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烟月不知人事改 > 第24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3) >

第24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3)

第24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3)
    晁补之出身北宋名门,文学世家。其高叔祖晁迥,宋真宗朝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傅。迥子晁宗悫官至参知政事,可谓名重一时。此后,“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晁补之和苏轼有一段宿缘,所以他的文风和为人都受苏轼影响极深。他十七岁时,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着《七述》一文,记述钱塘山水之风物秀丽。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是其父亲好友,称赞此文时说“吾可以搁笔矣”,又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后来晁补之和苏轼再相逢,二人交往甚密,写下不少唱和之作。也从此,与张耒、黄庭坚、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和张耒并称“晁张”。
    晁补之的官场生涯,可谓起伏坎坷。“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但因为朝廷的动荡,以及他生性清孤耿介,故屡遭贬谪,流离漂泊,生活上,也一直未能摆脱穷苦的困扰。晁补之居官京师的时候,恰逢苏轼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此生中最惬意的时期。只是欢乐太短,悲伤太长,他的一生,多是在沉浮的宦海上飘荡,频繁地更换客船,辗转天涯,不知归路在何方。
    然而,他的诗词却受苏轼影响,啸傲风月,寄兴林泉,旷达超脱,高蹈世外。
    这首《临江仙》是晁补之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时所作。此时的他,早已厌倦了官场的纷乱,疲于奔波,向往回归故里,做一个耕风钓月的闲人。他说:“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偏远的信州,自然不及京师繁华,可也不至于荒凉到无屋可买。可见他内心对这偏僻的小城有诸多的不满,宁可做个闲人,和年迈的老僧、陋小的古寺相依,也不想成为这个让人屈辱的小官吏。山林古刹,的确是一方净土,松针满地,苔深石凉。“松间药臼竹间衣”,就是在这样宁静的深晁补之居官京师的时候,恰逢苏轼任翰林学士,黄庭坚、张耒等俱供职馆阁,他们诗酒酬唱,度过此生中最惬意的时期。
    山小庙,在松荫竹林的掩映下,听到一声声捣药声,隐约看到飘逸的一角衣衫。这句诗,总是惹得人无限神往,只想和这位老僧,在山间采药,在松下参禅,就这样闲逸地度完长长的人生岁月。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就这样,在山穷水尽的地方,坐看云起,没有归路,就是最好的归路。居住在小庙,听暮鼓晨钟,一方木鱼,一卷经书,一盏香油灯,就是生活的全部。这两句,是化用了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文字的调整,也让意境有了转变。这里的水穷,是否暗喻了他在官场上,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而云起,又是否意味着,他早已冷眼相看,翻云覆雨的朝廷?
    此中意境,似在山间,品一壶清泉烹煮的云雾茶,令人回味无穷。
    原本词人想遁迹山林,和老僧为伴,白日荷锄采药,夜间品茗参禅。却不知“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这一句的描写,让词境在瞬间转折。原本想着,山中岁月似烟云,一生恍然而过。这杜鹃鸟,究竟是为了何事,在耳边声声啼苦,月影西沉,啼叫声更加悲切。令他本已淡定超脱的心境,开始烦乱,苍凉之感顿然袭来。读到此处,有一种难言的悲哀,捣药声、流水声、木鱼声,转眼都换成了杜鹃的啼苦。
    他只能无声地感叹:“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是啊,这里的青山美好无限,令人流连,可杜鹃鸟,依旧啼叫: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就如同李商隐有诗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晁补之是这样的万般无奈,他想在山林,听竹林松涛,看水观云,采药参禅。可他毕竟身在官场,虽是被贬的小官吏,也做不到拂袖而去,久居山林,不与红尘往来。
    虽然词的上阕和下阕意境不同,但这首《临江仙》,却不失为高格绝俗之作。我当忽略杜鹃的啼叫声,在这端然无尘的云中之境,做一只展翅的小鸟,飞出世俗的囚笼。没有名字,只有一双轻薄的羽翼,在竹林云端轻盈地飞舞。度过一程山水,和风声的过往,一一说别离。
    年少时喜欢细雨落花的清凉,喜欢读温婉秀丽的诗词,所以一直不太喜爱读辛弃疾的词,总以为他的词,都是金戈铁马、漫漫黄沙,怕自己会不小心被刀光剑影刺伤,生出疼痛。
    却不知,风刀霜剑更加的柔软锐利,年少时的伤口,现在碰触,依旧会隐隐地疼。错过辛弃疾的词,就像这个夏季,错过了一朵绿荷的清新,直到秋天来临,才恍然,绿荷已落尽了最后的花朵,我连说声再见,都来不及。但依旧可以在残荷里,寻找一份诗韵,就如同我重读辛弃疾的词,发觉他的词,不仅是边塞的烽火硝烟,还有田园的恬淡朴素,亦有凡尘的人情况味。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辛弃疾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偶然翻读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被其中两句词深深吸引。“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在冷落瘦瘠的山水间,独见那一枝清绝,装点了人间风月,令人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雅致与端然。“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甚为奇妙,这里的“错”,就是一把锉刀,一把费尽人间铁铸就的锉刀。这样的词句,巧妙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像是一坛封存在雪地里的陈年老窖,无论过了多少年,取出来品尝,入口沁凉,回味无穷。就算是醉了,也醉得清醒、醉得诗意。
    一直喜欢“贺新郎”这个词牌名。“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辛弃疾所作的这首《贺新郎》,记述了他和好友的一段交往。《宋史·辛弃疾传》说“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陈亮就是与辛弃疾一样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们一同主张抗金,交往甚密。辛弃疾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一直赋闲在江西上饶,自号稼轩居士。
    那年冬日,陈亮来上饶拜访辛弃疾,两人言谈甚欢,并游鹅湖,这也是史上着名的词坛佳话“鹅湖之会”。
    辛弃疾在写下《贺新郎》前有这么一段记载。“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朱熹)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他回忆在驿亭把酒话别时的情景,“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把陈亮比作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远大志向的陶渊明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立有丰功伟业的诸葛亮。
    山林间,不知何处飞来的鸟鹊,抖落松枝上的寒雪,雪落在帽檐上,更添了他鬓边的白发。他似在感叹,自己已是满头白发,到了知天命之龄,仍是报国无门,被闲置山野,做了耕田种地的老翁。“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冬日的山水,是这样的了无生机,唯有几枝疏梅,点缀了萧索的风景。“两三雁,也萧瑟。”他用剩山残水,暗喻宋朝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只有寥落如疏梅和孤雁的爱国之士,努力地支撑破碎的河山,可还是被风雪欺压,被朝廷排挤。
    稼轩的心中,还在惜别,他既喜陈亮重约来相会,又怨怪他匆匆而归。他感叹自己,没能留住他,虽然极力去追赶,却还是太迟。寥廓的清江,因天寒水深,结了冰,茫茫江岸,没有渡船。道路阻断,车轮似长了角,不能转动。这样的时候离去,真叫行人销魂伤神。“问谁使、君来愁绝?”孟郊诗:“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这里所写的,不仅是离别愁绪,更在感叹国家的危亡,以及诸多有志之士不被重用。可见辛稼轩身在田园,终难忘,家国政事,剑胆英雄,又怎么舍得光阴虚度。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最动人心肠。匆匆的相聚,又匆匆离别,像是费尽了人世间的铁,铸就了这么一个错误。而南宋偏安以来,若不是一味地屈膝求和,又岂会铸成国势衰危如此的大错?据《资治通鉴》载:唐哀帝天佑三年,魏州节度使罗绍威借来朱全忠军队,为供应朱军,历年积蓄用之一空,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锉刀,也指错误。
    “长夜笛,莫吹裂!”寂夜里,不知是谁,吹奏长笛,更惹得思念无限,悲伤不已。这首词,大量引用典故,可见辛稼轩胸存诗书万卷,熟读经、史、子、集,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从古至今,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和爱国英雄,在官场受挫,选择出世归隐,开始另一番人生。其实,做个平凡淡泊的人,更自在逍遥。可以在杏花烟雨里,吹笛到天明,可以邀三五知己,相聚一起煮酒论诗,也可以在田园乡间,植柳种菊,在大雪纷飞之时,独钓寒江。如此闲情雅逸,难道不远胜于在朝政上争名夺利,将自己陷入俗世的泥沼?闲隐固然自在,可以傲视王侯,作主自己的人生。可倘若人人选择出世,那万里河山,野草疯长,无尽蔓延,又靠谁人来打理?
    后来, 陈亮收到辛弃疾的词,也步韵和了一首,辛弃疾看到,又和了一首《贺新郎》。而这首词,唱出了南宋时代最激荡的曲调:“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多少豪情壮志,就这样,消逝在历史茫茫的风烟里。岁月慢慢老去,所幸时光每一次与人告别,都会留下光和影,我们也许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从前,但并非一无所有。
    日子就像是一本书,一页看完了,又翻过一页。在浩瀚的书卷里,我总是感到时光的错乱。就如此刻,我就是一个误入宋朝的女子,在散着墨香的词卷里,发出不知所以的感叹。
    不知道这是第几个秋天了,窗外,兰草淡淡,就像清简的日子,像午后长廊里一缕微风。依稀记得宋朝有个女词人,在秋天,佐一杯记忆的酒,在窗下独饮。写下一段,人比黄花瘦的心事,托付给流年照料。
    喜欢读简约的宋词,喜欢写安静的文字。如同喜欢将一杯茶,喝到无色、无味;喜欢将凝重的岁月,过到单薄、清新。
    其实往事早已苍绿,在时光的阡陌上,我们依旧可以邂逅一朵含露的花,一片水灵的叶,和一株青嫩的草。带着洁净的心,翻读一卷宋词,会发觉,每一阕词,都会说话;每一个字,都有情感;每一个作者,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