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 秋 秋分 君子遁世无闷 >

秋 秋分 君子遁世无闷

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得几个?

面对无尽江山,与谁平分秋色。

太阳与地球无时无刻不在互动。它们的关系、互动的轨迹(如黄道、南北回归线)等构成了中国文化中天道范畴的核心。天道如何,地道即会跟从效法,人道则经历了从本能跟从到自觉跟从的历史。虽然人类世界一直寻找超越,但天道至今仍在影响我们。

当太阳抵达黄道180度时,阳光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即为每个太阳回归年的9月23日前后,这一天地球上昼夜均分,白天黑夜各占十二小时,人们命名为秋分。秋分日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这是一个重要日子。《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这天,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由于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而在南北纬45度线上,不用爬高,即可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物体的高度与其影子一样长,知道了影子的长度,也就知道了建筑物的高度。至于在赤道上行走,人们会发现任何物体都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古典中国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甚至在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秋分日,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北方谚语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南方则是,“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故乡村经验是,“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中国内地的大部分地区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时节,清晨的树木草叶上可见到白色的露珠,晶莹剔透;夜间,在菜园、草丛里的蛐蛐、蝈蝈等秋虫也知道天气冷了,叫起来的声音格外清亮。农民可以分享秋收的幸福,看着金黄的稻谷颗粒归仓,享受着晨露与清风。正如《易经》中坤卦的大地之歌,此时是“括囊”而“黄裳”,将收获的果实扎进口袋里,大地披上了金黄色的衣裳。这种秋色不逊于春色甚至比春色更多一种意味,是以汉语中有“平分秋色”的成语。楚人有诗:“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唐人有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宋人有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有意思的是,国际和平日,即世界停火日(9月21日)正巧在秋分期间。“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这不仅仅有秋分势均力敌、不分上下、平分秋色的意思,而且有交战方在此休战,以便救援人员为交战各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给交战方以反思的机会的意思。

中国人则把秋分日过得入俗。秋分的习俗很多,如祭月、拜神、送秋牛、吃秋菜汤,等等。“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还有竖蛋游戏,“秋分到,蛋儿俏”。人们会在秋分日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据说原因是在秋分这一天,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鸡蛋较容易竖立。

但如前说,古代中国人对物候的感受是细腻的。尽管秋色美好,但他们知道,好景不长了。正如大地呈献粮食作物之后,一片萧条。一切都如俗话所说的“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诗人为赋辞章只能强言“天凉好个秋”,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的词人林夕写道:“那段盛夏灿烂过,长过一声叶落,短过世间一甲子,如雾水不堪风沙挥霍,那段日月转动过,荷塘哪可不干涸,情人也只好收割……寒蝉临行也替秋分做证,告诉我黄叶随腐土隽永,凭何让彼此变一对雪人拥抱着等待决裂有声,凝固那还未幻灭的风景。”

人们观察此时的物候总结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可见,万象都在收藏,都在为迎接严寒的冬天做准备。清代有诗人说:“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把人间的现象跟物候对应,古人铁口直断,如果雷震不停止声响,说明诸侯为人不正,纵欲放荡;如果冬眠动物不培修洞穴,说明老百姓会失去依靠;如果积水不干涸,意味着带甲的动物要成灾。

《黄帝内经·素问》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古人认为,秋分之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转变,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由此,秋分也是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守,养精蓄锐,为严寒的来临做准备。秋分之后,气候越来越干燥,很多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这种现象被称为“秋燥”,应对秋燥的方法只能是静心,韬光养晦。

无论是物候的显象,还是人身体的征兆,都在提醒人们要换一个活法,即进入不同于春夏的另外时空中去。这个节气的律令既是告别,又是新生。既是告别旧的时空,又是进入新的时空。宋代词人柳永曾经写江南秋天的美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据说,在北方感受秋天萧索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越看越羡慕,当看到后面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油然而定“投鞭渡江之志”,而生“侵吞南宋之心”。可见,秋分在提醒人们要寻找新家园。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有心的农民会在秋忙空闲之际检查、修缮房屋,欧美勤劳的农民则会刷漆、换地板、换门窗,使房子焕然一新,以迎接冬天。叶芝有诗:“我就要动身走了,去心灵自由之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子……从早晨的面纱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拍打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内心深处听到这声音。”

秋分跟春分时的日地运动有一致性,只是运动的向量相反,对北半球的人们来说,春分时的感受跟此时的感受决然相反。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秋分时在收敛,在告别,在隐居。在此意义上,秋分也在检验一年的收获,我们有什么可以归隐?有什么可以献祭?

里尔克的名诗即是对秋日最好的感怀篇章之一: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