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13.6 边界效应 >

13.6 边界效应

从皮亚杰的另一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儿童的真知灼见。给儿童展示一块短积木放在另一块长积木上,让他们画出这个场景。接下来让儿童画一个草图表示,如果我们把上面那块积木向右推一点儿会发生什么。开始时,结果和我们预期的差不多。

原始状态

向右移动后

但是让儿童把同样的事再做一遍时,我们看到了奇怪的结果。上面那块积木的边缘和长积木对齐后突然变短了!

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把你放在儿童的位置上想一想。你已经开始画那个短方块的上沿,但你怎么决定在什么时候停止呢?

年幼的儿童还没有能力按照很好的比例画线。相反,他们倾向于使用的程序是寻找每个新特征和画作中已经呈现的其他特征之间有什么可识别的关系,根据关系放置新特征。也就是之前已经描述过的“可以轻易描述的地方”。既然长积木中间没有这种特征,儿童会用和之前一样的方法画开始的部分,不管这种方法是什么。但描述长积木末端的位置很容易,所以年幼的儿童一到了这附近就倾向于在这里停止。皮亚杰将其称为“边界效应”,也就是倾向于把新特征放置在容易描述与其他已有特征位置关系的地方。

为什么儿童不能简单地复制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呢?我们成年人并不真的懂得复制其实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已经不记得自己在学会复制前所发生的事了。要制作一个好的副本,儿童必须把每条线都按比例画,而且方向要与其他所有线条相符。但这些年幼的儿童很少能够用手指沿着物体的轮廓边线滑动,他们当然也无法在思维中把一个地方的形状轮廓完全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以成人也许认为更加“抽象”的事对儿童来说实际上更容易一些:首先在思维中构想出场景中的关系,然后设计一个绘画方案把这些关系表述出来。我们认为简单的复制或模仿所需要的技能可能比我们认为“抽象的”表述所需要的技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