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 做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

做一场风花雪月的梦

花 非 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如果花不是花,那还能是什么呢?如果雾不是雾,那还能是什么呢?

白居易的诗歌大多明白如话,据说他每次写诗之后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直到对方能够听懂,诗歌才算合格。不过这首诗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懂的。原因也很简单:那些要人人能懂的诗大多属于讽喻诗,如果诗人为百姓呐喊,连百姓自己都不明白,那呐喊还有什么意义呢?而这首诗与讽喻诗迥然不同,显得那样朦胧、那样缥缈,你想看清它,但是却迷迷茫茫,怎么也看不真切;你想抓住它,但是伸手过去,抓住的是一片虚空。

如果花不是花,那一定比花更美;如果雾不是雾,那一定比雾更幻。

宋玉《高唐赋》中说: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看见上有云气,楚襄王问是什么,宋玉说是朝云。楚襄王问:什么叫朝云。宋玉回答说:从前秦穆公曾游览高唐,晚上睡觉时,一女子来见。天明时,女子离去,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汉书·外戚传》里说: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去世之后,武帝十分思念。方士齐人少翁说能让武帝再次看见日思夜想的女人。于是他在晚上设帷帐,张灯烛,让皇帝在另一个帷帐里观看。恍惚之间,武帝真的看见李夫人出现在帷帐中,但是他却无法走近观看。铁血一生的刘彻此时竟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写下一首缠绵悱恻的《李夫人歌》:

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

偏何姗姗其来迟!

如果花不是花,那定是如花的玉人,如果雾不是雾,那定是如雾的梦境。

人的贪婪总是对转瞬即逝的东西才保留一份珍惜。美丽往往是短暂的,甚至短暂得让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过。美丽是那夜半时的期待与焦灼,隔墙花影动时的紧张与惊喜。真正的精灵总是只在夜间出现,而夜色更为精灵披上了一层神秘和美丽的纱衣。而天明之前,聪明的精灵都会悄然离去,诗人睁开双眼时,曾经的缱绻缠绵都荡然无存,似乎只是一场春梦,但是手里残留的温度,鬓边回荡的余香又在提醒诗人,这不是梦。

最美的花,总是开得短暂的,最美的梦,总是醒得最早的。就算我们极力挽留,但我们的手握得越紧,它就消失得越快,如满把握住的沙。

如果花不是花,那一定比花盛开得更为久远,如果雾不是雾,一定比雾笼罩得更宽阔。

白居易的崇拜者苏轼一直对这首隽永的小诗爱不释手,甚至把自己最喜爱的侍妾命名为朝云,而且还写了一首《水龙吟》,首句便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过,苏轼这里写的是杨花,虽然化用白居易的诗句,但是将原诗中无可捉摸的花非花意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飘飞杨花,意蕴上已经不及白居易远矣。因为,苏轼看到的,是眼前的实景,看得见,摸得着;而白居易诗歌中的,却是恍惚迷离的梦境,似花非花,似雾非雾,似梦,但是又不是梦,或者说,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