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23.4 “更”的意义 >

23.4 “更”的意义

让我们最后一次回到关于“更”的所有意义。每种用法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它的每种意义都必须要去学习。换句话说,“更”的每种用法都涉及与某个形容词的联结。但“更”一定也会利用一些独原体的系统用法,因为所有不同的意义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共同特征。

当我们听到“更”这个字的时候,就会变得倾向于作比较。

这表明“更”既会积累一些不同的意义,也拥有一些系统的类似独原体的效果。实际上,“更”可以利用我们的时间闪烁机制,这个机制已经使用了独原体来作比较。为了做到这一点,“更”必须激活一个记忆控制程序,这个程序会让任何被分配给要比较的事物的代原体“闪烁”。于是它们的差异就会被自动计算出来。

“更”需要两种额外的成分。我们不会只用一个“更”字来提问题,比如“哪一个更,苹果还是梨”。因为我们一般性的比较脚本会在许多智能组中产生差异描述,还必须知道此时此刻关注的是哪种差异。所以我们很少只说“更”,而常常会附带某种修饰语,比如更红,或者更贵。当然,如果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背景中已经很清晰了,比如我们想知道苹果和梨哪个更贵,这件事很清楚,那么就不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

最终,要寻找差异是一回事,要知道它是“更多”还是“更少”是另一回事。“更高”智能体与“更多”相对应,而“更细”智能体与“更少”相对应,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事我们以前也是需要学习的。这就是“更”的另一个成分:我们还需要另一个多忆体来决定哪种差异应被看作是正向的。在英语中,我们有时会把这种偏好编码成在成对的形容词之间进行选择,比如“大”和“小”。但对于有些概念,我们没有成对的词可以形容,比如“三角形”或“红色”,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它们拥有“天然的”对立面。相反,我们可以用词组的形式,比如“更多红色”或者“更少三角”。我们甚至可以调整词语本身:我们常常说“更红”或者“更圆”,但基于某种原因,我们从来不说“更三角”。

“哪个更大,一只大老鼠还是一只小象?”这种问题人们会怎么回答呢?除非我们能利用足够的知识来建构适当的表述,否则无法对两种描述进行比较。要比较老鼠和大象的方法之一就是想象另一个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实体。对于这个问题,一个手提箱就比较合适,因为它可以装下最大的老鼠,但装不下最小的大象。如何找到这种对比的标准呢?这可能会花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必须在记忆中搜索,寻找可以充当对比链条上环节的结构。随着人的成长,每个人对“更”的概念都变得越来越精细。当出现更相似、更有趣或者“更困难”这种概念时,似乎“更”这样的词语可以表述的复杂性是没有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