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 第九十二章 Myth 和 Truth:什么是搞科研 >

第九十二章 Myth 和 Truth:什么是搞科研

本文谈一点搞科研的心得。我认为包括很多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在内,人们对“怎样搞科研”这个问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

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来源。有的人本身不直接搞科研,但是专门研究别人怎么搞科研,比如那些研究科学史或者科学哲学的人。就如同历史学家研究政治人物一样,他们总结起科学进步的方法论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完全不实用。

更好的办法显然是听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人谈怎么搞科研。但个人的经验往往是随机分布的。比如有人可能会强调多看文献,另有人则可能会强调少看文献。至于大师们的看法,则往往追求“写意”,让人听完之后或者感到特别神,或者感到特别平常,总之是不得要领。

你要想知道怎么搞科研,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搞科研。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谈一点自己的科研体会。

当我们说“搞科研”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干什么?

我认为真正的搞科研活动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未知的事实的 -刺探-。

学习理论不是搞科研。

看最新的论文不是搞科研。

清洗试管瓶不是搞科研。

用五个小时把实验仪器搭好,再用10个小时把它们调好,不是搞科研。

收集数据不是搞科研。

把数据变成图表,不是搞科研。

搞科研很像 debug,但 debug 不是搞科研。

听报告不是搞科研。

作报告不是搞科研。

写论文不是搞科研。

以上这些事情是每个科学工作者每天可能80%以上的时间在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都不是搞科研。以前我曾经听说普林斯顿某个华人教授的生物实验室,这个教授定下的规矩是,看文献和写论文这些事情不准在工作时间在实验室做,要做回家去做。这个规矩可能很苛刻,但是它很有道理,因为那些活动不是科研活动。

搞科研的本质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而且别人也都不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问”它 – 拿它做各种实验。我认为对这个动作的描写,最恰当的词是“刺探”。我们有时候需要旁敲侧击,有时候要暴力破解,很有技巧。

这个动作的细节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先产生一个想法,或者说一个假说,然后用各种方法去验证这个想法和假说。如果验证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就再试验下一个想法。

很多外行喜欢把这里说的“想法”给神秘化,称之为“灵感”。好像“想法”是如此的稀有和神圣,是上天赐予的一般。其实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每天都有无数的想法,在你没有验证之前这些想法看上去同等的宝贵,或者说同等的廉价。只有在你证明成立之后,这个想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想法” – “验证”,这个动作才叫搞科研。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这个动作服务的。

假设有一个研究生,他工作非常努力。老板交给他的任务,他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然后向老板汇报,去领取下一个任务。他把老板称为“导师”,因为每次都是老板告诉他做什么和怎么做,他的任务是完成。除此之外,他还发挥主观能动性,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本专业文献。你不管问他什么,他都能说出一个123来。请问这样兢兢业业的研究生是在搞科研么?其实是他老板在搞科研。

我看到很多人谈科研心得,谈的都是那些怎么查文献之类的“科研辅助动作”,真正的科研动作却很少有人谈。

我最近看报道金一南,他特别推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的一句话,说好的战士“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微光”,而更好的战士则“敢于跟随这线微光前进”。我认为这段话用于描写搞科研是再恰当不过。

阿西莫夫有一段类似的话,也很值得借鉴:

The most exciting phrase to hear in science, the one that heralds the most discoveries, is not “Eureka!,” but “That’s funny . . .” —isaac asimov

“尤里卡”是个很著名的关于灵感的典故。说阿基米德为了称皇冠的重量,进浴池的时候灵感来了,于是大叫一声“尤里卡”。这个典故是个神话传说。搞科研不是靠这种灵感搞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科学家的“感”很多,而且乍看上去谁也不知道“灵”不“灵”。阿西莫夫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突然发现这件事有点儿意思,或者说这件事情有点儿不对。

所以说所谓“灵感”,其实一点都不神秘。不用著名科学家,就是一般的科学工作者,也都是每天有好多想法。

科研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是善于提问,而且是对自己的提问。这个素质比善于回答问题还重要。但提问是一个需要在一个专业内刻苦修炼才能拥有的本事。

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发现自己没想法了,他就要去找别人要想法。他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想方设法地寻找想法。他向牛人和导师寻找想法。他向同事甚至是自己的学生寻找想法。科学家都特别喜欢讨论,因为讨论促进想法的迸发。

但更多的情况是他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太多没有办法一一验证,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带研究生了。

我自己每天真正用于这种“刺探”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围的辅助工作。但只有刺探行为才是真正的工作进展。如果没有刺探,其他所有的工作都算不上进展,也可以说都没有价值。

这种刺探行为是最刺激的。头天下班之前在计算机上提交一个任务,第二天早上上班的路上用手机收电子邮件说任务已经运行完毕。这个时候我知道昨天问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了,它就静静的躺在某个超级计算机上,等着我去把它揭晓。在我登录之前不但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