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吃的真相2 > 花生带来“死亡之吻”? >

花生带来“死亡之吻”?

在中国,食物过敏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这是大自然的格外眷顾使得我们的过敏体质比较少见,还是诊断水平和社会关注度比较低,把过敏反应当做了其他症状?

2005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省15岁的少女克里斯蒂娜·戴福士(Christina Desforges)在昏迷九天之后被宣布死亡。她是一位严重的花生过敏患者,在昏迷之前曾经与男友接吻,而男友在那之前曾经吃过带有花生酱的面包。所以,克里斯蒂娜的死因被解释为,残留在男孩口中的花生成分引发过敏,最终导致香消玉殒。

这个消息显然有很大的新闻性,也很快就占据了许多媒体的头条。不少大媒体,比如加拿大的CTV、美国的CBS、英国的BBC等,都报道并且采用了这一对死因的推测。而加拿大食物过敏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Food Allergies)更是准备用这个病例来发起一场关于食物过敏的教育运动。

花生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误会了,花生不是敌人

过敏来源于人体的免疫机制。当非身体的“异物”闯入时,人体的免疫机制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来“消灭”入侵者。花生过敏就源于身体对花生的“入侵”反应太过激烈。

大多数人吃下花生的时候,身体就是把它消化、吸收,不会把它当做“敌人”。而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在花生中的某些蛋白质第一次进入的时候,人体如临大敌,经过层层动员和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产生了一种被称为IgE的蛋白质。等到花生中的那些蛋白质再次光临,IgE就会启动相应的“反恐机制”来应对。而这种反应太过“小题大做”了,由此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组胺等,对人体自身的损伤却远远比“敌人”还大。花生中引发IgE和过敏的蛋白质被称为抗原,而因为“小题大做”对自身的损伤就是“过敏”。

在美国,大约有1%的人对花生过敏,大致相当于300万人。婴儿中过敏的比例要高于成人,不过约有20%的过敏婴儿长大后过敏反应会消失。

花生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胃肠和呼吸道上,皮肤症状通常有风疹、水肿和瘙痒等;胃肠症状包括急性呕吐、腹痛和腹泻;呼吸道症状则有喉头水肿、咳嗽、嗓音改变以及气喘等。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都发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也可能还有其他症状,比如低血压和心律障碍之类。这些初期症状可能在吃下花生后立刻发生,也可能晚至两个小时。在初期症状消退之后,大约还有三分之一的过敏者会发生次级症状。次级症状更难恢复,而且可能危及生命。

因为过敏症状与其他一些疾病的症状相似,花生过敏的诊断并不容易。生活中吃花生与上述症状的联系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依据,也就是说,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有否花生过敏是相当靠不住的。在医学上,皮试可以提供是否过敏的可能性,却不能提供过敏有多严重的信息——花生过敏会带来体内特定的IgE升高,通过抗体反应检测IgE的浓度才是另一条重要依据。不过,这种检测有相当的“假阴性”——检测结果不过敏,而实际已经过敏。在良好的控制条件下吃花生来测试是否过敏是最可靠的,不过这多少有点“以身试法”的感觉,具有相当的危险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引发过敏,需要多少花生

一切的“毒性”都要在一定的用量之上才能发生,那么需要多少花生才能引发过敏呢?因为吃了带有花生酱的面包而残留在口腔中的花生成分,就足以产生“死亡之吻”吗?

在克里斯蒂娜事件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接受了花生酱带来“死亡之吻”的解释。不过在数月之后,负责这个案子的验尸官米歇尔·米伦(Michel Miron)公布了检验结果:她并非死于花生过敏,而是死于严重哮喘导致的脑部缺氧。事发前,克里斯蒂娜参加了一个有吸烟者的聚会,凌晨三点左右她晕倒前曾说感觉呼吸困难。根据检验结果推测,她应该还吸食了一些大麻。米伦还指出,她的男友吃带花生酱的面包是在吻她9个小时之前,而残留在唾液中的花生过敏原一般在1小时内就会消失。

这个“死亡之吻”的案例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媒体的目光,很大原因是如此小量的花生也能引发过敏的说法。虽然这种猜测被证实并非事实,不过许多研究确实检测过引发过敏所需的花生剂量。根据不同来源的研究,一般认为几毫克的花生蛋白就可以引发过敏。一颗花生所含有的蛋白在300毫克左右,也就是说一颗花生的几十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就足够引发过敏反应。

因为引发过敏所需花生蛋白的量实在很小,所以不仅仅是花生,任何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都有可能引发过敏。比如说,精炼的花生油不应该含有花生蛋白,对花生过敏者来说是安全的,但冷榨或者提取的花生油中或含有少量蛋白,可能引发过敏。那些装过花生酱等花生制品的容器,再用来盛装其他食物的话也可能“污染”后来的食物,使之含有过敏原。

过敏者的艰难生活

就目前的医学水平而言,花生过敏还是“不治之症”。一旦确诊对花生过敏,唯一可行的“治疗方案”就是避免吃花生以及含有花生蛋白的任何食物。因为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过敏发生之后的治疗,并不能根除,等到下一次误食花生,一切还是照旧发生。

因为引发过敏所需的花生蛋白量实在太低了,任何可能含有花生成分的食品都必须避免。可是在当今,许多现成的食品中都含有多种原料,很可能其中的某些原料就含有花生成分或者受到过花生成分的“污染”。所以,花生过敏者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其他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更大。他们不能吃任何来源不明的食物,不能在外就餐。而且,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终生的“徒刑”。即便是“百密一疏”,对他们来说概率都已太高——不管坚持了多久,只要疏忽一次,轻则进医院,重则危及生命。

对于对花生过敏的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更加重大。孩子是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误食含有花生或者被花生“污染”的食物是很难避免的事情。父母必须做好“应急预案”,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都得时刻关注孩子的举动,一旦有过敏症状出现,必须服用相应的药物控制病情,或者立刻送往医院处理。

如果过敏者除了对花生,还对其他食物过敏,那么他的生活就更加艰难。理论上说,少吃几种食物不会影响健康。但是,如果过敏的食物比较多,加上许多食物中会有“混进”过敏原的可能,他们可以选择的食物就会少得可怜。人体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很复杂,可选择的范围越小,满足营养需求的困难就越大。尤其是对小孩子,如何让他们获得均衡全面的营养而又不“犯禁”,实在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

科学家们在干什么

食物过敏,尤其是花生过敏,对社会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自然也就吸引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从生物、医学到食品领域,都有大量的科学家在对它穷追猛打。许多公众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研究的热点。

关于过敏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过敏的人越来越多?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花生过敏的发生率翻了一番。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和中国的花生消耗量差不多,为什么美国的花生过敏发生率远远高于中国?

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卫生条件的差异。在卫生条件好的地方,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那么多事情干,就容易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身体忙于对付其他真正的“入侵者”,就没有精力来跟花生等食物的刺激较劲。当然这种猜想还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即使是真的,也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人们不可能因此让自己生活在脏乱的环境中。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诊断技术的改变和人们的关注。在美国,人们对过敏的关注程度高,不过敏的人都有一部分被误诊为过敏,过敏的就基本上难逃法眼。而在中国则可能相反,人们的关注程度低,即使是医院对于过敏的诊断也不是那么常规,许多过敏者的病情也可能被当做其他疾病进行治疗了。

对于食物过敏,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治之症”,患者只能通过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来避免症状的发生。有人通过传统的“免疫疗法”来“脱敏”——从无到有,少量到大量地给患者吃花生。这种方法在治疗别的过敏上有成功的例子,在治疗花生过敏上也有成功的报道。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这种疗法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还是不要轻易尝试的好。毕竟,如果引发严重反应,实在是得不偿失。其他更安全的免疫疗法也得到了很多研究,有一些在动物身上获得了成功,不过距离能够应用到人的身上,要走的路还很远。乐观估计,几年之内可能会有有效的疗法出现,即使不能完全治愈,能够提高引发严重过敏症状(比如危及生命)所需的抗原量,也是很有意义的。

还有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开发不含过敏原的花生,最有效的当然是通过生物技术改造花生。如果说抗原相当于一盘菜,那么抗原的DNA就相当于菜谱。从菜谱到把菜上桌,牵涉到许多步骤,在任何一步做手脚,都可以让上桌的菜成为“假冒伪劣”。生产无过敏原花生的技术原理大致如此,在从DNA到生成抗原过程中的某一步进行操作,让最后合成的蛋白质失去“作恶能力”。不过,这种方法的难度在于,花生蛋白中的过敏原很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八种,让每一种都“保持沉默”需要进行太多的“基因修饰”,这样最后得到的还是不是花生就很难说了。

2007年,美国北卡罗来农业理工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副教授穆罕默德·艾赫迈纳(Mohamed Ahmedna)曾经宣称通过某种加工过程把普通花生变成了“无过敏原花生”。这一新闻在当时得到了广泛报道,不过到现在也没有看到进一步的消息。

形形色色的过敏原

理论上说,任何食物都能导致过敏。美国FDA的报告说,他们接到过的报告显示,有超过160种的食物能够产生过敏。其中,最主要的有8种: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杏仁、胡桃等)、大豆、小麦、鱼和某些海鲜(如螃蟹、虾、龙虾等)。美国人中90%以上的食物过敏来自于这8种过敏原,所以,在美国销售的所有商品中,如果含有这些过敏原必须标明。比如,如果某种饼干使用了卵磷脂做乳化剂,就必须标明含有大豆过敏原,当然,含有面粉是小麦过敏原,奶油则是牛奶过敏原。

在美国,每年因为食物过敏到医院急诊的人次可达3万,其中估计有150~200人失去生命。在不同的人群中,高发的过敏食物有所不同,比如在欧洲,对芥末和芹菜过敏的人很多;在日本,大米过敏的不少;而在北欧,鳕鱼过敏比较常见。

在中国,食物过敏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这是大自然的格外眷顾使得我们的过敏体质比较少见,还是因为诊断水平和社会关注程度比较低,因此经常把过敏反应当做了其他症状?解答这些疑问证据尚不足,相关研究仍然有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