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酒恶时拈花 > 一场白葡萄酒的顶尖对决 >

一场白葡萄酒的顶尖对决

7月即将远行,一起再喝点什么吧。炎炎夏日喝点什么好?当然是酒啦。那喝点什么酒好呢?当然是白葡萄酒了!好的白葡萄酒常常遇到,贵的少喝,偶尔也应该奢侈一把!世界杯激战正酣咱怎么喝?当然也是捉对厮杀一番了!

一如既往的豪华阵容,八支名酒、十二人的盲品小组。

好,啥都不说,酒、汝前来!

第一场对决:德国 vs A?

守擂者:Egon Muller Riesling 2012。

酒庄:

当我们谈起雷司令(Riesling)我们谈些什么?汽油味?甜?不,不。这句话应该是:当我们谈起雷司令我们能谈些什么。首先,这是一种白葡萄品种,然后这是用雷司令葡萄酿成的白葡萄酒。品系不同,特性完全不一样。

介绍雷司令,不能不先谈一谈德国,而谈到德国雷司令,又离不开伊贡穆勒(Egon Muller),他们家的雷司令是德国也是世界的顶峰。就是这么一回事。

庄主伊贡穆勒四世,其欧洲传统贵族的腼腆、极度的完美主义、抗拒改变的态度,都让人赞赏。可不,如果祖上的传统已够卓越,何必改变?

我不知道应该把德国雷司令划归于最简单的葡萄酒,还是最矫揉造作的葡萄酒。它的伟大特质不变的标志就是单纯自然。好吧,无论如何从这酒开始。

品酒笔记:

第一支:香气浓一些,清爽干净,果味很好;酒体中度,酸度亦好,余味稍带苦感。

第二支:香气弱一些,有类似汽油、热带水果等典型香气;酒体轻薄,酸甜清晰,风轻云淡,回味很好。

综述:

第一支:严肃;中规中矩;酸度不错,带油脂感。“有雷司令的特点么?”“当然有!绝对是雷司令啊。”

第二支:调皮;“‘调’字怎么写?哦,你说调情我不就会了么。”非常典型的德国雷司令,让人喜欢的酒。“我觉得它有些不汤不水的,名门望族出的平庸子弟。”

大家觉得哪款品质好一些?或者更喜欢哪款?

结果:盲品小组投给第一款的有5票,投给第二款的也是5票。

揭晓:

第一支:宁夏迦南美地雷司令2013。

第二支:Egon Muller Riesling 2012。

酒庄:

中国葡萄酒有着“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相对短的历史”。显而易见的情形是:这些年酒厂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错过了一些东西,口味、品质都有缺失,直到近年人们才开始正视作为酿酒人本应该有的重要品质:诚恳地种葡萄,诚实地用葡萄来酿葡萄酒。

这只不过是一个梦想:去拥有一个酒庄,早晨起来,去田里拔拔草、剪剪枝,看着葡萄开花、结果,亲手参与收成、酿造,每天都把耳朵贴近橡木桶听发酵的声音……没人了解真要去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多大的勇气,她却做到了:迦南美地酒庄庄主王方。

放弃在德国十余年的生活,聘请酿酒师,回乡种地酿酒,只因思念故乡的山水,只为了继承并发扬父辈的事业。

宁夏真的适合种葡萄、酿酒么?外国友人不敢相信她的选择,追踪而至贺兰山下,结果给了她一个外号:“Crazy Fang”。

那么,她的这支酒到底如何?

是一款很成功的白葡萄酒吧,在酿造上可以说没有一点儿错误。怡人的酸度如同漫游的岩羊,准确而迅捷地来去;压榨时带入了一些葡萄梗,给出的微微的苦拓展了余味的宽度,这很好,爽利明快,不粘不滞,洋溢着勇气、理智、青春。

唯有葡萄苗木的来源问题,雷司令葡萄品系繁多,如果以根正苗红的“伊贡穆勒”为标准,这一款酒确实让人感觉是非典型的雷司令,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款典型好喝的白葡萄酒。

这是一款干净的酒,难道还不足够么?

回头再看德国酒王入门级别的雷司令,想想它的售价,则确实肤浅,没有什么在深处。

第二场对决:新西兰 vs B?

守擂者:Cloudy Bay Te Koko 2011。

酒厂:

“云雾之湾”(Cloudy Bay)酒厂,创立于1985年,位于新西兰南岛北端Marlborough,后被酩悦轩尼诗葡萄酒集团(Moët Hennessy Wine Estates)收归旗下。

“Te Koko”是酿酒团队好奇心引发的产物,把长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放进法国橡木桶内,加入天然酵母发酵熟成18个月,装瓶之后再瓶储18个月,才推向市场。这是霞多丽(Chardonnay)而非长相思惯常的酿造方式。

是“云雾之湾”酒厂首先为新西兰酒打响了名声,赢得了声誉。

攻擂者谁?

大家觉得呢?

品酒笔记:

第一支:从香气的暗示可知葡萄品种明显是霞多丽;酒体敦厚扎实,酸度很好,有结构,风味迷人。

第二支:长相思的草本植物、番石榴、百香果等典型气息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无容好奇立足人们立刻就能猜到;香气和口感皆使人体会到橡木桶的影响,也能感受到其具有一定的复杂度。

整体而言两款酒品质都不错。

喜欢程度:十二人的盲品小组6票对6票。

揭晓:

第一支:Domaine Albert Boillot Bourgogne Chardonnay 2011。

第二支:Cloudy Bay Te Koko 2011。

酒庄:

Domaine Albert Boillot成立于17世纪,现由Louis and Raymond Boillot两表兄弟共同拥有,位于勃艮第最漂亮的村庄沃尔内(Volnay)。酒庄历史值得特书的一笔是在19世纪,他们的高曾祖父曾经和巴斯德(Louis Pasteur)一起做过关于葡萄酒酿造问题的研究。

酒庄虽然没有特级田,但是在沃尔内和玻玛(Pommard)却拥有不错的一级田,特别是位于沃尔内村口的一级葡萄田Clos de la Chapelle,以一路之隔的14世纪小教堂为名,说明它是由修道院的修士们开垦出来并流传至今的。

平均树龄不少于30年,葡萄是在极佳的环境中成长并以酚类物质的成熟为标准,实行人手采摘,在维持着极度调和的状态下,培育出来高雅并极具明亮性的葡萄酒。

酿造完成之后会在橡木桶陈酿13个月才装瓶,其中30%为新桶。酒庄生产红、白、气泡酒,年产量两万瓶左右,多卖给世界各地的私人客户。

2007年采收季去的时候,庄主带我们看完玻玛的葡萄园,然后从田间小路上到沃尔内后面的山上,前面广阔肃穆的平原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轻雾之中。沃尔内周边的山丘即便在深秋仍显得那么小巧玲珑、和缓柔美,这里出产的酒也有一种奇特而独有的腼腆。

综述:

第一支:让大家吃惊的是,这仅是一款勃艮第大区级别的酒,无论精细度还是圆润度,这酒都更胜一筹,而且更便宜;几乎没人不喜欢这酒。

第二支:香气保持了长相思的清晰和来自百草园的清新,也极优雅;只是橡木桶使用的效果仍然能感觉到有勉强处,口感结构有些不匀称;有人不喜欢,有人更喜欢。

第三场对决:夏布利 vs C?

守擂者: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酒园:

夏布利特级园(Chablis Grand Cru),只占一个AOC名额,分为七块田,各自命名。风土的划分与勃艮第大多数葡萄田一样,可追溯至遥远年代西多士教士对土壤的精微辨别。

当然,凡事必有例外,其中Les Preuses和Vaudésir两块田的相邻处,各有一部分为同一拥有者,合共2.4公顷,名曰“La Moutonne”,虽未得到法国法定产区名称管理局的完全认可,但依然作为“Grand Cru”标注在酒标上。现由勃艮第大酒商Albert Bichot家族负责经营。

“La Moutonne”,自从被《神之水滴》黄袍加身,尊为“夏布利的罗马尼·康帝”之后,你认不认都好,大把人跪拜。

夏布利的土壤属石灰质,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原为生长着牡蛎、海螺、贝壳等丰饶物种的海床,后随地壳运动升为陆地,特别是特级园区多是这类化石,从而造就了夏布利独特的风土,带给酒以燧石和矿物的风味。

攻擂者谁?

找员女将出马!(猜猜看?)任其称王,还是扫他下马,吾将拭目以待。

品酒笔记:

第一支:香气有橡木桶酿制的霞多丽的典型特质,果味和桶味契合得很好,自然不做作;口感上的油脂感增加了圆润度,酸度亦极好,并不尖锐,却隐隐透露出一丝钢铁般的冷峻凝重;复杂度不突出,质感精细度达到一级以上,回味愉悦舒畅。

第二支:甫入杯有股奇怪的酸馊味,充满迷惑,值得期待么?还真值得,在杯中久了香气开始改变,花香、果味层出,不愉悦的气味程度降低,转向矿石、土壤、蘑菇的气味,是酒中所谓的矿物味的前身么?有意思,有变化,有惊异处的酒。精细度很好,但酒体没达到特级甚至一级的厚度。

综述:

第一支:香气、口感都是很好的一款带“酒脚”发酵风格的勃艮第霞多丽,四平八稳,但没有惊喜处。

第二支:香气多变,酒体亦越来越玲珑细致,只是格局嫌小。

迫不及待地揭晓:

第一支:Moutonne Chablis Grand Cru 2010。

第二支:Leroy Marsannay 2009。

不是这样啊,吃惊!

先入为主确实会给事物判断带来歧点。“Moutonne”的酒曾经带给过我那种“酸馊味”的印象,所以一开始我就把第二支当作是它了,而以为第一支是“Leroy”。

就像被蒙着眼带进熟悉的房子,我们以为很熟悉家具的摆设,其实位置都调换过了……这让我的品尝和判断出现了紊乱。

赶紧让人取过两酒来,从瓶子里再各倒剩下的酒入杯,没有倒错酒,确实就是这样。第一支是特级田,第二支带来了惊喜。

12人的盲品小组之喜欢程度:第一支3票对第二支9票。

真不愧是Leroy!其酒凌厉如疾如风如闪如电,直指爱好者之心,勇夺三军之帅啊!

难道我错误的暗示影响了大家?在揭晓前盲品的讨论环节,虽然从香气和口感的变化来说我也喜欢第二支,而从葡萄酒品质判断的重要指标精细度而言,两酒不相伯仲,但是,葡萄酒的酒体自有浅深厚薄之别,酒体的厚度第一支是超过第二支的。我是基于这一点最后把票投给了第一支。对葡萄酒而言,我喜欢的基础是品质。

虽然我误以为第一支是“Leroy”,甚至暗暗地还挣扎过,揭晓之后大家可能会笑:我竟然喝不出特级园来,而把票投给了村庄级。

盲品需要我们不加入任何倾向性、功利性、价值判断,只关注事实和感官印象。这一次的经验再次证明,盲品时的先入为主真是作茧自缚啊;也再次带给我深深地感悟,从此不再做那个纠结的人。

酒品:

Marsannay是最近Dijon市的一个村镇级AOC产区,区内并无一级田(Premier Cru)和特级田(Grand Cru),曾经主力酿制以Bourgogne冠名的廉价桃红酒(Rose),近些年才转向追求品质,出现了许多让人惊讶的红、白酒。

土壤主要是石灰岩石,混杂含有黄土、黏土、碎石的地段,成为这一产区微气候的重要组分。

主角是Lalu Bize-Leroy女士,又是一个被葡萄酒爱好者封神的人物,自幼就具有的品酒天赋、对葡萄田付出的让人诧异的爱、酿酒方面的天才、生物动力法的先行者、所酿葡萄酒卖出的超高价格以及让人嫉妒的数量等等,与酒有情,于人多忤,都让她成为葡萄酒圈里最富争议的人。

“在所有的名声,哪怕是最当之无愧的名声当中,都有数不清的小秘密。”(波德莱尔)

其实这些都应该与我们无关,我们关心的只应该是她装在瓶子里的酒、只应该是倒进杯子的惊讶,而她每每真的都能做到,无论是她自己拥有的园、租借别人的田、收购别人的葡萄再加工……她都能酿出超出葡萄园本身级别的酒,高人一等,真的如此,没有一位酿酒师在其产品中比拉鲁女士更出色地显露自己。

第四场对决:鲁瓦尔河谷 vs D?

守擂者:Domaine Didier Dagueneau Buisson Renard 2011。

庄主:

鲁瓦尔河谷的Didier Dagueneau被外面的世界称作“鬼才酿酒师”,在当地却是离经叛道的存在,从他把门口的小径命名为“切·格瓦拉大道”可见一斑。

一脸大胡子的他曾是赛车手,经历过几次严重的车祸不得不解甲归田,回家乡创立了自己的酒庄。不羁的个性决定了他一定不会遵循本地的酿酒传统,而是取诸外,成为勃艮第“酿造之神”Henri Jayer的忠实拥护者,信奉“自然动力”的酿酒理念以及用小橡木桶来发酵和陈年的手法,然后标个吓坏邻居的价钱,并且还真有外国人排队来买。这在当时的鲁瓦尔河谷产区都是叛逆的行径。

这也是为Henri Jayer争光的人之一,当然,也不是谁都高兴把名字和“神”联系在一起的。

2006年,Didier被英国葡萄酒杂志《Decanter》奉为“全球十大白葡萄酒酿酒师”。2008年采收季前,他因滑翔机飞行出意外,英年早逝。酒庄现由他的一双儿女继承、管理,并延续着名声。

他不愿意跟着父辈走,在保守的乡下自己闯出了一条路,现在,他的儿女却只能跟随他。

面对此酒,如何排兵布阵?

“张飞张翼德在此,谁与俺一战!哇咔咔!”这个……这个,恐怕得群殴,单打独斗没人是张飞对手!

那就让我们快快举起酒杯,因为他的酒早早就激起了好奇心——

品酒笔记:

第一支:香气很好,橡木桶的使用大胆而适度,虽然掩盖了果味,但也无妨,大家会说:“因为现在年轻么,过几年就好了,证明有陈年能力。”口感强烈,甜、酸、余味等酒体要素如同“清晰地按音节发音”般显现出来,慢慢地次第出现;有结构、有层次、有棱有角,也表现出复杂感以及强壮的品性;余味悠长。

第二支:香气优雅,紧凑,果味与桶相处良好,平和柔顺;口感圆润而有弹性,有张力,自外而内,予人一种温暖的错觉。“是的,没错,冰冰的白葡萄酒却给人温暖感。”质感细腻紧致,味觉、口感要素仿佛球状的存在;余味清远萧散。果是:藏劲于圆,斯乃得之。

两款都是品酒师们口中的“大酒”。

好吧,答案揭晓:

第一支是:Domaine Didier Dagueneau Buisson Renard 2011。

第二支是:Chateau de Fonsalette Cotes du Rhone Blanc 2005。

酒款:

此酒乃罗纳河谷名庄Chateau Rayas旗下的品牌。葡萄品种以白歌海娜(Grenache Blanc)为主,约占80%,辅以小比例的Clairette和Marsanne。

Grenache Blanc:出身于白歌海娜,是罗纳河谷、鲁西荣(Roussillon)以及西班牙的重要酿酒品种。特点是高酒精和低酸度,酒体软弱,香气以柑橘或草本植物的香为主。

Clairette:属于低酸度、容易氧化、不耐久藏的品种,常用来调和别的品种。多种植在普罗旺斯(Provence)、罗纳河谷和朗格多克(Languedoc)。

Marsanne:是艾美塔基(Hermitage)白葡萄酒的混酿原料之一,容易生长,相对晚熟,酒的酸度一般,但香气丰富,有桃子和柑橘等水果的气味,还有忍冬、山楂花、茉莉花等花香。

综述:

第一支:香气和口感也呈现出长相思的典型性,却无Cloudy Bay Te Koko那种牵强造作。在这酒面前我们发现:“这是另一回事了,长相思该不该这样酿?”总挑起这样的问题完全是错误的。品种没关系,是否用桶也没关系,会否用桶、会否酿造、了不了解葡萄酒的本质才是基础。

第二支:这酒有一种特殊的风致,面对第一支酒的冲击力,它以高雅的品质和巧妙的质感取胜。让人觉得盲品喝出葡萄品种真的那么重要么?它品质的好坏大家都感受到了,那么舒服,那么有深度,那么让人喜欢。在这酒里大家都喝到了各种卓越的东西,美妙的甜、迷人的酸、温情脉脉。谁都知道这是一款好酒,一款非常好的白葡萄酒,止于此,可否?非要回答用的是什么品种么?

Didier,在他的酒中,他的形象极其强烈地呈现出来。可是,第二支酒,谁是酿酒师?我们并不关心。在这场虚无中的剑术比拼里,无名战胜了有名。

不言自明的东西是无趣的。很多酿酒师没有自己的趣味,而有些酒其实根本不需要酿酒师的趣味,就像这酒向我们证明的,葡萄是自足的。

盲品重要的是不要有预先观念,也不要预设立场。一揭晓答案:“哎呀!我以为……”对,经常就是预先的自以为是,带我们偏离了轨道。所以不要急躁。

无论什么样的盲品,形式多么随性,都具有正面的意义,只要尺度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