子做好固定,然后赶紧送医院,其他的事情都交由医生来处理。另外,孩子骨骼发育不完全,很容易脱臼,甚至有的时候大人拉着上下台阶,或者早晨起来大人给孩子穿衣裳,一拉胳膊,就脱臼了,这在医学上叫“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对于胳膊脱臼,大家可能见过医生往上一托,关节就复位了,孩子的胳膊就没事了,似乎很轻松。但实际上,医生这手上的功夫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家长可千万别给孩子瞎试。

另外,有的孩子在野外玩的时候,很可能因为绊倒撞到牙齿,导致牙齿脱落,应马上找到脱落的牙齿,争取牙齿再植成功。

如果脱落的牙齿已经脏了,可以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冲洗时捏住牙冠不要捏牙根,绝不能用手或布擦洗牙根。脱落的牙齿也不能用纸、干布或棉花包裹,以免损伤牙周膜组织。

洗净的牙齿应尽快放回牙槽窝里,保持原位,并及时去医院。如不能立即复位,应防止牙齿干燥,可将牙齿放入新鲜的冷牛奶或生理盐水中,或将牙齿含放在舌下,使牙齿有适宜的温度及保持牙齿表面的湿润,这是牙齿再植成功的条件之一。为避免幼小的孩子误将牙齿吞入气道造成窒息,家长可放在自己的舌下保存。

如能在半小时内进行复位,成功率就能达到90%以上;反之,脱落的牙齿在口腔外两个小时以上,再植成功率会大大降低,成功率不足10%。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一定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也不能让孩子离得太远,否则很容易出问题,例如孩子坠落摔伤、触电、溺水、被蛇虫咬伤、擦伤、扭伤等,父母千万不可大意。如果遇到,可以按前面讲到的相关急救方法进行处理。

咬伤急救:结扎伤肢,尽快去医院

外出旅行期间,家长要看好孩子,除了不能让孩子离自己太远以外,还有一个情况需格外留心,那就是孩子很可能被隐藏在草丛、灌木丛等处的蛇咬伤,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事例发生。所以,带孩子外出旅游,一方面应该尽量选择安全的路线,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掌握毒蛇咬伤必要的急救知识。

如果孩子被蛇咬了,家长应该先判断一下蛇是毒蛇还是无毒的蛇。一般来说,头部呈三角形的蛇是毒蛇,头部呈椭圆形的蛇是无毒蛇;尾部较粗的蛇是毒蛇,尾部较细的蛇是无毒蛇;身上色彩、花纹鲜艳的蛇是毒蛇,身上色彩不鲜艳的蛇是无毒蛇;一张嘴有两个大钩子一样的毒牙的蛇是毒蛇,一张嘴没有毒牙的蛇是无毒蛇。如果没有观察到这些特征,应该观察蛇的咬痕,也就是说如果伤口上有两个大而深的牙印,就是毒蛇咬的,如果只是细密的牙印,就是无毒蛇咬的。当然了,这是绝大多数情况,也有例外。

毒蛇的毒素有两种,一种是血液毒,主要引起严重的局部症状,疼痛比较严重,最后会造成出血、肾功能衰竭、心肌损伤而致人死亡;另一种是神经毒,引起的局部症状比较轻,但全身症状比较重,如被咬的孩子会出现昏迷等。有的毒蛇只有一种毒素,有的两种都有。

如果难以判断是不是被毒蛇咬伤,都按照毒蛇咬伤处理。当然了,即使很肯定不是毒蛇咬伤,也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尽快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如果发现孩子被毒蛇咬伤了,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让孩子坐下来,不要动,把手上肢体放低。因为活动会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毒素的扩散。然后,在伤口的近心端距离伤口5厘米的地方用止血带结扎肢体,松紧度以能放进去一根手指为宜,做完这些,就赶紧把孩子送去医院,请专业的医生救治。在送往医院的路上,每30分钟松一次止血带,每次松一两分钟。

看到这儿,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不对呀,贾大夫,我看电视里演的、书上写的,还好多步骤呢,什么用嘴吸毒啦,切开伤口啦,好多措施呢,您怎么都没讲啊?”不是我不讲,而是这些步骤没必要做,做了还可能会加重损伤。

根据最新的急救指南,这些措施带来的好处都很小,如果操作不当,反而会带来一些危害。比如吸蛇毒,无论用嘴吸也好,用负压吸引也好,吸出的毒素量都极少,而且还会加重伤口的损伤,并且,如果是用嘴吸毒,还有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至于切开伤口,一般人大都不能正确操作,反而会增加感染的危险。而挤压伤口排毒,手法不当很容易促进毒素扩散。所以说,多做无益,做好最基本的结扎,就赶快将孩子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救治吧。

除了蛇虫一类的动物咬伤外,被家里的宠物咬伤也很常见。

现在很多人家里喜欢养宠物,如养狗、养猫,还有养仓鼠、养乌龟的。对空巢老人、没孩子的年轻夫妻或者单身人士来说,养点宠物挺好的,感情上也是个寄托。但如果家里有孩子,尤其是孩子还比较小,家长就要注意了,一个不小心,孩子很可能被咬伤、抓伤,这个时候怎么办?

如果孩子被宠物咬伤或抓伤,家长应该马上用流动的凉水给孩子彻底冲洗伤口,至少要连续冲洗20分钟,用肥皂水最好。冲洗的同时,可以用双手挤压伤口四周,帮助把伤口中的病菌最大程度给挤出来。对于皮肤比较丰厚的部位,也可以先用拔火罐将病菌吸出来,再用流动的凉水进行彻底冲洗。

伤口冲洗后,可以用酒精、碘酒、碘伏等进行消毒,因为伤口不只有狂犬病毒,还可能有诸如破伤风杆菌等病菌;处理后,不用包扎、不用上药,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另外,无论宠物是否打过狂犬病疫苗,孩子被咬伤或抓伤后,最好都去医院打狂犬病疫苗,因为虽然宠物没有狂犬病,但不代表它们没有携带狂犬病毒。尤其是孩子被咬破或抓破了,更要尽快打疫苗,否则很危险。

狂犬病的发病率虽然比较低,但是一旦发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所以,孩子被宠物咬伤后,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尽快到医院打狂犬病疫苗。

在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宠物可以养,但要注意警惕宠物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还要确保宠物的免疫、驱虫等工作,经常给宠物洗澡、修剪指甲等,这对保护孩子及他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急救医生贾大成暖心提醒

被毒蛇咬伤后,先让伤者坐下来,不要动,把手上肢体放低。在伤口的近心端距离伤口5厘米处用止血带结扎,松紧度以能放进一根手指为宜,然后赶紧去医院。不要用嘴吸蛇毒,因为很有可能加重伤口损伤,还可能造成施救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