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把握问题核心,还得高瞻远瞩 >

把握问题核心,还得高瞻远瞩

By Synge

经验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实验说:对于心理距离比较远的事物,人们更能考虑到它的核心问题;对于心理距离比较近的事物,人们的态度更容易被干扰。

明天买手机和明年买手机考虑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心理距离比较远的事物,人们更能考虑到它的核心问题;对于心理距离比较近的事物,人们的态度更容易被干扰。

你准备明天去买一部手机时,会主要考虑手机的哪些特性?准备明年买一部手机时呢?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当思考的事件的心理距离不同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在心理空间中距离的差异会影响思考的方式。这个心理距离既包括空间上的远近,也包括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心理距离的远近会影响思维的建构水平,从而影响思考方式。按照纽约大学的雅各布·特洛普(Yaacov Trope)和特拉维夫大学的尼拉·利伯曼(Nira Liberman)共同提出的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Level Theory),心理距离远的事件会被表征得更抽象、更一般,而心理距离近的事件则会被表征得更具体、更明确。

评价一件物品时,如果心理距离远,这个物体的概念就更抽象,因此思维关注的是物体首要的核心属性;而如果心理距离近,对这个物体的概念就更具体,因此思维关注的是一些次要的细节属性。比如在计划购买手机时,如果打算一年后购买,思考时更容易考虑的是手机的核心属性,比如手机质量、通话效果等。而如果打算立即购买,则会更关注一些可能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铃声、颜色等。

心理距离会影响思维的很多方面。比如在2010年莱格伍德(A.Ledgerwood)等人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表明了心理距离会影响人们的态度改变。可以设想一下你对器官捐献持何种态度。如果从抽象的角度思考器官捐献,通常会觉得这是件好事,很多名人也做过器官捐赠。如果从具体的角度考虑,就会牵扯到死亡,以及如何进行捐献这样的细节问题。可以想象,如果思考具体细节,人们的态度很容易因为关注细节的不同而改变。比如,如果想到了自己的死亡,可能就不会同意捐献,但如果想到了可以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很可能支持器官捐献。相反,如果只是抽象地思考一个问题,人的态度通常就不会受到具体情境的影响而改变。

在此研究的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判断是否支持一个器官捐献法案,这个法案可能是几天后生效,也可能是一年后生效。在作判断之前,参与者还会被告知同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结果发现,当考虑一年后生效的法律时,参与者是否支持法案不受同伴的影响;而如果是考虑几天后就生效的法案,参与者的态度就会明显受到同伴态度的影响。

总之,“距离”会产生更抽象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心理距离越近的事件的态度越灵活,而对心理距离越远的事件的态度越稳定。但这两种思维模式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一定程度上,避开细节的纷扰可能会帮助我们作出明智的选择,但这样做的风险是人们可能会固执于自己的偏见,从而变得呆板。了解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利和弊,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