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 第四节 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沦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

第四节 理想的工作为什么沦落成最糟糕的工作?

泰迪·罗斯福有句名言: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也不是那些惯爱对强者的失败和实干家的不足品头论足的伪君子。真正的荣耀永远属于那些在竞技场角逐、满脸征尘、汗水和鲜血的人。

“他们奋勇无畏地拼搏、犯下过不计其数的过错、失败之于他们就如同家常便饭般平常。

“正所谓,努力就意味着失败与过错。与此同时,他们还勤劳务实、满腔热情、赤胆忠心,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无人比他们更识得成功的滋味,即使是失败了,不过是虽败犹荣罢了。那些不知荣辱的、冷漠而怯懦的灵魂怎能与其相提并论呢?”

真正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评家。话虽如此,但是什么鞭策着那些竞技场上的人呢?他缘何如此不知疲倦地奋斗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动机共有两种:一种是内在动机,一种是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即内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发;所谓外在即外部,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图。

猜猜看,究竟哪种效率高呢?

据研究表明,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报,就会从内心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这可不是虚张声势,而是真的失去了兴趣,而这时那熠熠生辉的奖励则趁机鸠占鹊巢,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兴趣点所在。

在布兰代斯大学时,特蕾莎·阿马比尔博士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做了一组实验。实验要求各组制作一些“简单的拼贴画”,并按照这些拼贴画编出一些故事。其中,一些人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被告知。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根据独立评审在对奖励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做出的评判,最缺乏创意的作品皆出自那些被告知将会获得奖励的学生之手。

据此,阿马比尔博士下结论称:“普遍而言,和委派的工作相比,纯粹出于兴趣的工作往往更富创造性。”

这话讲得颇有道理。假若工作的目的不是从个人出发,又何谈出色呢?

此外,奖励与否也并非影响工作质量的唯一因素。

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布兰代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72位创意作家被分成了3组,每组24人,任务是写诗。

外在原因——诸如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赚钱、考取一流的研究生院等——是第一组作家被指派的创作动机;第二组作家被赋予的创作俳句的动机是享受尽情表达自我的畅快和驾驭文字的乐趣等内在原因;而第三组作家则没有被告知任何原因。

此外,阿马比尔博士还邀请了12位诗人当评委,给这些混在一起的诗作评判优劣。

结果,质量最差的诗歌均出自第一组作家的笔下。

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前院长詹姆斯·加伯里诺对这种现象极为好奇。他以五六年级的女孩为研究对象。她们的任务是给低龄的儿童做家庭教师。

其中,一些女孩被告知,干得好的话可以免费领取电影票,而另一些女孩则没有被告知。结果呢?被告知的女孩在沟通上花费的时间更长、心情也更容易低落,反而没有那些只以助人为乐的女孩干得好。

虽然这些研究超乎了我的想象,但细细回味的确是有理。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每周日都给女王大学的喜剧报纸《金言》撰稿写文章,一干就是4年。

当时,我一分钱的报酬都没有,可我就是喜欢写作的每一分钟,和一群搞笑的人混在一起,耳边从来不乏欢声笑语。

出于对写作的热爱,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在纽约一家新创办的喜剧写作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我在下东区租了间公寓,并且开始和一群来自《辛普森一家》和《周六夜现场》的作家在位于布鲁克林的一间Loft里面搭班写作。

哇哦!我记得当初满脑子想的都是,我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等美差,既能干自己喜欢的事,还不耽误赚钱。

但这却成了我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工作往事。

我必须牺牲随心所欲的创作自由,为《时尚》杂志等客户写一篇“800字的关于下午5点被甩有何好处”的文章;我必须牺牲和朋友插科打诨、结识志趣相投之人的乐趣,被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人一同写作。渐渐地,我失去了写喜剧的热情……并痛下决心,今后再也不会为了钱去做任何事了。

后来,开始写1000件美妙的事时,我就告诫自己,绝对不可以在网站上登广告。我当然不是不喜欢这额外的进项!但是,我深知,一旦登了广告,就难免有种工作的压迫感。

我只怕写文章时,广告的事会使我分神。而且,我还得花时间查发票、转账。这自然会隐没了我写作的初衷。俗话说,顾得了东,顾不了西。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广告一事妥帖了,却又忘了还有其他的外在动机。点击量、博客奖还有畅销书榜单既是近在眼前,就免不了令人垂涎三尺。

于是,我就开始留心“外在动机压倒内在动机”的现象,并不断地找一些研究对其加以印证。

罗切斯特大学的爱德华·戴瑟教授找了一些学生做智力题。其中一些学生被告知有竞争对手,而另一些学生则没有被告知这一点。

猜猜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第一组学生一看到其他学生解开了题目,立马就放弃了。他们认定自己出局了,也就没必要再做下去了。而第二组学生却截然不同,即使看到别人完成了题目,也并没有放弃。

当你不觉得是在和别人比赛时,你就是在同自己比赛。

一切从个人出发。

而且,你做得越多,就走得越远,表现得就越出色。

想听听一桩古老的笑话吗?

从前,有一位老人,他天天怡然自得地坐在房前的门廊上。可是,一到小学打铃放学的时候,他就不得清闲。因为邻近的孩子从他家的门廊经过的时候,总是会停下来,站在道旁奚落他。

终于,这位老人想出了一招妙计。他告诉那些孩子,如果他们明天还来辱骂他,他就奖励每人1美元。

听了这话,孩子们激动万分。第二天,他们都如约而至,从老人那儿拿到了1美元。

于是,老人又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明天还来,照样有奖励,不过就是少了点儿,每人25美分。但孩子们还是如约而至,辱骂了老人一番,从他那儿拿走了25美分。

待孩子们没离开前,老人又对他们说,如果星期三还来的话,他可只有每人给他们1美分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忙答道:“算了吧,这还不够我们的跑腿儿钱呢!”

从此,他们再也不来叨扰那位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