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北山楼词话 > 九 别枝 >

九 别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稼轩的一首小词,调名西江月,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词文就老老实实的描写他深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语。这种词总是最容易懂得的了。但是,为了第一句中一个语词“别枝” ,几乎使所有的注释家、欣赏家都堕入陷坑,没有能把这首词讲得完全正确。

“明月别枝惊鹊” 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惊别枝之鹊” 。“惊” 是全句的动词。“别枝” 呢?有人解释为“斜枝” ,“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 。有人解释为“横斜突兀的树枝” 。全句的意义是说:“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这两家都把“别枝” 理解为“斜枝” 。还有人把“别” 字解作“离开” ;“明月出来,鹊见光惊飞,离开了枝头” 。此外,还有一种讲法,以“别枝” 为另外一枝,根据的是方玄英的诗:“蝉曳残声过别枝。”

以上这些讲法,散见于各种注释本和鉴赏辞典,甚至教材。读者如果一对照,就会怀疑。于是,这一首非常浅显明白的小词,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这个“别” 字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确是很少见了,但是在唐宋诗词中,却是常见的。读者如果从“鉴别” 、“区别” 这两个语词去求索,就可以悟到它可以有“拣选” 的意义。曹操有一首乐府诗《短歌行》,其中有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是描写月光下,受惊的乌鹊,想找一个安全的树枝栖息,正在彷徨不定,挑选不到合适的树枝。这个意象,被后世诗人用来比喻一个人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苏东坡诗云:“月明惊鹊未安枝。” 又有一句云:“拣枝惊鹊几时眠。” 周邦彦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 都是用曹操诗意。辛稼轩这一句也同样。可知“别枝” 就是“拣枝” 。

白居易《见紫薇花怀元微之》诗句云:“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 又《戏题卢秘书新移蔷薇》诗句云:“移它到此须为主,不别花人莫使看。” 这两个“别花” ,都应当解作“鉴别花卉” 。“不别花人” ,就是不会赏花的人。郑谷诗中两次用到“别画” :“别画长忆吴寺壁” 、“别画能琴又解棋” 。都是鉴别(欣赏)名画的意思。梅圣俞有句云:“君谟善书能别书” ,是说蔡君谟自己能写字,因此,也能鉴别书法。曹唐《病马》诗云:“不剪焦毛鬣半翻,何人别是古龙孙?” 这个“别” 字是单独用的动词,明清时代的人已不能理解了,所以《全唐诗》中此句下有一个小注云:“一作识” 。可知有过一个版本干脆把“别” 字改作“识” 字了。

更可怪的是,尽管这个“别” 字唐宋诗人都在用,也还有诗人不能懂。葛立方著诗话《韵语阳秋》有一条云:“白乐天诗多说别花,今好事之家,有奇花多矣,所谓别花,人未之见也。” 他竟以为“别花” 是一种花名,这位著名的诗论家不免出了洋相。

一九九一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