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变态心理学 > 9.4.2 心理学因素 >

9.4.2 心理学因素

尽管生物学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心理学因素也影响着物质使用的关键方面,比如个体尝试药物的决定(启动),是否继续使用药物的决定,使用药物的频率以及停止药物使用。

1.行为因素:药物是强化物

药物可通过多种方式起强化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可解释药物作为强化物的作用。首先,药物引起的快感产生积极的生理体验,会增加再次使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正强化。还有一种情况是负强化,比如通过反复药物使用来摆脱不愉快的状态。感觉疲惫昏昏欲睡时,你会冲上一杯咖啡,这就是负强化。正强化更多地与成瘾的初始阶段直接相关,而负强化的作用则在成瘾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不仅参与了药物使用这一简单行为,诸如吸毒地点、吸毒伙伴、吸毒工具等环境因素本身也变成了开始吸毒的信号(Caprioli et al.,2007)。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戒烟的人说:“我本来做得很好,但只要一进酒吧喝酒,就很想抽上一根。”这正是物质使用的经典条件反射模式(Domjan 2005)。在这些模型中,外在刺激和药物使用结对,产生了之前由单纯药物带来的生理体验(即条件反应和非条件反应类似)。这样一来,以前预示着“药物来了”的那些信号(如见到某个人或路过某个角落)就会激发一连串的感觉和反应,触发人们去吸毒。在药物补偿条件反应中,条件刺激(如吸毒工具、吸毒伙伴)的出现引起的身体调节变化抵消了药物或酒精的预期效果(Siegel et al.2000)。如果产生这种身体补偿性反应而不服用药物的话,那么人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不适(即戒断症状)。结果就是个体通过物质使用来逃避戒断症状(Domjan,2005)。

实验室范式可以从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角度证明不同药物的强化作用。比如,可以让实验室里的动物自由获取酒精或者其他药物,或训练它们通过劳动(如摁一下操纵杆)后获得药物。通过改变强化模式(自由获取或者劳动)可帮助研究人员判断药物对动物的强化作用有多大,也可以比较两种药物的强化价值,比如酒精和尼古丁。还有一种方法叫条件性位置偏爱,一开始把动物放在两个不同但中性的环境中(A笼或者B笼),然后反复将一个环境(如A笼)与药物结对。一段时间以后,测量动物待在“给药”环境的时间可以帮助确定该药物的积极效果。

2.认知因素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影响其是否使用药物的决定(Beck et al.,1993)。某种社交场合可能会激发个体产生这样的想法,“喝杯啤酒后,我会轻松不少”或“吸点可卡因会使我的社交更老练”,这些想法使人使用药物的可能性增大。认知因素也影响到一个人对于焦虑、渴望等生理症状的反应(Beck et al.,1993)。“没有烟我可活不了”这类想法会使人对烟瘾更加敏感,也强化了犯烟瘾时的反应。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7a,1977b),班杜拉的社会认知方法(Bandura,1999)发现了维持物质滥用的偏见信念系统。简言之,物质使用障碍的发生与维持是由于积极药效预期(如这种药物让我感觉很好)、小的消极预期(如我从没因吸毒被抓过)和个体没药物就没法过的差的自我效能信念(如没有大麻我不认为我能在学校活过明天)。尽管实证研究显示了积极药效预期和物质使用之间有相关,但其研究方法基于认知的自我报告,易受偏见影响。

行为和认知理论关注的是预期药效如何与实际药效(如放松、愉快)有关。这种联系直接来自药物的效果以及伴随这些积极感受的环境因素。反复接触药物及其相关的线索会歪曲对药物使用的记忆信息(如会记住飘飘然的陶醉而记不住宿醉的后遗症)(McCusker,2001)。当吸毒的信号战胜戒毒的积极效果(比如维持恋爱关系)时,复吸也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