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不过,一场生活 > 回家 >

回家

每到年关,大家见面都会问一句:过年回家吗?

从高中离家读书开始,一直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是长大之后才能理解的思念,父母白了头盼你平安,想着多赚点钱才好,如果能够携家带口更是好上加好,可生活哪有那么顺遂如你我所愿,成年后更多的是想回家也怕回家。

怕自己囊中羞涩没脸见家人,更怕没有娶到媳妇或者嫁个好人家而让亲戚唠叨、父母烦忧。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为别人活着,生活轨迹大部分相同,一样的苦恼一样的乡愁。这几年有时回家我会对妈妈说,挺想回来但也怕回来,说起自己的忧虑,母亲听着听着便心疼地掉眼泪。可还是任性地待在异乡,联络也不过是一周一次的电话而已。出差的时候会主动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去了北京、广州、香港、巴黎……停不下来的忙碌,不知道“忙碌”究竟是不是我的借口。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人类大迁徙,我们为了什么要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又为了什么在春节时一定要回去?不管火车票、汽车票有多难买,机票有多贵,都要赶回去吃一顿团圆饭,陪父亲喝杯酒,这一年的辛苦奔波才算得上值得。因为那是家,有父母在的地方。

前段时间看了王小帅的电影《我 11》,讲的是“文革”即将结束时一群人从上海迁移到山区生活的事情,尽管从未经历那段历史,但是很多画面和我小时候的情景非常相似。

王小帅在过往的电影里,拍了很多类似的青春期故事,从《十七岁的单车》到《青红》,都能够找到熟悉的影子和痕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在短时间内变成另外一种人,变革中的被迫改变与如今的离家自然不同,更多的是一种沉默中的无奈。

上山下乡的浪潮让父母那一辈人从熟悉的家乡到了十分艰苦的陌生地方,自大城市来的他们带着无法抹去的成长烙印和自己的骄傲蜗居在小县城和山区里,坚持用自己的方言、生活习惯来和当地人沟通,一年又一年。我们在那里出生,长大又离开,也许那里并不是故乡但又不知哪里才是故乡,随年关而浓的乡愁寄托在父母的家里,如此而已。

爱着也害怕着,害怕像父母那样被生活的坎坷磨灭了所有的激情。

有一次喝了些酒,父亲就着酒意开玩笑似的说他以后要是走了,要把骨灰撒在长江里,想他的时候就去长江边上看一眼。

语气淡淡的,像是在说别人的事情,我安静地看着他,看着他老去。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活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我 11》

如果你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希望你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