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12.6 积累 >

12.6 积累

统一框架不是万能的。我们常常想让某个日常的理念变得精确,却找不到什么可以统一的地方。于是,我们只能积累一些例子。

要找到这些东西的共有属性当然很难。硬币是硬的扁圆形,钞票又薄又软,金银都很重,贷款甚至都不是物理实体。我们把它们全部看作交易媒介,但这并不能帮助我们识别这些事物本身。家具也是这种情形。要说明家具是干什么用的并不难,它们就是“让房屋适于居住的装备”。但对于这些物体本身,就连“椅子”都不太容易找到一个统一框架。它的功能角色似乎很清晰,“一个可以坐在上面的东西”。问题在于人们几乎可以坐在任何东西上,长凳、地板、桌面、一匹马、一摞砖、一块石头。就算是定义“拱门”都有问题,因为许多我们认为是拱门的东西都不符合我们“积木拱门”的统一框架。

所有这些形状都可以描述为“带有洞的形状”或者“桥接一个缺口的积木”,但这些描述还会包含一些我们不想当作拱门的东西。如果找不到统一框架,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就是积累对经验的描述。

开始的时候,积累例子可能比找到更统一的方式来表述它们更容易。但是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当我们试图推理一些事情时,积累就变成了一件麻烦事,因为那时我们就不得不找到不同的论据或解释来证明每个单独的例子。也许,脑的不同组成部分已经进化到可以两种策略都使用。如果各个智能体互不干扰,所有的例子都可以同时处理,那么积累就不需要太长时间。不过一旦那些程序开始需要彼此的帮助,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迅速下降。也许减速本身就是一种刺激,促使我们想办法统一,至少对那些我们经常使用的智能体来说是这样。

关于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新的统一框架,还有一个更简单的理论,那就是在脑中,对于各种类型的智能体可以直接获得多少K线在结构上是有限制的。举例而言,在一个特定的等级结构中,一个特定智能组中的智能体在每个分类中可能只能积累不超过7个分支。一旦积累超过这个数量,智能组就被迫要把某些例子合并到一个统一框架中,或者到其他地方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