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最美的语文 > 王者归来 >

王者归来

《艾格蒙特序曲》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不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成就最高的,却经常是我给学生讲贝多芬时的入门曲目。原因有三:

1.这首曲子比较短小,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版本还不到十分钟,适合初学者欣赏;

2.这首曲子动态变化较大,故事性强,易于理解;

3.这是我多年来深爱的一首曲子,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它将我从沉沦中拯救出来,因此我愿意将它与学生们分享,也希望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这首曲子也能帮他们走出低谷,振作起来。

华灯初上,我们的音乐鉴赏课如约而至。待大家坐定安静之后,我打开了PPT,开始为学生讲解基本的音乐常识: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首先我们要了解序曲这种音乐形式。其实音乐中的序曲很像文学中的序言。”

我发觉我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其实并不是刻意为之,音乐与文学都是艺术,艺术难道不都是相通的吗?

“我们知道,文学中的序言是写在作品前面,介绍作品的大致内容、写作背景或者过程的文体,如鲁迅的《〈呐喊〉自序》;音乐中的序曲与此相似,它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前奏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没有固定的形式。18世纪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进行了歌剧改革,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于是序曲的形式开始固定,很多序曲担负起了介绍剧情、渲染气氛等任务。比如我们以后要鉴赏的《卡门序曲》就渲染了作品的气氛,而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序曲则交代了公主奥杰塔被恶魔变为天鹅的情节。19世纪后,序曲逐渐向音乐会序曲方向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这时候,它只是借用序曲这个名字,而不是为任何歌剧或舞剧做前奏曲了,如我们以后要鉴赏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现在我们来听一段很熟悉的曲子。”

我打开一个音乐文件,一段欢乐喜气的音乐顿时充溢了整个教室。

“大家听过这首曲子吗?”

“听过!”

“在什么时候听过?”

“春节!”

回答异口同声。

“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

“不知道。”

更加的异口同声,也在我预料之内。

“这首曲子叫《春节序曲》,李焕之作曲,描写的是我们中国人过春节时欢乐的气氛。”

“哦——”很多学生脸上显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不过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贝多芬的一首序曲——《艾格蒙特序曲》。这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戏剧《艾格蒙特》所做的序曲。

“艾格蒙特伯爵是16世纪荷兰民族英雄,当时荷兰处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之下,民不聊生。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艾格蒙特率领人民起义。后来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总督的背信弃义,艾格蒙特被捕并被处以死刑。艾格蒙特虽然牺牲了,但是荷兰人民并没有放弃对殖民者的反抗,在贝多芬的作品里,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也表现了贝多芬‘人民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贝多芬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上午我们讲《〈名人传〉序》的时候,曾经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伟大在何处?那个问题我们当时并没有真正回答,因为不亲耳聆听他的作品,我们是无法理解的。贝多芬的朋友兴特勒说:‘他爱共和的原则,他主张无限制的自由与民族的独立……他渴望大家同心协力建立国家的政府。’我想,这句话可以作为贝多芬之伟大的脚注,而这首曲子,也是贝多芬用作品表现自己对自由与独立的执着追求与信念。”

按照计划,我打算先分部分为学生讲解每一段的内容,之后再完整欣赏。

打开音乐文件,弦乐用低音奏出几个沉重悲凉的乐句,单簧管黯哑而凄凉,仿佛是荷兰人民在殖民者残酷统治之下无奈悲怆的呻吟。第二部分弦乐奏出如急行军一样的节奏,管乐飞过原野,走过乡村,卷过巨大的防波堤,掠过高高的风车,人民从田地中走来,从铁匠铺中走来,从高山走来,从海边走来,零零散散的人群百川归海,汇成一股巨大的人潮,在艾格蒙特的领导下掀起了对抗殖民者的战争。路途艰险,斗争残酷,但是人民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乐队惊心动魄的齐奏表现了斗争的艰难与激烈。正当斗争似乎就要接近成功的时候,音乐突然转换,艾格蒙特被总督欺骗被捕,并被押赴刑场:圆号齐奏,似乎是刑场凄厉的军号,弦乐哀婉,似乎是围观群众的悲伤,突然,乐章在一个刺耳的下行旋律中中止——艾格蒙特慷慨就义。短暂的沉寂之后,木管为牺牲的英雄奏出沉静的哀歌,但这哀歌并没有持续太长,弦乐从背后由远到近,由弱到强渐渐袭来,飞过原野,越过高山,卷过防波堤,掠过风车,英雄牺牲后,人群再一次聚集,比以前更浩大、更雄壮,军号嘹亮,兵器铿锵,定音鼓如雷声震响,乐队在这巨大的浪潮中发出怒吼,一切压迫、一切桎梏在这怒吼面前颤抖,然后土崩瓦解,最后,整个乐队高奏凯歌,侵略者终于被赶跑,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一个音符尘埃落定,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黑暗中,我站在讲台边,什么也没说。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了巨大的掌声。

灯再次打开,我走上讲台:

“对专制的反抗、对自由的追求是贝多芬作品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不仅如此,这种反抗与追求也贯穿了他的现实生活。他曾经说过:‘君王与公卿尽可造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临庸俗社会的心灵。’一次他与歌德一起散步,在路上遇见了皇室成员,歌德马上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低头站在道路旁边,贝多芬却毫不畏惧,从人群中直穿过去,结果倒是王室成员纷纷对贝多芬脱帽致意。”

“哦——”学生惊叹。

“他曾经对一位颐指气使的亲王说:‘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屏幕上大大地显示出这段话。学生们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

“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贝多芬,我推荐大家阅读罗曼·罗兰不朽的巨著《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也是我一直深爱的一本书,它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和贝多芬及其音乐一样,这本书也曾无数次给我力量,让我奋然前行。”

我将书名写在黑板上。

“下面,我们再连续欣赏一次这首《艾格蒙特序曲》。”

灯再次关上,黑暗中,贝多芬再一次带着我们踏上伟大的英雄之旅……

几天后,我走进教室,按常规,学生们应该将这节课要鉴赏的东西展示在黑板上或者电脑上了,可是这天什么都没有。我问:

“今天该谁鉴赏了?”

在大家的掌声中,男孩辛恒有些腼腆地走上来。辛恒是那种在班上一点都不起眼的男孩,第一轮鉴赏的时候由于紧张,做得不是太好,这是他第二轮鉴赏了,可是他似乎什么都没准备。我和大家一样,都很好奇。

走上讲台,辛恒居然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手机!

“我今天鉴赏的不是诗词,也不是电影,而是一首乐曲,我没有准备课件,因为我觉得音乐应该是大家用心来感受的,最好不要有那些干扰因素。”

这样专业的鉴赏观点,我还是第一次从一个中学生嘴里听到,我更好奇了。

“前几天我们上了《〈名人传〉序》,夏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贝多芬的故事,我们又在音乐鉴赏课中听到了他的乐曲,今天我带来的是他的另一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我很喜欢,所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辛恒打开手机里的音乐文件,铮铮琴声如淙淙流水响起,很多同学一听到就睁大了眼睛:“啊,是这首……”

“对,这就是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

手机里的音乐继续流淌,辛恒在台上从容地为大家介绍贝多芬,介绍这首曲子由来的传说,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鉴赏结束了,我走上讲台:

“我第一次看见,我们同学的手机里除了流行歌曲之外居然有古典音乐,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十分欣慰。”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意外地看见艾力克的妈妈在我的座位前等着我。我问她有什么事。她递给我一张纸条:

“夏老师,我知道你在给孩子们上音乐鉴赏课,昨天我儿子给我开了一张单子,说是他想听的曲子,要我给他买,我想请夏老师看看,这些曲子怎么样,对孩子有好处吗?”

我接过纸条,上面列出的有贝多芬的几首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以及他的《1812序曲》,莫扎特的《第41号交响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诗《一千零一夜》,以及其他一些音乐家的曲子。

“这是他主动要你给他买的吗?”

“是,我只是想请夏老师看看,这些曲子好不好。”

“很好,都是一些伟大作曲家的名曲,对孩子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以及意志力培养都会有帮助的。”

“那我就放心了。”

送走艾力克妈妈,走在校园林荫道上,想起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句话: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刚回到办公室,电话又响了,是叫我取快递的,我给天天和涛涛买的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