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 第五节 德国人的可怕想法毁了所有人的一切 >

第五节 德国人的可怕想法毁了所有人的一切

退休是从何而来的呢?没有目标,没有生存的意义?假如你根本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里,选择哪条路其实都是无所谓的。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遇到不顺的日子。要么是老板焦躁易怒,要么是同事士气低沉。但就算如此,毕竟工作赋予了我们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归属感。而退休就不同了。我们被无情地从历史的车轮中拆除,尸骨被抛弃在了阴冷的沙滩上。于是,我们迷失了方向,无所事事,无处可去。永远地失去了归属!

既然如此,我们干吗还认同退休呢?

又是谁想到的这个主意呢?

德国人。

是的,退休是他们在1889年突发奇想的产物,并被全世界所沿用。退休的初衷是为年轻人腾出就业机会,同时由政府出钱赡养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直至他们去世。

然而,当下的世界和1889年的德国相比已然是时过境迁了。

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67岁。

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在1889年宣称:“凡是因年迈、伤残而不具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充分的理由获得政府的照顾。”鉴于退休年龄和人均寿命仅差两年,他当然敢轻易这么说。要知道,盘尼西林可是40年后才出现的。

俾斯麦独断专行地将世界统一的退休年龄定在了65岁。这个数字除了与人的死亡年龄相差无几外,根本是别无意义的。在随后的几年中,其他的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德国的做法,并沿用到了今天。

哈罗德·科宁是退休领域的专家。他在《退休中隐藏的目的与权力》这本书中按照年份以图表的形式将超过退休年龄却仍旧在工作的男性所占的比例列了出来:

1880年-78%

1900年-65%

1920年-60%

1930年-58%

1940年-42%

1960年-31%

1980年-25%

2000年-16%

以下有关退休历史的内容皆摘自他这本洞见独到的著作:

首先,退休——尤其是强制性退休——被绝大部分美国人视为是一种负面现象。一些研究表明,在延迟退休的情形下,50%-60%超过65岁的人都会选择继续工作……“活动理论”认为,退休侵害了老年人以职业融入社会的需求……

二战后,美国的老年人越来越沦为与社会脱节的一代。整个社会既不重视他们的存在,对他们的社会贡献更是置若罔闻。相形之下,年轻人已不像从前那样在父母家附近生活、安家或是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他们的流动性渐渐变大了起来,时常需要到其他的州或是在全国各地奔忙。与此同时,有了退休金和应得权利计划作为保障,老年人在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观,他们的寿命延长了,身体健康也得到了改善。为此,老年人对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于是,作家马克·弗里德曼认为,众多以休闲业为主的企业纷纷涉足这片“文化真空”,为老年人筹划他们的“黄金年代”。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康宁公司。当时是1951年,公司召开了一场圆桌会议,准备策划一次全国性的营销活动,以培养50岁以上者的休闲习惯。他们采取的具体策略是通过大肆渲染休闲的魅力,使每一位老年人都深感休闲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以退休金业务为主的保险公司则大力宣传退休准备课程,鼓励老年人脱离社会,将生活的重心放在消费和自我享受上。至此,退休的概念发生了转变,象征的是一段安宁、放松、快乐的时光,成了所有美国人在奋斗了一生之后梦寐以求的一种回报……进而,劳动本身是有价值的观念被打破了。新的理念宣称,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满足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同样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得到满足。

1962年8月3日,《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报道了美国的老龄化问题。老年人有闲有钱,但就是在社会上无处安身……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德尔·韦布公司开发的太阳城以及与之类似的分布在亚利桑那或者其他地方的休闲房产开发项目正在改变着美国人对退休的直观印象,退休如今成了自我关注与快乐的代名词……这一变化是令人震惊的。1951年,在享受社会保险的群体中,仅有3%的退休者会去追求休闲;到了1963年,有17%的退休者指出,休闲是他们选择退休的首要原因;而到了1982年,为了休闲而选择退休的人的比例竟高达近50%。

有利就有弊。除积极的影响外,追求休闲还导致许多老年人沉迷于自我,萌生了偏见,与年轻人产生了矛盾。更有甚者,感觉生活乏味无聊,觉得自己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其他的人都是个无用的人。

以下三点是需要我们牢记的:

退休是一个新的概念。20世纪以前,退休只存在于德国。退休是19世纪的产物。

退休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冲绳(琉球)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退休的问题。这些地方的老年人不是天天都打高尔夫。他们奉献的对象是家庭与社会。

退休是一个毫无说服力的概念。退休所基于的是三个不成立的假设:我们喜欢无所事事而不喜欢创造;就算几十年不挣钱,我们的生活照样很殷实;就算别人几十年不挣钱,我们手里的钱照样可以维持他们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