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巅峰追光者 > 2.1 摄影包里的稀罕物 >

2.1 摄影包里的稀罕物

在我之前的著作《狂人摄影日记》中,我曾介绍过我使用的器材,那么本章和当初的信息有什么出入呢?首先,我的装备做了更新换代,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其次,这里的侧重点不同,除了跟读者朋友们讲解我的摄影器材以外,我还想找一个我用过的产品或者我正在用的物件做一个比较和分析,根据不同的需求,包括我自己的和别人的,我想这样更能明确“摄影包里的稀罕物”这个概念。

既然提到了摄影包里的稀罕物,我就先谈谈摄影包,毕竟我不是器材商,所以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我想持中立的态度,只谈感受,不讲好恶。

我目前使用的摄影包是TUBU 6080双肩背负系统,最开始使用是由于厂家对我的赞助,后来我背着它走南闯北,去育空、游冰岛,从天上背到了地下,从最冷的寒冬到最热的炎夏,自然而然地与这背包结缘,便不忍再换。而我之前用过的诸如LowerPro、F-Stop也静静地躺在我家房子的地下室里,从某种程度上讲,背什么样的摄影包就是一个习惯,熟悉了,就放不下了。不过理性地去分析,选择摄影包无非要考虑三件事情:容量(包括分隔)、重量以及耐用性。对于我来讲,重量很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冒险摄影上,或者当我需要长期远足和登山的时候,除此之外,如果是公路摄影,或者很轻度的徒步,我则会将重量放到其次,而选择容量。而耐用性则是长期观察的结果,只要不是用一两次就坏,或者不是小毛病不断我就完全可以接受。而我目前使用的TUBU摄影包,恰恰是容量和耐用性都很好,它的缺点是重量较重,所以我专门购进了美国品牌F-Stop LOKA UL的背包,以应付山地摄影的需要。下图是我手头的两个背包,左为TUBU,右为F-Stop。

容积上这两个包我感觉差不多,都可以将一支400mm f/2.8的镜头塞进去,或者一台尼康D800机身和一台宾得645Z中幅机,外加两个镜头,除此之外,我在其他口袋可以放很多附属部件,方便拍摄。

以上就是我的摄影包,那么包里的稀罕物又有什么呢?让我一一道来。首先就是机身,我目前使用的两台分别是尼康D800和宾得645Z,这两台机器各有各的用途,而且在我的摄影创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尼康的14-24广角镜头是我坚持使用D800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当然,机身本身的高光比容忍以及细节表现也都是它的优势,只不过对我来讲,没有什么比尼康14mm端的表现力更令我疯狂,试想无数个高山上的夜晚,无数个海岸边的苦等,无数个冰川前的日出日落,只有超广角可以让我心定,只有它才能表达我想要表达的空间感。

而宾得645Z则是我近期选择的一个新利器,主要考虑是它的像素和细节表现,毕竟中幅机和135本身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经历了冰岛和育空的两次拍摄,我看到的是645Z捕捉的细腻细节的作品,以及它的油润冷峻的颜色表现力,这有利于我做大幅输出,5 000万像素在此体现出优势,但是它的劣势也显而易见,我使用的28-45镜头最广端只相当于22mm左右,和我常用的14mm端超广角比起来,这确实显得太窄了,所以我用它主要拍摄一些平视的局部或者稍远的广角,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尽收。以下是我做的宾得645Z和尼康D800的比较,这同时也引申到135全幅机和中画幅的比较,当然,我的比较更多的是从画质和我个人的使用角度出发,而不是客观的技术分析。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两台机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同时也是中幅和135机的最大区别。那就是感光片的大小,近而涉及像素大小,3 600万像素VS 5 000万像素。当然,谈像素的意义不大,真正的区别还是感光片,这是个什么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感光片越大,成像效果越好。相同尺寸的感光片像素增加固然是好事,但这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记录信息减少,造成曝光不足,所以真正能维持相同图像质量而又增加像素的方法就是增大感光片面积,而制造大面积感光片本身就是昂贵的,所以中幅机自然有它价格不菲的道理,也一定要比135机器的细节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究竟细节在一幅作品中起多大的作用,而645Z又比D800的细节好多少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两幅图。

左图使用宾得645Z拍摄,而右图使用尼康D800拍摄,它们看起来基本上没太大区别,但是当我放大到100%时,两幅图的细节还是有差别的,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中幅的细节确实好一些,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差距那么大,这主要是因为645Z本身也不是中幅中的顶尖配置,但无论怎样,这一点点细节的提高让人看起来是舒服的,而且也能得到更多信息。不过话说回来,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注重摄影中的科学技术,用放大镜审视图片的人,所以这一点细节的提高对我来讲几乎是没有意义的,而它所带来的信息丰富性才是我看中的,这直接决定了后期调片能够到达的高度。读者朋友们可以再回头看一下这两幅图片,是不是宾得拍摄的图片颜色更丰富,整体感觉也更亮。其实这两幅作品是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完成的,可以说快门几乎是同一时间按下的,那为什么尼康拍摄的图片显得灰暗些,色彩也没那么靓丽,是不是我采用了不同的后期处理手段呢?当然不是,应该说处理它们的每一步都是相同的,但是出来的效果就是不同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图片信息量决定的,信息量越大,后期腾挪的空间越大,颜色与光影也更能进行大尺度的调节,而信息量少则意味着色彩和明暗的强行改变,只会造成噪点增多,颜色溢出,从这个角度讲,我是欣赏645Z的成片的。

其次,645Z在直出的色彩和调子方面较D800舒服,尤其是阴天时候的拍摄,且看下面两张同一地点拍摄的原图。

645Z拍摄的左图的颜色更加婉约、收敛,而D800拍摄的右图的颜色则更加激进、强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幅更高的宽容度所带来的一种副作用,或者说画面更灰,这在阴天的时候会带来非常养眼的效果。但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想下定论,毕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有人或许就更喜欢D800带来的色调,而反感中幅偏灰的成像。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虽然这种灰色调我是喜欢的,但我更关注的是这种灰调子带来的后期无限调整空间,而这又回到了刚才第一个话题,在此不再重复。总之,数码中幅如645Z是我阴天出去拍片必备的设备,因为那意味着一幅幅潜力无限作品的产生。

再次,645Z具有良好的高光比宽容性。从以上的两幅图片我们已经看到,同样亮度的情况下,D800拍摄的天空已经过曝,而645Z拍摄的画面仍然细节毕现。从单张出片的角度,中画幅绝对是远远胜过135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使用包围曝光和后期合并的方式来出片,在这一点上就差别不大。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单张后期调节起来要简单,怎么也比多张合并好呀。其实也不然,尤其是水平到了职业级,后期的技术参与多寡已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毕竟做3张图片的合并和拉一拉曲线的耗时相差无几,唯有最终成片的质量好坏才是硬道理。

最后,我想谈一谈D800或者说135相机的优势,显而易见的是重量,我在冰岛几次徒步之旅都是被645Z庞大的身躯牵绊,消耗了额外的体力,所以数码中幅确实不是极限户外摄影的首选,毕竟能够到达目的地,以及身体上能够承受才是最基本的;还有就是夜拍,这也引申到高感方面,中画幅不可避免地都露出弊端,超过400的ISO往往无法看,而135相机,尤其是如D800之类的高端机,可以游刃有余地捕捉银河、星轨;广角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如尼康14-24这样的超广角镜头在中幅机的领域几乎不存在,这让很多夸张的构图无法实现,不过好在数码后期的接片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前期移轴已成为不二法宝;操作的便捷性在D800和数码后背的领域也许体现得更明显,而宾得645Z本身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无论是对焦还是测光已与135相机相差无几,所以我在此不做讨论。

以上就是我针对尼康D800和宾得645Z总结出的135相机与数码中画幅的比较,应该说二者各有利弊,而传统上人们常谈到的大幅打印和小屏幕显示的决定因素,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应该说它们更多的区别是应用,无论是后期调节上,还是前期拍摄上,作用点的不同决定了该选用怎样的设备,这与图片用途并无本质联系。因此,我决定将二者都放入我的摄影包,锻炼体魄,让二者携手出击。

以上就是我的机身选择。而在镜头方面,广角从来都是我户外摄影的首选,而这其中,尼康的14-24占据了我80%的拍摄时光,我甚至经常说14-24就是阿刘,而阿刘更是被14-24表现得淋漓尽致。针对这个事实,我接下来就要介绍下超广角的一些使用心得,当然,还是在我自己北美风光摄影创作的大环境下的,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北美的风光摄影适合用大广角、超广角,比如尼康14-24、佳能11-24等,和国内的山地风光不同,加拿大和美国的高山多半离前景较近,或者说处于一个摄影师容易触及的位置,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超广角难驾驭的缺陷,既广角压缩远景的弊端。但是即便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超广角的使用仍然要谨慎,以下是我总结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从上往下的高点拍摄,这跟国内的黄山摄影类似,所不同的是北美山巅的高点更有一种环抱感,周围的群山都是拥着拍摄点的,所以即便广角开到最大,也能不受杂乱前景的影响,同时周围山体还能拍出来很大、很壮阔的感觉,主要就是这种近而且环抱的地形特点决定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拍摄也可以被引申到自下而上拍,比如说到了一处山脚下,紧贴着山壁往上拍,只有大广角才能表现出线条感和宽阔感,其他视角会显得太挤、太窄。第二种情况就是用超广角表现空间感,这是相对较难把握的一种创作方式,因为它需要摄影师良好的观察力参与其中,一般来讲,空间感是靠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协调搭配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在野外拍摄的时候,看到一处景致,前景的几何线条,比如说引导线、方块、椭圆等能与中景联系,同时中景又能很好地呼应前景和背景,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则三维立体的画面就产生了,进而也就表现了空间感,而这样的元素搭配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广袤土地上并不难寻找。第三种情况就是用超广角夸大前景,这应该说是北美风光摄影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广角边缘变形,夸大或者突出前景的石块、花朵、河流、冰雪等不可思议的形态,配上远景的山和树木,视觉冲击力惊人,而超低机位、最近距离构图成为首选,只有这样才能将前景夸张到极致,所以弯腰驼背,甚至完全趴在地上的摄影师形象在北美大陆上比比皆是。

除了机身和镜头,我在其他器材方面的选择较随便,比如说快门线,我用的是尼康MC-36,三脚架我选用RRS TVC-24,而许多摄影爱好者所钟爱的滤镜,包括CPL、ND、GND,则在我的摄影包里不见踪影。包围曝光和后期合并是我更钟爱的高光比处理手段,这会在第3章中详细讨论。而CPL起到的去除反光作用和ND镜的减光功效则由于创作风格原因,也被我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