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12.2 学习意义 >

12.2 学习意义

到底什么是学习呢?这个词确实很难定义。在“积木拱门”的场景中,孩子已经发现了一种方式去学习某些成年人所说的“拱门”的意义,但我们不能假定在学习背诵诗歌、使用勺子和系鞋带时涉及的是同样的程序。一个人在学习阅读、学习加法、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学习预估一个朋友的倾向或者学习建造一座能立住的塔时发生了什么呢?如果我们试图为“学习”寻找一个单一的定义来涵盖这么多种程序,那么最终只会得到一些没什么用的宽泛语句,就像这种:

“学习”是在我们思维的运作过程中做一些有用的改变。

问题在于我们用“学习”这个单一的词汇覆盖了一个非常多样化的理念社会。这种词可以用来作为一本书的标题,或者为一个机构命名。但如果把它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我们还需要更多各具特色的术语来区分不同的重要学习方式。就连那个“积木拱门”场景都揭示出至少四种学习方式。我们将会为它们安排一些新名称:

统一框架(uniframing) :把若干个不同的描述组合成一个。比如,通过观察发现所有的拱门都有特定的共同组建。

积累(accumulating) :汇集不可兼容的描述。比如,组成词组“积木或楔形物”。

重新构想(reformulating) :调整描述的角度。比如,描述两块分开的积木而不是整个形状。

转变框架(trans-framing) :在结构与功能或行动间建立桥梁。比如,把拱门的概念与换手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接下来的几部分将会解释这些词语。在我看来,心理学中那些旧词汇,比如泛化、练习、条件、记忆或者联想,不是太模糊没什么用就是与一些不健全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同时,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革命引发了一些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涉及各种各样的学习原理,它们应当有一些新的名称。

我们的积木拱门场景是以1970年帕特里克·温斯顿开发的一个计算机程序为基础的。温斯顿的程序需要一个外部的老师来提供样例,并说出其中哪些是拱门,哪些不是。在我那个没有编为程序的版本中,这个老师是由儿童内部的某个智能组来替代的。这个智能组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那个神秘的“换手”现象:为什么某些特定的结构会迫使你放开玩具车,而别的结构不会呢?因此我们假定儿童是为了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而自发学习的。有的人可能会抱怨说,如果学习是出于儿童的好奇心,那就更难解释了。但如果我们真的想理解思维是如何发展的,首先一定要面对现实:人们只有在感兴趣或者关心某件事时才会学得更好。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旧理论都没有走得太远,就是因为它们总是试图过分简化,丢失了环境中最本质的方面。如果一个理论中的知识是被收藏起来的,也没有相应的理论来说明如何恢复使用这些知识,那这个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