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国最美的语文 > 诗画小学堂 >

诗画小学堂

我经常想,我们的家庭诗歌小学堂也许该改名叫诗画小学堂,因为我们每次讲了诗之后固定的功课就是用笔把诗画下来。据我看来,孩子们对画画的兴趣甚至大过诗歌,不过,能够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给他们诗歌之美的熏染,难道不是更好吗?

又是一个周末,涛涛、颖儿、天天三个孩子又聚在一起,先是捉迷藏,然后看卡通,玩高兴了,玩累了,孩子们躺在沙发上,我们的诗歌小学堂才再次开课。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释义]回乐峰前,沙像雪一样白,受降城外,月光像霜一样。不知道是哪里吹起了凄凉的笛子,这一夜,出征的人们个个都眺望故乡。

我问孩子们:“有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涛涛回答:“就是晚上在投降的城里有人吹笛子。”

我说:“不是很正确。”

颖儿和天天也不明白。

“其实,你们不知道,受降城是一个地名,就是一座城,就像玉门关一样。”孩子们似乎明白了。

“‘夜’是什么意思呢?”

“晚上!”

“那么‘上’呢?”

“晚上!”孩子们还这样回答。

“‘夜’已经是晚上了,‘上’还是晚上吗?”

孩子们回答不上来。

“是登上。”一旁的太太回答。

“哦。”孩子们终于明白了。

“所以啊,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晚上登上受降城听到了笛声。刚才我们说过,受降城是一座城池的名字,在这座城旁边,有一座山峰,叫回乐峰。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什么意思?”

“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跟雪一样。”

“为什么沙会跟雪一样呢?”

“因为沙很多。”

“不会吧,如果是大海,水很多是不是也会像雪一样呢?”

孩子们回答不上来了。

“我们来看看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受降城外的月亮跟霜一样。”

“月亮可能跟霜一样白吗?”我误导孩子们。

“嗯……不能!”孩子们果然上当。

“真的不能吗?有一首你们很熟悉的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几个孩子一起回答。

“是啊,所以说月光是可能像霜一样白的,因为月光很亮,所以沙都被照成白色的了。那么我再问一下,霜一样的月光,这时候应该是残月还是弯月还是满月呢?”

“残月,弯月……”

孩子们回答。

“不会吧,其实月亮的光不是很亮,如果月光很亮的话,那应该是满月的。”

因为这牵涉到待会画画的问题,所以我特别指出来。

“现在我们看第三句,很简单。”

“就是不知道哪里在吹那个芦管。”颖儿回答。

“芦管是什么呢?”我问。

“就是,就是……”几个孩子想象不出来。

“其实就是把芦苇穿上洞做成的笛子。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是吹笛子,因为这跟后面一句联系很紧密。‘征人’就是指守卫边塞的士兵,那么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晚上士兵们都在想家了。”

“很好!这首诗没有告诉我们吹笛子的人是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吹的什么曲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曲子吗?”

“应该是家乡的曲子。”涛涛回答。

“为什么呢?”

“因为吹笛子的人肯定是一个士兵,他想家了。”

“对,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时候不是吹响幽怨的笛声,而是演奏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乐,你们想还会这样吗?”

孩子们大笑。

理解了诗意,孩子们对诗歌就熟悉多了,因此当我叫他们自己读一遍的时候,三个孩子基本上不用看原文,就能背诵了。

诗讲完了,“现在……”我故意沉吟不语。

“画画去喽!”三个孩子一下子跳起来,忙着找自己的纸笔去。

待孩子们开始一会儿之后,我才去看他们的进度,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三个孩子都画了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城门前还写上了“受降城”三个大字,问题就出在这里。

“你们知道吗?古代写字是从右写到左的,你们写的受降城似乎不对。”

几个孩子一看自己的画,果然都是从左到右,马上拿来橡皮修改。

三个孩子的大作完成了,争着交给我过目。我看到三个孩子都画出了受降城,还有城边的回乐峰,峰顶的满月。天天在城墙上面画了一个吹笛子的人,下面很多士兵都在静悄悄地听。颖儿的画基本上也是这样。只有涛涛的画没有画出吹笛子的人,我问为什么,他说:

“诗里面说‘不知何处吹芦管’啊,就是不知道哪里在吹,所以我就没画出来。”

我笑着说:

“涛涛的理解最仔细,只不过你这幅画可能就没人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