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吃的真相4:需求与恐慌 > 金箔入酒与食品添加剂的“工艺必要性” >

金箔入酒与食品添加剂的“工艺必要性”

卫计委就“金箔入酒”的申请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本身是食品添加剂批准过程中的常规程序,因为“金”这种添加剂的敏感性,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令人欣喜的是,跟以往关于食品添加剂的争论不同,这一次可靠的科学信息一开始就占据了主流。

一种食品添加剂要获得批准,需要满足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两项: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

金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并不新鲜,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例子。在国际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的列表中,金作为色素使用,而且没有制定摄入限量。这是因为其用量很少,而金本身极为稳定,不会被消化吸收,微细的金箔也不会对肠胃造成机械损伤。就安全性而言,“金箔入酒”并没有什么争议。

而“工艺必要性”是一个主观判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实际上,“工艺必要性”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用语。在日常用语中,“必要性”通常指“如果没有,那么就会产生问题”。在酒中,金箔的作用只是改变外观。如果把酒作为食物,这一改变不会提升产品品质,仅仅是满足视觉刺激和“富贵”心理。而不加金箔,并不会产生任何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不具有“工艺必要性”。

如果换个角度,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酒这种“有毒物质”,人们去喝本来就不是为了营养和健康,而是享受感官刺激,加入金箔并没有让“不健康的它”更不健康。其“功效”,是改变了酒的颜色和外观——如果这种改变能让一些消费者感到更愉悦、心理更满足,那么它就“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也就符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金箔酒”就是一种“改变了颜色的酒”,就像我们可以用色素把蛋糕做成各种颜色一样。其安全性注定了它不存在“滥用”——即使过量了,也没有健康风险。也不会有企业“偷偷使用”,反倒会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消费者也就不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以得到完全保障,其生命力也就完全靠消费者“用钱投票”来决定。

批准或者不批准,对于卫计委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批准,如何监管倒是会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入酒的金箔必须要满足用于食品的要求,而金的价格不菲,如何防范“不良厂家”用“劣质金箔”来降低成本,并不容易。其次,“金箔酒”显然是要以“高档”为卖点,中国市场上的“高档食品”存在虚假宣传的很是不少。如何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营销,对于食药、工商等部门更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