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为什么愤怒的人会做出一副马上要发起进攻的样子,而如果这个时候身边没什么合适的东西,他们就会打击破坏那些无害的物体呢?似乎我们的情绪就像是深埋在心里的某种液体,可以不断累积。以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胆汁或血液的物质,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相信这套理论了,但我们仍然常常说起心理能量和心理冲量的概念,仿佛它们也是会被消耗或者有惯性的。我们的头脑中真的存在这种“心理量”吗?如果真的有,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储存,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然后被消耗掉的呢?而我们又该如何用技术性书籍中常用的量与量级的概念去衡量它们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能量”“力量”之类的词汇并不能用来精确地描述日常心理。我们的心理其实一直保留着几百年前就有的一些内涵,那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生命力”。而“能量”指的是行动和表达的活力,“力量”指的是对某个契约的约束力,或对某个武装的打击力。

现代科学家提出了能量这一概念,虽然仍有些局限性,但已经能够更精确地描述我们的世界了。能量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发动机在燃料耗尽时会停止运行,而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包括我们的脑细胞,都需要某种来自食物和氧气的化学能量。因此,每次进食只能维持我们的整个身体进行有限的体力劳动,然后我们就要再吃一顿饭。现在有很多人天真地认为我们高水平的思维程序也具有类似的需求,而它们所需要的是某种其他形式的燃料,一种神话般的心理能量,以此来避免我们变得无聊烦闷或精神疲惫。但这种说法根本是错的!如果每个“建设者”的智能体都有足够的物理能量来支撑它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建设者”作为一个智能组,就不再需要什么能量来进行工作了。“建设者”毕竟只是对一种特定智能体集合的称呼,它不可能具有任何组成它的单独智能体所不需要的需求。

人脑同机器一样都需要、也只需要普通的能量以维持它们的工作,并不需要什么精神形式的能量。因果关系已经足够使它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运行了。

但是如果我们高水平的思维程序并不需要多余的类似燃料或能量的物质,那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它们好像有这种需求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说起他们的“心理能量或情感能量的水平”?又为什么沉闷乏味的工作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枯竭”了呢?我们都有很多类似这种现象的生活体验,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各种“心理量”而存在的,但是科学家们显然已经证明了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那我们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仅仅说这些现象都只是幻觉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觉,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话,确定这些幻觉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会在下面几部分中向大家展示精神力量和心理能量所产生的纷繁多样的幻觉,这些幻觉是调节心理智能组之间相互交易的简便方式,这与人类社会发明的货币在商品交易中的用途是非常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