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最美的语文 > 如诗必如画 >

如诗必如画

钱锺书先生曾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诗画同源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宋代张舜民就曾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本身就兼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他的诗歌,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首不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呢?其实,不仅王维的诗如画,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很多诗歌都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庐山瀑布的恢弘壮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展现洞庭湖的深沉浩淼;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看到一轮满月缓缓升起,天地融入这月光的清辉;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让我们领略了深秋山居的闲适,品尝那一份浓浓的秋意。便是苏轼自己,他流传千古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何尝不是一幅撼人心魄的壮丽画幅呢?

我国古代诗词以写景抒情为主,其中,抒情诗大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内心感情,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诗词画面感很强,可以说,大多数古代诗词都能够用绘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它的内容和含义。同时,画画又是小朋友最喜欢的认知世界的活动,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孩子画唐诗宋词,本身就是孩子们根据诗歌并结合自己理解和爱好进行的一次艺术再创造,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喜欢,更促进了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帮助他们进一步领略诗歌的内涵。

前几天给孩子们讲了杜甫的《绝句》,并让他们把诗画出来,孩子们很喜欢。因此,我事先就打定了主意,要他们把今天讲的诗也画出来。不过,在讲诗之前,还得先讲一个有关的故事,因为今天要讲的是唐朝诗人张旭的《桃花溪》。

桃 花 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今天我们要讲张旭的桃花溪,关于这首诗有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知道世外桃源的故事呢?”

三个孩子都说不知道。于是我开始给他们讲:

“晋朝的时候,有一个渔夫,以打鱼为生。有一天啊,他划着小船走了很远很远,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走到哪里了。突然,他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只见小溪两边岸上,长满了桃树,桃花盛开,美丽极了。有些花瓣飘落下来,落在地上,落在水上,好漂亮啊!他划着船继续走,走到小溪尽头,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洞,仿佛有一点光亮,渔夫停下船,爬上山,钻进洞,开始的时候很狭窄,只能过一个人,后来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宽,再后来,突然洞到了尽头,展现在渔夫眼前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有田野、池塘、桑树、竹林,还有很多穿着古代衣服的人在悠然自得地生活。他们看见渔夫觉得很惊奇,就问他从哪里来,还请渔夫到自己家里做客,他们告诉渔夫,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战乱的时候就带着他们到了这里,就与世隔绝,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了。后来渔夫要走了,这里的人告诉渔夫:千万别告诉外人我们这个地方,不然他们来了,我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就没有了。可是……”

“可是渔夫出来之后告诉了大官,还带着他一起来找,但是再也看不到桃花,所以再也找不到了!”

天天插嘴,看来他以前还是看过这个故事的。

“对!后来还有一些人也想来找桃花源,但是和那个大官一样,都找不到了。‘世外桃源’就成了一个成语,指的是那些与世隔绝的美丽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就是关于这个故事的。

“这首诗是唐代张旭写的,张旭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书法家,他特别擅长草书,所以被称为‘草圣’。据说他有一次喝醉了,于是把头发解下来蘸上墨汁写字,写出来的字漂亮极了!”

几个孩子张大了嘴,表示惊奇。

“现在我们就请涛涛先读一下这首诗。”涛涛读完了诗。我开始给他们讲:

“第一句是说在小溪上有一座桥,好像是飞起来一样,隔着野外的青烟,显得若隐若现。石矶就是河流里面露出水面的石堆,第二句是说,在石堆西边,问渔夫。你们说是谁问呢?”

“桃花源的人问!”

孩子们回答,显然他们对诗还不是很熟悉。

“我认为这里是想去桃花源的人在问渔夫。”涛涛认真思索之后回答。

“很正确!”我表扬涛涛,继续讲,“这里是别人问渔夫,因为他想去桃花源啊。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说,桃花瓣整天都随着流水飘走,那个洞到底在溪水的哪一边呢?你们说这是什么洞呢?”

“就是那个去桃花源的洞!”

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了,现在我们去把这首诗画下来!”

不一会,孩子们的大作出炉了,我认真看了每个孩子的作品:颖儿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认认真真地画出了桃花源里人们的快乐生活,有耕田的,有聊天的,有玩耍的,小路在青青的田间纵横交错,田边鲜花盛开,垂柳依依,美不胜收。天天的画面上,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溪两岸都是桃树,桃花盛开,落英缤纷,小溪尽头是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山后面就是美丽的桃花源。年龄最大的涛涛的画却很简单:一条小溪,溪上有小桥,溪边有桃树,一个渔人划着一条小船泛舟溪上,溪的尽头有一座乌黑的山,山上有一个洞,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

我问涛涛:“你为什么不像弟弟妹妹一样把桃花源也画出来呢?”

涛涛回答:“桃花源在山的另一边,要穿过洞才能看到,这里是看不到的。”

我赞许地点点头。孩子大一些,透视观念也要强一些。颖儿和天天的画虽然不完全合乎透视原则,却充满了成人无法模仿的童趣,谁又能说不好呢?

诗词画完了,三个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之后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天天回房间去看书,涛涛和颖儿则搬出了吉他、谱架。每个周末都是这样,诗词课上完了,就是涛涛和颖儿的吉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