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蜥蜴脑法则 > 行为 >

行为

我们一直被教导说行为胜于言辞,这句话无疑也适用于蜥蜴。旁观者在观察某个社会场景时,更关注参与者的行为而不是动机。研究者发现,旁观者判定参与者品格的唯一标准就是他们的行为,而环境制约因素基本会被忽略。即使参与者很难有别的选择,旁观者仍然会依据其行为作出判断。如果一个法律系的学生被指定为种族主义观点辩护,哪怕旁观者知道他为之辩护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他的辩护表现仍然会影响旁观者对他的评价。这种现象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的一部分。

市场营销人员经常利用基本归因错误效应,尽管他们不会直白地说出来。

阿贝克隆比&费奇(Abercrombie&Fitch)多年来一直以高端运动服饰的形象示人。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黎米德公司(Limited)买下了阿贝克隆比&费奇品牌。黎米德公司决定利用这一服装品牌打开年轻人群的市场。黎米德公司希望将阿贝克隆比&费奇改造成一个时尚流行品牌。但究竟该如何将一个高端而落伍的运动服饰品牌转变成潮流品牌呢?

黎米德公司的方式是通过改变品牌的行为来改变人们对阿贝克隆比&费奇品牌的认知。品牌的内在个性无法决定阿贝克隆比&费奇的行为,品牌的行为由它们的身份而定,而不是由它们所追求的身份而定。当然,每个品牌都希望自己的身份能带来滚滚财源。由于阿贝克隆比&费奇品牌后来在外观、媒体和商店中所展现的时尚前卫形象,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逐渐将其视为一个始终时尚的品牌,尽管其品牌行为背后的动机显然是利润。但对于我们内在的蜥蜴来说,“行为就是王道”。换而言之,在内在蜥蜴眼中,你就是你的行为,不论你有何理由。

对潜在顾客而言,阿贝克隆比&费奇仅仅声称自己是时尚品牌并不能使它成为时尚品牌,毕竟没有哪个品牌光靠自夸就成为时尚品牌,也没有哪个品牌光靠自夸就能成功地变得风趣、动感或有男子气概。如果一个品牌想让别人觉得时尚、有趣、动感或有男子气概,他就必须以时尚、有趣、动感或有男子气概的方式行事。人们不会考虑品牌背后的市场营销和利润因素,只会以品牌的行为风格评价它。

在为宣传可搭配74种彩壳的MacBook而制作的广告中,苹果公司并没有对用户声称自己的品牌有趣、自信、创新、炫酷,而是以实际行为彰显了这些特质,用户也理解它要传递的信息。与品牌广告的实际内容相比,旁观者从品牌广告行为中获得的与该品牌及其用户相关的信息更为丰富。

借助行为的力量,一家石油企业也能创造出关注环保的企业形象。这家油企可能对环保毫不关注,但它的行为能让人们相信它对环保事业十分关心。这家油企可以为奥杜邦协会(Audubon Society)捐款,可以表达对更高汽车里程要求的支持,还可以将旗下的加油站涂成绿色。这些举动都会让人们认为这家油企很关注环保,哪怕这些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是想获得远洋油气开发许可证。对我们内在的蜥蜴来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不论你为何这么做。

如果你支持的候选人是个有同情心、坚定、正直、宽容的人,他会如何行事?如果他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些素质,大家都会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没有谁会质疑他的动机。如果他以廉价的方式行动,哪怕是奢侈品牌也会被人视为廉价。所以,无论你推选时怀有什么动机,无论那些愿意接受这种选择的人有什么理由,人们只会以行为来评价你推出的选项以及接受这些选项的人。

雪树伏特加(Belvedere Vodk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行为影响观念的例子,但这是一个反面的、令人遗憾的例子。雪树伏特加的广告语是:“顺畅感受,始终如一。”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它在Facebook和Twitter平台推出的广告中,将这句广告词跟一个狞笑着的男人放在了一起。广告中,这个男人强行拉住一位女士,而女士似乎正在惊惶地逃离。画面上方,有一行与主广告语颜色不同的小字写道:“我们不像某些人。”随便哪个观众都能看出,雪树伏特加似乎在将自己的品牌与意图强暴扯上关系,至于该品牌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并不关心。广告画面中的行为看上去就是意图强暴。对我们内在的蜥蜴来说,你做什么就是什么,不论你为何这么做。

当然,雪树伏特加后来也道歉了。但我们的内在蜥蜴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道歉。

做父母的本能地懂得以行为来劝导自己的孩子吃健康食物。应对内在的蜥蜴很像应对刚学会走路的婴儿。父母们不会对婴儿解释某样东西有多么好吃,他们知道婴儿不会因此就相信自己。做父母的会亲自尝一点,并做出极为好吃的表情,以此来告诉婴儿他们自己也很喜欢吃这种东西。他们知道就算这样,婴儿可能依然不相信自己,但他们这么做的效果要比劝导和解释好得多。

马克·吐温也懂得这个道理。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中,有一段写到汤姆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眼前“未涂漆的篱笆像一块大陆一样,绵延伸向远方”。波莉阿姨想让汤姆把篱笆都刷一遍,汤姆觉得自己是逃不开这份苦差事了。他想让他的伙伴们代替他干活儿。但当他查看自己的口袋里还有什么小玩意儿时,他才发现“想买半个小时纯粹的自由,口袋里的东西连一半儿都不够”。但汤姆想到一个主意,他要用行动而不是交换来说服伙伴们。于是他开始装作很享受刷篱笆的样子,似乎为自己已刷完的篱笆感到无比骄傲。很快,他的小伙伴们便不再嘲笑他的倒霉处境,反而排着队争取刷篱笆的机会。

“行为才是王道。”当父母做出很享受吃到的食物的样子时,婴儿不会质疑他们的真正动机。在小说中,当汤姆装作很喜欢刷篱笆的样子时,他的伙伴们也没有质疑他的真正动机。

内在蜥蜴能感知到行动传递的信息,但不会考虑背后的动机。

互惠行为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人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判断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30年前曾观察过那些在自己的职业上获得成就的人士,他发现这些人都把互惠当成一项基本策略。当别人对我们很友善的时候,我们也会报之以友善,尽管我们很明白他们这么做是出于利润,而不是真的喜欢我们。互惠行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在关注别人的行为的同时忽略他们的动机,也让我们感到有义务去回报别人的善意。

人类关系基本上是以社会交换维持的,而互惠原则就是社会交换的基础。与经济交换对比一下,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交换的意义。

经济交换是精确而迅速的,我们在杂货店以现金购物的行为就是一例。收银员会算出我们该付多少钱,精确到分,我们也会立刻付钱。我们离开时不会觉得对商店、商店经理或收银员有什么亏欠。经济交换不会产生情感联系。事实上,经济交换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产生情感联系。

而社会交换是不精准的,常会出现延迟。例如当别人请客后,我们回请别人吃饭。社会交换的目的是创建情感联系。这种关系的维持靠的是我们理应回馈别人的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与生俱来的,是我们自动式无意识思维系统的本质部分。就算我们能意识到其中存在算计,我们依然会有回馈别人的冲动。这也正是伊斯坦布尔的一位地毯商在向别人展示他的货物之前,总要先为别人奉茶的原因。我们知道他的茶只不过是个营销工具,但喝了他的茶,我们还是会更倾向于至少礼貌地听完他的销售说辞,以回馈他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