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巴黎卢浮宫 > 前言 >

前言

从弗朗索瓦一世到拿破仑,再到密特朗,从美轮美奂的方形中庭(或曰卡利庭院),到贝聿铭设计的未来主义样式的玻璃金字塔——似宇宙飞船欲一飞冲天,这座兴建于数百年前的宏伟宫殿,如今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一直以来,卢浮宫象征着对艺术名作的认证,它伴随着法兰西的命运演变,成功地将其艺术财富发扬光大。在成为“艺术博物馆”的代名词以前,它曾经是法国国王的气派居所。卢浮宫始建于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领袖、“光荣者”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在位时期,后由骑士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下令拆毁,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进行了重建。自此之后,它的扩建工作开始了持续而飞速的发展,卡特琳娜·德·美第奇、亨利四世、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先后参与其中。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建筑师克洛德·佩罗(也有人认为是贝尼尼)建造了著名的柱廊,赋予这座宫殿雄伟而宽阔的立面。但也正是由于“太阳王”路易十四在1678年做出了搬离卢浮宫、入住新建的凡尔赛宫的决定,卢浮宫成为艺术圣殿的命运才最终揭晓。

不过,要想化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博物馆,卢浮宫还得再等上一个世纪。路易十五时期,时任皇家建筑、艺术、园林及制造局总监的马利尼侯爵首创性地提出了如下倡议:为国王的藏画举办公共画展,让公众也能有机会欣赏到王室的绘画收藏。1750年,在这位显赫而开明的侯爵的主持下,卢森堡宫的部分厅室被布置成了精美的画廊,展出了鲁本斯绘制的大型系列组画《玛丽·德·美第奇生平》和另外的110幅油画、20幅素描作品。这些展厅每周开放两次,每次开放三小时。1755年,在马利尼侯爵的继任者安吉维勒伯爵的提议下,亨利四世于1594—1608年间修建的卢浮宫大长廊也被改作绘画展厅。这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近500米长)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展览场所,它注定会成为博物馆的核心中的核心,所需要的只是适当的创新性改造:在天顶上开设玻璃天窗,使自然光从上方倾泻而下。

这项宏伟的计划提出之际,正值公共博物馆的新颖理念萌发于欧洲各国之时。庇奥·克莱芒蒂诺博物馆的开放,标志着罗马成为引领这股潮流的先锋。不过,要想看到这项计划付诸实施,还需要等待法国大革命的到来。1792年9月27日,随着路易十六被废黜和下狱,法国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决定将这座曾经的王宫改造为公共博物馆,并赋予其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名字:法兰西博物院(1796年更名为更具官僚色彩的“中央艺术博物院”)。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法兰西博物院于1793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在方形沙龙(或曰卡利沙龙)内展出了一系列绘画作品,并从1800年起将展览区域逐渐扩展至大画廊(即此前的大长廊),利用其底层陈列古代雕塑。随着艺术名作从世界各地到来,大画廊内的藏品数量在此后几十年中得到了惊人的增长,从拿破仑向博尔盖塞家族购得的大理石雕塑到《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那样的传奇之作,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博物馆当然是免费开放的,但这仅限于特定的时段,即周六和周日的上午9点至下午4点,其他时段则是专为艺术家们保留的。频繁出入卢浮宫是艺术家们的传统,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对名作范例的学习实现自我提升,而且还因为这座宫殿自1692年起便是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所在地。如果成为这所学院的院士,还能有机会在卢浮宫居住。

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的领袖们为这座博物馆的发展共同出谋划策。他们为每幅画作配上文字说明,在古代文物的展厅内举办学术讲座,并出版发行了价格低廉、简明易懂的藏品目录。拿破仑在武力扩张的同时,从欧洲各国尤其是荷兰和意大利征调来大量的艺术品,使卢浮宫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壮观和有史以来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不少名家大师参与过卢浮宫博物馆的设计或管理,如画家休伯特·罗伯特(他以一系列华美的室内风景画留下了对那个非凡年代的回忆)、史上最伟大的文物学家埃尼奥·奎里诺·维斯康提和卢浮宫博物馆的首任馆长维旺·德农。在他们三人之中,德农的贡献尤大。这位年迈的馆长本人也是一名艺术家,信奉自由思想哲学,爱好旅行探险,曾赴西西里岛游览,1802年还陪同拿破仑前往埃及考察。他赋予博物馆的管理一种现代化理念,通过对广受欢迎的版画、石膏模型和画册的销售,每年为卢浮宫带来了30000至35000法郎的收益,然后将这笔钱再投资于购买其他艺术品,从而成功地为这座博物馆赢得了盛誉。在当时,就像今天一样,各大报刊纷纷记录下了展厅内能看到的那番景象:“潮水般的人群奔涌至展品前,贪婪地注视着这些艺术名作,打听对作品的解释说明,然后颇有见地地抒发自己的赞赏或批判。”

费尔南多·马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