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 夏 小暑 君子以正位凝命 >

夏 小暑 君子以正位凝命

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曾经问一个历史学家,中国的节气是何时形成的?历史学家支支吾吾,最后说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我们一度以为,节气随着传统农业文化一样成为过去时了,但近年来的社会现象显示,就是摩登都市的青年男女也对节气产生了兴趣。说到底,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它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每年的天气变化,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物候变化,小满、清明、芒种,等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那些直接与身体发生联系的日子。夏至过后,即使寒湿体质严重的人也都感觉到了气温的升高,天地之间一如蒸笼。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对这几十天的时空,中国的先民又将其分为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物候表现并不一样。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谚语。顾名思义,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但据资料分析,小暑的日子不比大暑清凉。据《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最高气温多数出现在大暑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在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天文历法把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称为小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就是炎热的意思。跟任何能量的波动一样,热浪也是一波赛一波的,第一波热浪袭来让古人命名为小暑。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大暑的日子,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如何认识小暑时空与人的关系,除了文献知识,更多地需要人们去感受、观察、思考。暑气是潮湿的,有的年轻人亲历而不觉悟,结果做出无知之举。记得当年一个中学的年轻老师住在学校单身宿舍,7月上旬学校放假,他把被服、衣物抱出来晾晒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天的太阳照晒下来,他抱着衣物返回宿舍,结果衣物更潮湿了。

人们对天气的感受成为生活的指导原则。《诗经》里说,“七月流火”。这“流火”虽指天上的心宿,但在传唱中已经借指大地上的炎热时光。“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中英雄们的歌谣也道尽了高温下的身体感和心理意识……天地间如蒸笼,如大煮锅。我在写作《大时间》时发现,小暑时空正好是《易经》中六十四卦的鼎卦时空,这种巧合匪夷所思。

天地间的阴阳象数消长,在此时空的体现是,阴阳排列是上火下风,风助火势,即是最为形象的鼎锅。阴阳符号也体现了锅盖、鼎锅、支撑的灶架、柴火。我相信中国的先哲因此而把此一时空命名为火风鼎卦。南京、武汉、重庆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济南、长沙、杭州、福州等地也有火炉之称),即是说它们在此时空的鼎炉中经受蒸、晒、烧烤。先哲对鼎卦的理解是,“革物者莫若鼎”。鼎象征着新生,象征着权力,代表了权威富贵,象征着创造。很多人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美国曾被欧洲称为“新大陆”,也有象征文明新生之义。跟鼎有关的成语有: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问鼎中原,鼎力相助。

小暑时空其实不止跟鼎卦相关,在鼎卦时空之前,是独立不惧的大过卦时空,之后则是风雷激荡的恒卦时空。小暑时空意味着人要有独立精神,要有恒心,更要有鼎力合作的意识。巧合的是,国际合作社日(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多在鼎卦时空内。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英国诞生,揭开了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序幕。国际合作社联盟于1895年在伦敦成立。1922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决定将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确定为“合作者的节日”(International Day of Cooperatives)。传统中国的先哲则观象系辞,认为在这一时期,君子以正位凝命。那些具有君子人格的人会端正自己的位置,庄重自己的使命。

这些对时空之义的把握是人类的专利。但对气温的感受最本能的仍是大自然,人类自负地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不受天地的支配,结果很多人死于非命。而热死也是人类死因的一种,在火炉式的城市中,几乎每年都有热死人的现象发生。有人因此说,只听说人有热死的,没听说动物有热死的。

古人观察小暑的十五天,也有三波物候表现: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八月即是农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只好多在清凉的高空活动。在古人的理解里,温风不吹来,说明国家没有宽松的政令;蟋蟀不上墙壁,说明有强暴者横行;小鹰不学飞,说明国家不能防御敌寇。

这三候中,老鹰是神鸟,天鸟,象征力量。《诗经》中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甲骨文的“鸢”,青铜器时期钟鼎文“鹏”,秦汉古篆文中的“鹰”,是汉字高度概括的艺术美。鸢和鹰是写实,鹏则是想象。鹰的雄强威严、器宇轩昂和阳刚大气,是高贵和壮美的象征。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李白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说:“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但在小暑节气里,老鹰也不得不避其热浪。

蟋蟀虽为农业上的害虫,影响农业收成,却因其能鸣善斗,在先民心中成了好运的象征。人们甚至称其为促织以诫懒妇,据说蟋蟀是秋初而生,遇寒而鸣,促妇人织布备冬衣也,故曰“促织”。它还有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等十几种称呼。《古诗十九首》中说:“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蟋蟀的好斗好鸣使其从古至今都成为人们玩斗的对象,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人们渴望返璞归真的意趣。

至于风,古人对风的观察跟现代科学有所不同。现代科学会精确地测定风速、风能,会把风分成从无风到超强台风十几种等级,会分成信风、阵风、季风、龙卷风等若干类型。先民对风的把握则是经验的,比如说,风跟热、暑、湿、燥、寒等一样,是六气之一。而时空不同,对风的感受也不同。春风、秋风不用说,这些以时间命名的风于人都有冷暖含义;古人对夏风、冬风则多以方位即南风、北风来称呼,以致后来春秋之风也以东风西风来代指。从《红楼梦》到当今世界,人们说,“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国人在经验中也把向东、向南所受者称为温风、暖风,把向西、向北所受者称为凉风、寒风。

我们由此可知,对时空的感受可以多么细致。《黄帝内经》:“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暑气也被医者称为“六淫”之一,即暑邪。又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高温会使人得病,这就是暑病。还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王冰注曰:“阳热大盛,寒不能制,故为病曰暑。”民间称之为“中暑”。暑气盛极,人就不免邪了,是以中国人以藿香正气来解之。《水浒传》中的英雄叫卖起类似今日凉啤、冰啤一类的蒙汗酒时,人们顾不得食品安全不安全了,“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在医学研究里,暑期中是人们一年中身体阳气最盛的时候,但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加之劳累,人们也会损耗身体的阳能。很多年轻人夏天要瘦一些,也是有这个原因。因此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无论医生还是诗人,都会在此时劝导人们注意休养。无论古代的“冰敬”还是现代的“降温费”,都表明炎热是需要人身或人生社会正视的问题。而诗人的文字是炎热时节的一丝清凉,如李频诗:“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如郭楷诗:“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大自然以众多的天气物候的变化引导我们恢复身体的直觉或灵觉,小暑节气就是如此。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即是对暑气过盛的一种结论。炎热的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无论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还是大可容人的巨树,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只要人坐上去,以体温接受树木散发的潮气,就诱发了痔疮、风湿和关节炎一类的疾病。

小暑还有很多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萝卜、鸡蛋、羊肉、杧果、苦瓜等等,成为各方水土的应景材料,而小暑“食新”也成为很多地方共有的习惯。小暑节气的民谣说,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关于尝新麦新谷,大概春秋时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了。

尽管没有多少人有兴趣了解小暑跟农业生产的关系,不用知道小暑跟农业丰歉的关系,但小暑期间的暴雨、泥石流也给所有的人带来了危害。成语所谓的“水深火热”在小暑等暑期里表现得极为充分。人们刚刚躲过暴雨,就又进入了上蒸下煮的火热难耐的境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检验了他生存的感受、生存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