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的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汉代刘向所辑的《楚辞》中,收入了屈原等人的60多篇作品。因此,“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到《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在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关于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一说法是很精练准确的,《楚辞》中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惯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楚辞最初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在音乐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乱”、“少歌”、“倡”等样式和组成部分,这些在先秦时期尚属于新的艺术手法。
“乱”是古代曲式术语,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契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乱”一般出现在较长篇章的末尾,或者篇幅虽不十分长大但段落很多的歌曲的结尾处,往往是歌词的主题所在。因而,在相应的音乐部分,采用多种乐器合奏的形式,进入乐曲的高潮。例如,屈原《离骚》的末尾五句就是“乱”,后汉王逸《楚辞》注中说:“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旨,总撮其要也……然后结括一言,以名其所趣之志也。”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附录中提到:“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比,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乱”的音乐表现有华丽热情的,如《关雎》;有雄壮热烈和庄严和平的,如《大武》中的两个“乱”;也有悲伤愤懑的,如《离骚》等。“少歌”也是楚辞音乐中曲式结构的一部分。在较大型的乐曲中,“少歌”是带有间奏性质的结束段落,用来为曲中较长的段落作小结。例如,楚辞中的《抽思》就用“少歌”作小结。“倡”也是楚辞音乐曲式结构中的过渡性段落,它一般出现在前部分结束之后向下一部分过渡的时候,其作用在于更好地引入下一部分。
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特别是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但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迭等诸多原因,楚辞的曲调和配乐已经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保存下来的楚地音乐的歌词。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