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易经证释 > 益卦 >

益卦

孔子《宣圣讲义》

益与损往来皆三陰三陽。其义互见损卦中。损以下三爻。损而成上爻之陽。益则以上四爻。损而初爻之陽。是二卦皆一损一益。

惟损下以益上。与损上以益下殊。则两卦之名。由于爻之互易。损以三益上。益以四益初;是损由下而上。至上则极。益则由上而下。至初则反为始。

故损道易穷。而益道无强。此卦名各殊也。卦由初始至上终。损自三损以为上。是自穷也。益则自四损以为初。是自生也。

穷则变。生则成。二者含消息之数。有穷通之分。本变化之机。着升降之理。损以艮止。而合兑悦。柔与刚应。其行宜退。益以巽顺。而合震动。陰与陽谐。其行宜进。

传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行万物者。莫疾乎风。雷风相博。为天下之至速者。合而为益。可见之其行之无阻矣。

益与恒同体。恒杂而者。其义为久。久必不变。雷风皆善变。何以合为恒。反以不变称。此义已见恒卦。则以变之至易。其极必反。是变为体。不变为用。故恒以久名。而不违于风雷之用。

至于益卦。不以恒称。而取有加已之益为名。是则纯本风雷之志。而昭其动扬之情也。盖恒卦。雷发于地。风行于天。互易其居。遂相擎制。难尽其用。故善动变者。反以恒久名。

若益则雷在下。风在上。雷以振之。风以散之。相得益彰。其功愈大。上下相应。刚柔相承。二气同升。两情遂翕。故风雷益。最善于动变之象。与雷风恒异矣。

可见位之上下。所关不亦大哉。比如山泽损与泽山咸。一则以男女善感而易合。一则以刚柔相制而无家。其异同。亦自其上下易位辨之也。损之与益。咸之与恒。皆相往来。而其用相成。咸后有恒。损后有益。皆数所必至。理所必呈。不独卦爻之相应也。

由卦爻言。一陰一陽。一匹一敌。各有所象。非可用也。损之与益。虽皆乾包坤。而互各异。虽皆三陰三陽。而内外正位各殊。损下之兑。一陰一陽。中互地雷复。益下之震。仅初爻一陽。中互山地剥。是其异者一。

损上艮下兑。五为柔。而二为刚。内外正位互失。益上巽下震。九五六二。恰孚内外正位。此其异者二。损下卦多陽。上卦多陰。陰主降。陽主升。是以行宜而戾于守。

益以上多陽。下多陰。则宜于守。亦利于行。此其异者三。故损益之道。有宜于主。有宜于宾。有利于行。有利于止。其德有变有不变。其志有从有违。其情有谐有否。其物有盛有衰。盖皆以时为主。故损益皆时也。

传曰。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禾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又曰益以兴利。可见益卦之用。在乎利民。而卦爻之象。受震巽之合。二者皆木。木主生利。上古利用阜生之道。首法诸益。而农为最。农以树芑谷物。收获粒民。亦木类也。而农用器具。尤有资于木。盖尚无金铁也。

震为东方卦。主天下之春。草木先生。巽为柔木。草谷之属。皆秉天地生机。繁育无已。圣人因之。以为民食用。此益卦兴利之功。不独为宜于行已也。益一陽在初。奋生之气。超越群陰。上接九五。上九。二陽。成天道大生之用。为人类长育之原。故曰益。言有益于天下也。

损上以益下。犹伐木耒耜之例。推尽其利而已。是损亦益也。卦由否变来。否之不通。变而为益。乃亨利天下。天道下济之象。九五六二。内外正位。有如明主当国。德政及民。无不生成。无不乐育。此益之义。言无所不益也。

益字之形。下为皿。有所盛也。上若坎卦之象。坎水为天一始生。万物生化之本也。亦象皿中所盛之物。如农人三时勤苦。乃亦有秋乐丰洁。以享以宴之意。而卦名乃假之。以昭其用焉。

益之与损原相反。益之所利者如此则损之所害者可知。易教在示人以趋避。知损之害。则先自损。自能免害。故曰损以远害。而损彖辞二簋之享。亦可见其与益之丰备。大相悬殊。此则人道之用损。志惟在于远害,而于益。则志在于兴利。利害之别。既损益之分。读者宜深思之。

益卦以巽震两卦皆木。木主东方。于时为春。震实司之。而巽为对应。如艮之与坤。同为土也。巽柔而震刚。先天为长男长女。实乾坤之初变。交则变。变而相匹。其主爻皆在下。既初爻也。今合为益。

则震之主爻为初。巽之主爻为四。初九六四。一刚一柔。一内一外。而为益卦交易之爻。以原九四。易而益于初。是全卦大用即在初四两爻。而陽为主。初爻实主之。然易卦向以初上两爻不用。故在内以二为正位。在外以五为正位。是以主爻在初或上。而其受用仍属二或五。

如损受益之位本属上九。而十朋之龟。元吉之占。仍在六五。而释文明示为自上佑也。则以受益者原上爻。今佑而移于五。益卦亦然。全卦主爻在初。而十朋之龟。求贞之吉。乃属六二。亦以二代初为主。明上卦所益。虽属下之初。而六二以正位受之。此二五正位。为凡卦之主。虽主爻有时异。而正位不能移。则乾坤之位。概全易毋改者也。

益以内外皆得乎正位。尤直秉乾坤大用。与损之全失者有殊。故益卦位正时宜。为用至顺。虽全卦坤在中。重柔失中。且互山地剥。陽德兼剥。而以正位故。得受益之利。仍有为之时。损上益下。伐其枝叶。栽培其本。本立道生。本固技荣。此益之道。有益于一切。损而不已必益。是益因损成。损者终益。天道往复。时全代兴。消息盈虚。与时偕行。此之谓也。

《宗主疏述》

传曰。损德之消也。益德之裕也。又曰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没。又曰损以远害。益以兴利。由此可明损益之用。而辨其同异焉。以损益两卦皆有损有益。不过分上下言。

益上则为损。损上则为益。是损在于势之所迫。而益在于德之所昭。故以远害为损之旨。兴利为益之旨。至简而明。害者人所恶。欲远之必先有所损。利者人所欲。欲兴之必先有所益。其事虽动于下。其利则发于上。故损卦损下益上。乃不得不损。益卦损上益下。则不可不损。一以动言。一以德言。而其用则相近也。

损以艮在兑上。益则巽在震上。皆一刚一柔各为三陰三陽平均之卦。但以损下多陽。中互地雷复。是损中有震也。而益则上多陽。中互山地剥。益中亦有艮也。艮震皆合于坤。损坤在上。益坤在下。坤固同。而上下之势异。

故损比泰。益比否。既坤之上下于乾耳。乾虽同。而分包于内外。损下卦多。益上卦多。易例多则不贵。此乾卦之用。以在下为重陽。主升故也。乾主其外。坤主其中。故二卦皆取坤用为先。而损尤着。以损下卦多陽。反不如坤贵也。益则下卦陰爻多。则以乾为贵。

震之一陽。方自地出。其气勃然。其行卓然。故最得势。而二卦之受益。亦视陽之少而贵者为主。损上陽少。故益在上。益下陽少。故益在下。斯损益之道。仍本易扶陽抑陰主旨。为陽德为天而主生。

益与生得。损与伤通。陰主杀伤。而德宜秋冬。故损者不可久。而损后必益。如秋冬之后。必有春夏也。秋冬为物之衰。春夏为物之盛。损益实发其机。故曰损益盛衰之始也。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卦彖辞也。损备四德。而益则独以利称。此可见天道忌盈。人道忌满。卦名益为事。不可自满。器盈则易倾。满则易溢。益犹溢也。如水之漫衍。必由于满盈。故益字上从水。既寓斯意。

益固利于一切。而必善用之。若以益用益。益之不已。必反为损。是不如损之以虚受益也。损备四德。益但言利。此圣人明天以诏人。俾知益之用。必深自节抑。而鉴于震动在下。巽顺在上。必相协也。利固坤道之所重。而人道师坤。亦以利为贵。然四德利必有贞。贞以为守。利以为行。乃得其全若徒逐于利。而忘其贞。只志于行。而忽其守。是失本矣。

益因上之损。以成下之益。是以善于培本。彖辞称其利。盖已暗示其已克贞。贞而得利。利之至大。利之所见。先着于行。行之所为。先涉于险。以行必远必大。必不惮山川之阻。舟车之劳。而古者器不备。用不周。恒以大川为难行。其他险阻。尚其次者。

故所卜必先涉川。涉乎大川。行之无阻。则无往而不可矣。故凡曰利涉大川。即言所行无不利。方可谓利有攸往。大川尚不难涉。则更无可为行之害。观益之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之占。可知益之利于行大矣。

就卦象言。震巽属木。木能浮水。作为舟筏。克济江河。故益之利涉亦有因也。由数理言。益之以上益下。初爻之陽。以升腾为志。虽间于三陰。而与五上而两爻接。陽升而陰沉。自下而上。如木之浮水。陽志于外。由内而外。如人之有行。皆本震动之用。巽顺之情。

巽风震雷。雷风相博。瞬息飞扬。其行至捷。人事则之。利于远行。此彖辞之义。本两卦之合。而着全卦之用也。行者动作之谓。不限于行路也。凡有远大作为。必经险阻。必需物力者。皆如远行。而犯难不避。劳思不辍。卒底于成者。亦犹利涉大川。达其所之之喻。故济川犹济变也。作业犹行道也。皆孚于益之时用者。其所为无不利矣。

故益之用。在利于所在。既奋进直前之意。因震之奋起。协巽之奉扬。如风与雷。飞越天空。将无可阻。陽之德用。固如是也。积之以时。发之以势。因损之郁郁。成益之勃勃。相得以彰。相应以着如冬之霜雪。发为春之温和。其时必临。其势至顺。此益之利。实由损之四德成之。

盖益与损。原为往来卦。来者必往。损者必益。前之损下益上者。今则损上益下矣。前之以损为用者。今则以益成行。此非益之自为。乃由损益之相代谢耳。明乎此理。如损哉不知损。正为其将益也。故善用损。始能受益。以损而益则益。以益而益则损。损益之道。往复而已。

然益之利果何由致之。观于同体之恒。亦可见其微意。恒以震在上。而为恒。益以震在下而为益。则一上一下。足明行止利害之辨矣。以益自否变。由不通变为亨通则其利更可知焉。

《宗主附注》

夫子所讲损益两卦命名之意。可见古人明易示教之旨。损字古文作扻。既有灭去之意。欠犹缺也。略也。省也不足也。反之为益。则为满也。多也、增加也。丰盈也。故益字上从水。如坎卦象。下从皿。如豆象。豆上盛水。示器中盈满之象。

古时字少。音亦不分。如盛字。后人分平去二音。平声为盛。物之名。如粢盛。去声为丰盛之称。如茂盛。实既取器中有物。为丰盛。为满足。而不欠不空之义。故平去无分读。字音本念若绳。后人多念若承。而去声尚于古音近。观盛字下从皿。亦可见其所象。与益字同。益亦盛也。而损则衰也。故传日损益。盛衰之始也。损既从欠。足见其渐灭渐衰。渐损渐弱。凡物皆不禁损。初损犹可。屡损必衰。

俗称物之伤折者为损。如损失。损耗是。而以银钱之损。必系数量之灭少。又如人身病苦嬴弱。形神衰毁。亦曰损。如虚损。劳损。皆气血之伤失。精力之亏耗.如财物之受损。然皆不可足也。欠也。空乏也。故损为扻。意义甚明。既以今文损字言。员字古作云。音亦为云。而义则与匀通。如韵作韵。或均是也。匀均也。

古本一字。均匀之义。既含有灭去之意。截长补短。裒多益寡。皆匀也。使不均者为均耳。故俗称向人假借。亦曰乞匀。言以有余济不足。如均分之也。均无贫。果能本均匀之义。孚损益之道。天下无贫民。自无贫富之争。更何共产之说哉。是今日之害。皆不明损益之所致。知损之必欠必匀。则自损以求其平均平。知益之有盈有盛。则戒满以保其安和。此损益之道。乃圣人示民经济安定。生活调匀之大则。治世如是。治家亦然。理财如是。积行亦然。扩而充之。内圣外王之要。尽于此两卦之用中矣。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卦释彖辞也。原与文言混。损益两卦皆然。各卦文言。惟乾坤存其全。而损益尚有存者。亦损益之道。与乾坤同重。故后人未全遗之不过颇多错简。损卦错误较多。益则差近。惟与释彖辞混耳。

益之为益。损上益下。此卦爻之象。以上卦之四。损而益下卦之初。乃变乾坤而为巽震。乾坤交孚之初变也。乾得坤而成巽。坤得乾而成震。一陰一陽之交递。实自巽震始合而为一。则由天地否。变为风雷益。此所谓损上益下者也。圣人因卦象之益。推而至于治民。本天道之益。推而施诸人事。上沛其泽。下被其恩。故曰民说无疆。

此人道之益。由彖辞利字推衍而得也。民说者。悦其上自损而益之耳。上爱其下。焦惠不吾。下民怀德。悦服无己。无疆犹无限也。以卦爻四易为初。

初为全卦之始。其进无限。而为德泽者亦不可限量。则身受者。其悦服亦无限矣。天道如此。人道益昭。易道如此。政合益明。损上益下。非徒释卦爻之义已也。

圣人讲易。必徵之于人。凡卦皆然。损益尤着。言爻之详密精审。可见行事之深切着明。故易辞非具文也。益象在易。益道在人。益用稚时。益成惟政。中庸曰。天道敏生。人道敏政。政行曰令。令成曰法。令本于天。德昭于已。此益卦之用。而使民悦无疆也。

盖民悦其德泽下沛。恩施靡穷。如益卦自上下下也。自上者。以益先损其上之四。而下下者。由四降而至初。陽升陰降。降乃陰也。今陽循之以下降。达于初而后止。与损之损下益上。其道相反。以损益皆为陽。陽皆主升。损自三至上其行为顺。益则反由上而下降。是可见为损者易。为益者难。

苟非明于天道。察于易教者。不能为其难耳。故易道大矣。而有光辉。非克实光辉。日新其德者不能臻焉。由下而上。势之所迫。由上而下。已之所为。惟圣贤所王。如此存心。故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明其行之可贵也。

以乾之刚。乃损益已以坤。以上之尊。乃克已以成下。此益克孚乾之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可谓大矣。以道之大。行之有光。故彖辞称其利有攸往。言本是以行无不宜。以往无不利。先得民心。更何往不宜哉。克已成人。损已顺民。则天下莫不心悦诚服。故曰利有攸往。而其利不独此也。

因乾之利。以协于坤。一也。因天之道。以孚于时。二也。而以益上下卦皆得正位。三也。九五六二。乾坤正位。天下所尊。位正则时宜。位以行其权。时以明其用。有德有位者也。且乾外坤内。刚以涵柔。安贞于中。动用其正。故曰中正有庆。陰陽既匹。内外克协。道大而行光。此所以为庆矣。

利涉大川。缘于巽震皆木。木能浮水。故日木道乃行。此本堵象明其用也。既以占言。凡利于行。必能涉大川。大川尚不阻其利。于行可知。不犯风涛之险。不虞潮汐之忧。而所之无不宜。不独得木道之用。能浮于江海也。益下震为动。上合巽为顺。震陽之始。巽为陰之初。一降一升。两相谐协。故以动而顺。日进无疆也。

天主施,地主生。此乾坤合德之象。益由否变。而损上以益下。尤孚天施地生之道也。如春日天以和风好雨。使万物生育。此泰卦之象。否泰往来。否变为泰。故益因其变。而孚地天交泰之用。陽易在初故也。益自初始。其进无疆。万物生成。故曰其益无方。

以乾主大生。而包坤也。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此二句明益与损。同属时用。损益无不偕时。益之为益。与时同进。犹春日之生长。必与天时应也。天时且不违。况人事乎。时损则损。时益则益。时之所大矣哉。此节明益全卦之大用。不独申释爻辞。多属文言。学者由韵语。既可知之。

《宗主疏述》

益为加进。而损卦亦有益。益卦亦有损。其名损益者。由卦爻言。损。损三以益上。所益者寡。以上为极。无可进也。益。损四以益初。所损者少。所益者多。以初为始。其进无量也。

故益上为损。益下为益。由此推之。理财经国。亦当取法。民之富。既国之裕。民之穷。既国之贫。故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商讨聚鹿台之财。钜桥之粟。而终不免于覆亡。周武王代为散之。而开八百年基业。此既一损一益之道。纣但知益已。不恤民之损。遂成损卦之象。武王但求益民。不计上之损。是既益卦之象。财聚则民散。物聚则德衰。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此大学治平之教。

凡有国者。不可不知。而其言亦本易损益两卦之用。损已者。所益亦终归已。损人者。所损亦终躬。卦虽有二。其旨则同。损就下言。故损而终益。益就上言。以损上益下。其益不失。民。吾民也。下吾之属也。则益之既自益也。

损道本于义。益道昭于利。利者。义之和也。民自损以益其君。义也。义发于情。君自损以益民。利也。利成其德。故损备四德。而益以利称。利以和义。义宜也。

时之所宜。既行之所利。上古义利不分。以不义不得为利。利兼人已。有一不利非利也。故私利为善。后人只贪利。不明公私。遂皆以利已为利。此儒者不得不明义以纠正之。

集合于义。则利而非害。若戾乎义。是利为害。故君子不取不义之财。不图私已之利。为于易损益之道。而欲以益成其利耳。乾传曰。乾始以美利利天下。益之利。乾之德也。故利大矣。

《宗主疏述》

益以震动于内。巽顺于外。德相协。志相求。故能日进无疆。非木道之利涉已也。木之利涉。取其善浮。而在易为陽。最能升腾。益之能涉大川。亦以陽之得势也。初爻一陽。越三陰以接九五。即如舟梁之象。而与水火即济之用相孚。以上下正位。能相济耳。中正有庆。即指此正位。而明其能济难如涉川也。巽柔也。而覆九五乾位。震刚也。居六二坤位。损上卦之四。益下卦之初。即此一陽自天而降于地。

故比之天施地生。凡物之生。必本此道。天不施不生。地不受亦不生。必天施而地承受之。始成其生。震之一陽。虽未自天。实发于地。陽之初复。如地雷复。及陽长。如地天泰。则天下同春。万物同生矣。

益由否变。有同于泰。以一陽反而居初。故为生育之原。而所益无方。方者。坤之所利。限于西南。若乾则不限矣。坤克承乾。故所益无方。

即由震克偕于巽。而孚于一陰一陽即济之道。益之与损。皆关时用。以损益皆由变来。不变无所损益。即有变。必因乎时。益道与时偕行。

正同于损之彖辞。两卦原包损益之行。损之益上。益之益下。皆时势使然。称益已赅损矣。以时喻之。损犹秋。而益犹春。为用虽殊。为时则同。此中乘除。本由天道。而人事不得有违。

故损六五。益六二爻辞。皆曰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明其关时用。不得有违。则益者时也。损者亦时也。时至则见。时过则迁。天地之数。皆于此着。此损益之道。可绍乾坤。而非他卦能及也。

《宗主疏述》

益之六二。与损之六五。皆以受益之位。所占大同。此义已见前。惟益六二有异于损六五者。则一为内卦。一为外卦。内主内政。不得擅专。非外卦正位可比。一也。益之六二。上应九五。损之六五。下应九二。损陰陽互易。是有位而非其人。益则六二九五。恰如其位。位正时宜。孚于至道。二也。益以四爻之损而为初。损以三爻之损。而益上。一则下行。一则上行。其行背驰。其至亦异。至上者为极。反初者为始。极则为穷。始则无限。功用斯别。善恶亦殊。三也。故在损虽益亦损也。在益虽损亦益。盖由此之异。足以见其为损或益也。损必有失。益必有加。虽一损一益。若无得可失言。而下之损者重。上之益者微。以上孤而下众也。益卦反是。上所损者轻。对所益者广。以君富。不如民富。上足不如下足耳。财物之聚也。谓之弃材。其散也。则成大用。故损之益。乃聚歛也。而益之损。则善施也。聚歛者。听之敝。民即乏。怨必集。散施者德之昭。民皆足。恩以宏。是在损卦虽有悦泽之情。实为怨尤之府。而在益卦。虽本巽顺之志。而多欢佧之时。此卦象之有异也。刚以在下。则生成者多。柔以在内。则因循者众。盖兑在艮下。徒如自损以悦其上。而震在巽下。则能振作以大其功。故损为远害之方。而益则兴利之旨。为上者务师于益。而鉴于损。则合乎圣人之治矣。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卦全卦象辞。明人道之益也。益上巽下震。风雷合为益。与恒同体。此全卦之大象也。而易教在明天道。以示人道。故君子鉴于益。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此人道也。在损象辞曰。君子以惩忿窒欲。而此则以改过迁善为言。可见损益二卦之人道。均重在修已立德也。惟损专主于戒省。系本损之时用。必自克已复礼始。益则专主于进益。此本益之时用。宜以进德修业先。一则内省。求孚于损之道。一则自勖。求孚于益之道。约言之皆修也。而损偏于内行。益偏于外功。正与老氏之言。为道日损。为学日益相合。为道志于恬退。故损已之忿欲。以养其心。为学志于精进。故明辨于善恶。以广其学。此即损益人道之别也。盖损由艮合兑。其志在止以悦而益。则以震合巽。其志在动而顺。止为内行之要。动为外行之机。一切作为皆自动始。动而顺。是善动也。必先孚于正。然后能顺。益因上下正位。故其行已正。其进自顺。君子法之。而改过迁善。以孚于动而顺之道。见善则迁。言无其所泥。适道为先。有过则改。言其能自虚。成德为本。此皆体益之动变。而进益也。益恒同体。而易上下。故恒为立不易方。则与益大异。不易方。执一用中。不变不迁之谓。故名恒。言其久也。益则以迁变为行。进益为志。故以迁善改过为重。而非立不易方之道所可同也。

善与过对。损之忿欲。亦过也。人不能无情。亦不可过。中庸所谓发而皆中节曰和。过即不中节。而易卦节与损。亦相对照。节损下皆兑。虑兑之易有失也。兑上不满。如水决口。则易泛滥为害。情欲不节。其害尚不止此。故损之惩忿窒欲。与益之改过迁善。无非防闲其情。就正于性。性无不善。不失其性。即止至善。中庸所谓中也。益之道虽在进德修业。终不违于克已复礼。盖由内达外。由外而内。其旨一也。明于损之惩忿窒欲。自能孚于益之迁善改过。省察其身。勉励其行。则损益之人道备矣。行止有异。时之所为。圣人不以行止异其道。损时自损。则克已复礼。益时自益。则进德修业。道无二也。学者不可有所泥耳。 宗主疏注

益卦与恒。因震巽上下易位。而人道大殊。恒以君子立不易方。是有守而不移之志。益以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是有勇往求进之心。而何以殊。则以恒为陰外陽内。坤包乾。中刚而外柔。刚则有守。柔则易失。故立不易方。明其重守。而不轻动也。益则以陽外陰内。乾涵坤。中柔外刚。柔则随人。刚则喜进。故迁善改过。明其求益而勿希安也。人之所行。守则宜体刚以除欲。行则宜用柔以趋善。益之中柔。可见其志求进。而行求达。故名益。言于德。于业、无不进益也。恒则反求诸已。不愿乎其外。故以守为本能。贞固自持。勿贪于物。随遇自足。何求何图。此震之动在上。为势所制。刚不能迳行。故循坤安贞之吉。而益震动于下。巽顺于上。

刚得其济。志乃克达。坤即以顺承为用。故乾能始终奋发。以成其进益之功。此益之迁善改过。亦犹损之惩忿窒欲。皆以砥行立德为其志。而益则更求进耳。损之所为消极。第求无过而已。益之所为积极。必求有功方称其心。以益有满足之义。如未满足。皆戾于益之志。故进退行藏。皆志于道。而达于所期。迁善改过。亦君子之初志。若言其成。则必止于至善。致于中和。方为满足。过勿惮改。则情性自孚于中和。善务思迁。则行为必底于至善。此益之用。风雷之力。人道之所仿者。苟合恒。损二卦参之。则知其深微之旨矣。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初九爻辞也。初九震之初爻。亦其主爻。而益卦大用。亦在此爻。以益卦本损上益下之道。损上之四。益下之初。即此爻也。原为坤卦。因损四以益初。遂成震。是初九不独本震之用。且承乾之道。而为益之主也。陽在初潜龙勿用。今以巽震之合。为损益以之纽。而恰当受益之位。则非乾潜龙之象。勿用之时。故爻辞亦与乾异。更以上之乾。因四之易而为巽。初四相应。一刚一柔。反宾为主。一内一外。因时见功。亦非震之初九可比。震虽同而爻不类。震以动为用。故初九震来虩虩。今益初上应四。与巽相济。故辞与震殊。本陽刚在下之势。有飞腾奋起之情。为全卦用所存。全卦彖辞。称其利。初九亦然。彖主全体。则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为言。初主一爻。则以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为占。此其略别也。利于行者。彖辞之义。利于用者。初爻之称。用犹行也。而微别。用赅行止。而初在下。志虽在行。而迹未彰。故曰用。曰作用。作皆动也。亦本震之道。无论行止。即有作为。必有所动。此用也。而仍不外于行。不过其始耳。利字可作一句读。亦可联下各字读。以初九之利。可用为大作也。大作者。犹大举动。非细事也。大与小对。爻称小者。多限细事。而称大者。必多为陽刚得势之时。泰否二卦已着其利。泰以陽在下。故称小往大来。否以陰在下。则称大往小来。明大属于陽盛之际。初九一陽突起。其势方张。故称为大作。利用犹曰宜也。宜为大举。可见其得时。虽位在下。而其志甚奢。其力甚厚。虽其行未着。而其利已明。故曰利用为大作。为作一也。而有所异。为者主。而作者宾。又为指其所为。作则指其所成。大作的为。兼行与成。故大作亦可谓之大功。或大事大业。以初九所藉者甚雄厚。则所图者必伟大。而所成者必恢宏。斯称大作。且占元吉也。元吉大吉亦因陽刚之德。振奋之功。始克孚焉。陽志飞腾。刚性强健。乾之道也。而难用。为陽盛易孤。刚过易折。故乾卦九三爻。必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方无咎。明志之不可逞也。力之不可陵也。动而奋者。必有节。飞而跃者。防其颠爻辞即占元吉。又曰无咎。太过则有咎。果明初九在下。潜龙之位。勿用之时。志大而不求近功。行奋而戒于躁进。则自孚元吉之利。免咎之占矣。由此可见大事之不易举。大功之不轻成。虽有其时。必翕于道。虽有其位。必明于德。此初九之益。固有盈满之功。而毋存盈满之志。固多进益之遇。而勿亟进益之贪。所谓顺以动。方为益之正用。若动而忽于顺。则吉与咎相随。利与害各半。此不可不谨也。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爻辞。既占元吉又称无咎。人或有疑。特释其故。言初九在下。原非大作之地。而爻辞利用为大作。实关乎时。因益之损上益下。恰当其时。则位虽不高。而时却可用。故大称作元吉。但时用固利。而位仍有关。位犹潜龙勿用之位。而欲充其利。为大作之时。是元吉之占。犹有咎在。必善用乃免。故曰下不厚事。言在下位。不可大事。如人在下不得贪功。侥幸大举。虽得其时。须防其害。此无咎二字。明时用之大。足可免咎。而占元吉。而地位之卑。仍宜乾惕。以成时之利。而免位之累。故不厚事。犹不宜多事。厚者盈也满也。不厚事。不可过求盈满于所事耳。又以初九本系上之所益。在下承受之余。何能妄干大用。时已与竟能大作矣。则不免有招致祸尤之虞。惟能慎于其位。顺成其动。自无咎害。否则不免于咎矣。由爻象言。一陽初动。上间三陰。陽固得时。陰方为障。此则位下所使。果知位下勿当。则饬幸取之心。果明时之正宜。则先戒慎之行。则自孚以利用。大作元吉之占。而告无咎。此圣人示教微旨。谨以无咎二字见之。而释文则以位之在下。明爻辞无咎。继元吉之意而已。盖全卦均满盈为戒。以时正益满盈。惟位则难相称。而初九之例尤明。初九之利正以损上而来。而在下受之。宁为义之所宜否。则当自省者也。厚事亦与大作同意。然含有培植丰盈之义。下之力薄。故不厚事。如寒微者虽骤富。亦不可以与王侯争胜。厚与薄对。物力犹薄。宁希大功大业哉。然初九有时。得其上。固非其他下位比。不过君子知盈满招祸。贪求罹忧。以无咎儆之。虽曰无咎实已有咎。惟在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者。始能免焉。

六二或益之十朋龟。弗克违。永贞超。王用享于帝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六二爻辞也。益六二与损六五爻辞大同。以六二在内正位。益卦损上益下所损上之四爻。所益者下之初爻。而合全卦言。则在上三爻皆为损。在下三爻皆为益。故仅曰损上益下。如损之损下益上。亦概上下言。不独指所损之第三爻。与所益上爻也。其受益者。则以正位当之。不以所损益之爻为言。如损之受益者。上九。而实属六三爻。故益之受益。亦非初九。而属六二也。六五六二皆在正位。为全卦之主故也。益之六二。与损之六五。其受益同。故爻辞亦大同。惟损六五以在上。而所益。实自上九之佑。故爻辞称元吉。以在外也。益六二。则在下。其所受益乃自初九之培育。故称永贞吉。以在内也。卦例内贞外悔。本坤之德。故以贞称。永贞者六二之用。坤以六二为主位。女贞为至德。合坤卦辞参之自明。十朋之龟。二句之义。已见损卦。而王用享于帝吉句。则以六二与上九五应。九五帝位。六二与之协谐。亦犹王之对帝也。享者。亦受益之意。功德报酬之宴会曰享。与损卦之二簋用享同义。损以省略为先。故享不求丰。益则以六二当受益之位。得九五之施。则其享必丰。其礼必备。彖辞已有天施地生。其益无方之语。所谓天施。指九五。乾本位也。所谓地生。即指六二。坤本德也。九五施之。六二承之。功用即昭。享礼斯具。此六二爻以王用享于帝而占吉也。礼之所宜。德之所昭。功之所着。道之所成。则孚于吉。况六二居正位。而能顺承体生成。而克永贞。有其位。宜其时。下得初九之培成。上受九五之施恩。动以顺。中而正。刚柔相济。内外相应。利见于行。大亨以贞。享亨一也。乾称嘉会合礼。为亨之用。享乃嘉礼之大者。故字同亨。明其孚四德之亨也。外孚于亨。内守其贞。贞者正也。因正为贞。是即大亨以正者也。故占吉至再宜矣。而益六二。损六五。皆有弗克违句。则以损益皆天道。孚于时用。弗得有违。故益虽丰。不得谓之贪。则不得辞。明所益之非幸得也。然损六五君位。故称元吉。本乾之德。体仁长人之道也。而益六二则在内也。犹有九五为所尊。虽若匹敌。而难擅专本坤之象。臣妻之道。故称王而非帝。犹侯国之主而己。即属臣位。自先贞节。非九五之称。故以永贞为吉。此六二六五之有异辞也。但元吉不必为五。如初九亦占元吉。则以初九受益本爻。为上所予。且为乾爻。故亦如损六五同称。六五以上九所佑。初九以上卦所予。其象颇同。占亦相类。他卦此例尚多。如元吉在上。大有庆也。亦可证元吉之义矣。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以六二之益。乃自外卦所损而来。而外字包有本爻以外之意。不限指上卦也。或字亦如损卦。所益不限于何人。何地何时。而其益之物。亦不必限所自来也。不过损六五所益由其下之所损。而六五受之。则自上之所佑。今益六二。固由上之所损。亦自初九培育而来。所益应为初九。徒以正位在六二。故受益亦六二。而外字则可概初九言。是所谓自外来。实即自本爻以外来也。乃如人之得外财。为外分所获。非本位所固有者明六二乃在正位。始受其益。全卦所益。在下三爻。而主位在初。是六二阶得固有之也。惟以正位。得初之培育。受五之恩施。三不克与争。乃独受之。是其所益。岂非意外所获哉。而不称为意外者。则以正而分定。故虽外来。而弗克违。明其乃非幸致也。然即属外来而非固有。则亟宜惧自慎。见得思义。本乎安贞之德。体于顺承之道。方足以安享之。此爻辞以永贞为吉也。贞以待亨。义以和利。乃君子自修之道。所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者。亦即指六二之受益。宜以永贞守之也。故爻辞或益之。或字未定之词。明善承受者。方为益。不善则益反损。损益两卦皆然。皆用或字。实寓微旨。而释文自外来句。尤言其原非固有。必加察焉。得非易享。必先永贞。永字亦以长保久享为志。能永贞则永益也。观于或字。则知益之难定。观于永字。则知享之难久。惟能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之君子。方能实受其益。永享其利耳。此自外来也一语。含义最精。非徒明所益外来财物而己。外与内对。亦与已对。一己之外。亦外来也。苟明此理。则明释文之趣矣。

《宗主附注》

益初九一爻。为全卦主爻。亦震卦之主用所在。震以一陽起于地下。而上升可至无限。故初爻所系至大。益则上巽之四。本为刚爻。而损以益初之柔。遂初九更重于他爻。为其受益之位也。然受益者固在初。却以在下潜龙勿用之时。虽有受益之名。而无受益之实。必待进至六二。以内卦正位。体坤爻主用。始克承受上之所益。此初九虽有利用大作之辞。元吉无咎之语。欲未明言受益之事。迨六二爻。始有十朋之龟。永贞享帝之吉。方者其益之功。则二爻一陰一陽。一体一用。相与成其道也。如损上九。本受益之位。而以高而无位。不得实受下之所益。乃移之六五。以上卦正位。始受十朋之龟。元吉之佑。亦与上九为一刚一柔。一体一用。互成其益。此易卦大例。必以二五正位为主也。由爻言之。视其时而后论其位。原无常规。由卦言之。则卦言之。则内属二爻。外属五爻。为全体主宰。不得移易。故损之六五。益之六二。皆为受益之主。而损之上九。益之初九。虽当受益之枢。却非受益之位。在上者归于五。在下者归于二。

此天与人归之位。他爻不得与争。犹国之有君。家之有长。虽有贤者。不得僭之。所谓分也。分定则尊。分失则乱。故天泽覆。以正分为重也。分之所在。权亦付之。位之所在。德亦归之。损益之道。关乎时用。故以三上或四初之互易。见其大用。而分位仍必以二五为尊。尊其位。即重其德。尊其分。即崇其权。此万古不易者也。故损之上九。徒佑成六五之功。益之初九。徒培成六二之用。释文厚事厚字。即含有培育之义。言不能自厚。即含有培育之义。言不能自厚。则可培其育尊耳。故元吉之下。继以无咎。明其得中有失。大作之利。不言其益。明其有时无权。此皆辞中微旨。非初九之不受益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六三爻辞也。六五中爻之一。与六四相协。原以四爻为刚。因损而益初。亦为柔以同属中爻。主人道。其辞亦相类。就全卦言。六三为震卦之终。六四为巽卦之始三与上应。四与初应。皆刚柔克济内外相匹之象。全卦损上益下。凡属下卦。皆有受益之时。故爻辞首称益之。但下卦受益之爻。本为初九。而以正位。则推于六二。若六三。即不得与初九争时。又不得与六二争位。徒以联系于下。亦有所益。不得如六二所受之厚。不能指其名物。则以益之二字。仅示其有所益而己。用凶事者。以三多凶。易卦常例。三五同功异位。五为刚而得正。其用为吉。三与之反。故用凶事。凶与吉对。非爻之凶。乃所用之事凶也。凶即不吉。事之不吉曰事。如丧伤灾害之类。以六三与六四重柔失中。而震动至极。刚极则易折。况地际重柔。有折伤之虞。故占用凶事。合上益之言。则以损卦六四。损其疾正相对。疾而曰损。是损中之益。凶事而曰益。是益中之损。爻辞特以卦用。原兼损益。而损亦有益。益亦有损。六三益之用凶事。即益之损。而占无咎。则又损之益。六三原介于受益之地。故虽凶事。而能无咎。以非六三所应得之咎也。六三柔履刚志。志于升腾。则为陰阻。易于挫辱。故原有咎。而己受上之益乃免。六三与上九相得。刚柔上下无不谐合。故曰有孚。上与九五同功。六二在内。外有二陽之翼。内得一陰之扶。遂近中和之象。故曰有中行。中行不独在中爻也。以六二九五。内外中正。彖辞所谓往则有功者也。利之所见。即在此中正有庆。六三原失之柔。乃以上孚二刚。故曰有孚中行。孚犹和也。中孚之象。四陽内涵二陰。六三下有初九。上有九五上九。中连三陰。亦类中孚。亦以巽在外也。巽顺而兑悦之。为中孚。今巽震之合。固与兑异。而六三震用己极。反刚为柔。亦与兑似。此有孚中行之语。实由中孚得来。告公用圭。义最难解。以三与五类。而与二为朋。五为正位。当君之尊。故称帝。二为内正。而与三匹。故称王。六三则非其匹。故称公。以对王言曰告。告者下之告上。辅之告主。三年在下故也。而六四亦有之。皆以二五为尊。三对五。四对二位之所在。尊之所归。公犹帝王而较卑。亦侯国之君。诸邑之主不必限于王与帝。凡所尊而所匹者。则亦告之。以其为公事也。用圭明其所执本乎礼也。礼之用贽。必因乎宴会朝觐。非平日之相见也。六三为介于上下之爻。有事于尊上之礼。不得自简略也。凡益之用。皆与损殊。损重简省。以孚于时。益重威仪。以备于礼。此大旨也。推而言之。礼之所宜。则务尊之。告公用圭。特举一以概其余。礼有吉凶。六三六四。人道之准绳。尤贵行礼。故爻辞兼及之。非仅限此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介于上下之爻损益相邻之地。进于六四。即全所损之爻。而下卦又系受益之卦。虽三不能与二争。而爻却亦当有益之际。且以震志升扬。而外阻于巽。欲进又退。陰爻主降故也。益与损兼。升与降连。进退之际。古凶并见。此益而用凶事:为三爻所固有也。然爻虽如此。却以全卦益下为志。终因益而免于咎。且以三五同功。三上相应。刚柔相济。以礼为先。即有孚于中行。而得备于礼节。自戒于满之招损。则见善速迁。即明于谦之受益。则有过速改。此人道用凶而无咎。行礼而有功也。告公虽指上有所尊。亦含有因功受爵之意。虽未如六二十朋之益。亦可见夙夜在公之情。盖非奉公。不得贸然上告。未受爵。不得僭而用圭。此以见六三之所益。实有承于上也。上之所锡。必因于功。中行之孚。必因于礼。礼以敬为主。以和为贵六三在下而柔。可见其能敬。介于中而协于上。可见其能和。和则对外无愆。敬则持己无失。即迁善改过之君子。故虽用凶事而仍无咎。虽在下而仍有功。此爻辞首称其益也。益丰盈之象。六三以柔。则善于受持。故能受益。此亦易教明人道之微旨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六四爻辞也。一卦六爻有其位。按卦之主爻言。如六二九五。为坤乾主位是也。而六子各有其主位。如初九。震之主位。初六巽之主位。九二坎之主位。六二离之主位。九三艮之主位。六三。兑之主位。合重卦言。则四与初同。五与二同。上与三同。故六四与初六。皆巽主爻。以重巽之象。惟初与四为陰。余皆陽也。三与上亦然。九五与上九。皆艮主之。六三与上六。皆兑主之。不问其任何卦中也。如益六三。即兑之位。虽在震卦。而以爻位言。则属兑。故爻辞告公用圭。正天泽履之义相通。乾兑合为履。惟三爻为柔。即兑之主爻也。故取象亦六三为重。所谓柔履刚。履虎尾者。皆指此爻。而人道喻之于礼。以礼足制一切强暴。使之兑服也。益之六三。亦本此旨。以礼为重。礼以为用。则虽凶无咎。虽得无过。此六三之益。爻辞称其有孚。而必本于礼。以定其分明位。六三在下。而与上九应上九乃艮之主爻。外艮内兑。为山泽损之象。即益之所综也。而六三乃法其用。以损为先。损以受益。则益为利。虽有上之施。而必先尽己之礼。告公用圭。皆礼之节文。官事之仪注也。惟其爻有凶。而不免于咎。故必礼仪自持。有尊则有守。有敬则有持。此六三特以是免于咎。而孚于中行。六四亦然。六四巽之主位。又当巽卦之始。巽顺之道。尤以自卑尊人为志。行礼守分。以孚于中行之道。方克竟爻之用。且六四与六三同为人爻。而六三以履刚位为协于未济。而六四则爻位皆柔。有孚于即济。虽未得如即济。有九三为配。而其本位不失。是已得中行之道。不似六三仅有孚耳。六三以失位。不得迳称中行。以其上应上九。而比于九五。故有孚。有所孚而己。非真能中行也。然六四之中行。亦本于得内卦六二之助。二多誉。四多惧。以四非正位。且介于内外之交。其行多反侧不安。如乾九四。或跃在渊。由半途而倾坠。即可证其多惧之由。今益六四。本柔顺之德。依陰降之例。其行较宜。故爻辞无不吉。且有利。则以能孚即济之用。而克协于坤之安贞也。六二坤位。而至六四合成坤卦。是益中之坤。始于六三。终于六四。三爻皆应秉坤之德也。全卦中互山地剥。艮在坤上。九五互艮之主爻。故六四亦受其所牵。而合主卦言。六四乃益。益下所损之爻。由乾损而成巽也。下与初九。即相易以德。又相应与情。一刚一柔。志同道合。凡益之用。均自四始。故六四一爻。乃益道之所着。所有在上二爻均视其所行而赞之。其下各爻则均受其所施。而发扬之。巽顺而震动之。动于初。顺成于四。六四之用。皆顺成损上损上益下之大。而达动以顺之行也。故爻辞中行告公。仍以礼为本。从字明其皆从其所行。即九五上九二陽。皆顺其志。以益于下。故以从字明其无不从顺也。利用为依迁国。与初九利用为大作。皆明益之行。利用为者甚广。而六四之用。则利用为凭依也。依亦有重于礼节之义。以所凭依。必本夫礼。中行之谓也。因其所依。在益其下。则凡下有益者。皆可依从。而迁国则其最大者也。国尚可迁。则何者不可迁就哉。此六四之志。以顺从为先。利用为本。利矣而所益及于下。则虽迁国。亦可依也。可见六四之用。重在克己以从众。虚己以下人。亦犹见喜则迁之义。凡下所谓益。全体所谓利。皆善也。则当迁以从之。此六四之志。亦益之志也。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三六四。皆属中爻。介于上下之际。明于顺动之机。而以上近九五。下接六二。两爻正位。孚于中正之义。三四在中孚于中和之行。故二爻皆曰中行。而告公则以非正位。必有所承。上承九五。则顺其自损之志。下接六二。则达其受益之功。此六三六四。皆以告公称。明两爻不得自专。而所行必因公事。有功得赏。有德得民。皆益也。六四以巽顺之志。尤为上所重。故告而皆从。从顺也。顺人者。人亦顺之。譬诸敬人者。人敬之。利人者。人利之。此益也。言无不益也。益以益下为志。而所损。即在四爻。目损以益人:犹自卑以尊人。德即孚。而用不匮。行即协。而情不离。此六四之志。即益之志。为六四欲以一已成全卦之用。而自损以益其初。初与四对。犹朋友兼妻之属。情即自谐。亦至厚。利人者。人亦利之。益人者。人亦益之。故六四告公而用从。乃益之志。亦其所志。所志虽损己以益人。而其成。反因以成己之益。是以不言损。但言益。即益志之谓也。上下皆从。巨细同顺。则无往不利。即无往非益。益固在下。而行成于己。利固在民。而德昭于上。此圣王治民之道。不外顺从民众所欲。而务兴其利。推扩人情所思。而胥着其功。此所谓德之普及。皆称其惠。利之实收者。皆有其功。则内外均一。上下谐和。而皆本六四自损之用致之。故六四一爻。全卦之所仰。所谓利以和义者也。惟无不利。故谓之利。利之所在。则虽迁国。亦可依也。因民之利而利之。则虽自损。犹益之也。读者宜就损益两卦合参之。损以益上。是私也。损以益下。则为公。私则非利。公则为益。而莫不本于礼焉。礼以约情。则利孚于道。行以率礼。则志遵乎义。爻辞虽略。为旨甚精。

《宗主附注》

益卦爻辞中行之义。在泰卦九二亦有之。泰九二爻。包荒用凭河。得尚于中行。亦以下二爻与下上五爻相匹。而互失其正。则二为陽。五为陰。故爻辞以得尚二字。明其志在中行也。然泰卦九三六四。恰孚即济。上下相协。刚柔相调。以成均平之用。益则六三六四。中爻皆陰。而与中孚相似。中孚上巽下兑。两陰在四陽之中。故其相得为和。相济为正。非如即济与之平均匹配也。陽在外者以行为宜。中孚四陽居表。内涵两陰。陰以少为贵。故曰中孚。言其中爻克与外孚也。惟能与外孚。则能守其中道。此中行之所仿也。中行之义见于孟子。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乃退而取狂狷之士。然在他章。则中行易为中道。是中行即中道。道犹行也。中道之义则见中庸。所谓从容中道是也。中道即不偏不过之道。亦与易中孚之旨合。中孚之反即大过。故不过为中孚。过与不及皆乘中孚。即非中道。泰之尚中行。己志在中道。为其不偏不颇。至均至平。所谓太平者也。太平必由中行来。益之中行。亦同于泰。以损益之前身。原泰否也。由否变益。正系反于泰之志。亦即以不中求中。乘于中道。求复于中道耳。故三四两爻辞。皆揭中行为用。明非益之志在中行。而即求合于中孚。以免其大过之意。故以巽为主。巽顺于正。则无不行不中。陽和于陰。则无用非道。此六三六四中行之义。实与泰九二相应。后人多未能溯其所出。随文敷义。实未尽圣人立辞之旨也。

《宗主疏述》

益三四两爻。均有中行告公之语。此以两爻均属中爻。而为上下卦之中间。由上则对五爻为尊。由下则对二爻为重。三四爻。不得自专。而以中行为本。告公以为秉承。尽礼致敬。以中孚于损上益下之道。因损上益下。乃圣明君主之政。非自私自肥者也。若其臣民。不体其上之意。而忘其敬礼。不守其本身之分。而失其忠诚。是上道而下悖。主仁而民贪也。将何以成益之用。孚兴利之行哉。故三四两爻。必以中行为重。告公为先。而着其忠诚。致其敬礼。以孚受益之义。而有利之图。然三爻在下。本受益之地。则告公之礼。惟用圭以明其分。孔整执圭。鞠躬如也。如不容。可见用圭之时。仪节郑重。非平时会同之礼也。而六四。则以质上。主自损之地。宜谦抑之时。即本中行。以尽其职。复以告公。有进于君。是告公而从。利用为依。而至迁国。乃本其忠义之志。抒其谋猷之良。以利及于国家。而功见于上下。此六四之用。以在下而能益其君。对下而能益其民。己则尽礼以持其身。主则得辅以利其国。利用依于迁国。乃所益之至大也。非一仅一恩一惠之所为。小忠小信之所得。故迁国不必限于何时。惟安邦为主旨。从依不必限于何事。惟以益众为要图。此六四之行。必本戒慎之思。周详之策。而后达其功利。成其志诣。故释文曰。以益志也。言成益卦之志。而自益其所志耳。

益卦九五乾之主位。下与六二应。内外孚于中正。此全卦之用。有非损卦所及。损则互失其位。而刚柔相错。惟中互。损为复。益为剥。此益不及损。复与剶。一为陽息。一为陽消。复为十一月。剥为九月。皆由坤出入。损益中包坤。故互复与劙。坤在中。为安贞有守之象。乾在外;则刚健求进之象。故损益皆利有攸往。而损之利有限。益则无量。损之利乃远害。益之利则兴利。传己明辨之矣。损上益下者。利自下始。故初占之吉。而九五亦应之。陽自下升故也。损则利归于上。故惟六五占元吉。而释文且曰自上佑也。为陽欲进。而位已极。故其利有限。益则以初九一陽。起于地下。行于坤中。而上与五上合。其道即远。其利亦大。所谓利者。生成之功。坤之厚德。承乾之高明。天地交和。刚柔协从。此益之大用。以巽在上。有如中孚。巽与兑合为中孚。为陽外陰中。与大过易其上下。大过为过。中孚得中。即由陽之得势与否为判。损益皆陽外陰内。而损以下卦多陽其进也骤。其行也近。故不如益。益之六三、为兑位。而孚于未济。故有凶。至六四为巽位。而孚于即济。故有利中爻。三四。总依此为辨。凡九三六四皆孚即济。六三九四则未济也。如二五之分离坎然。六二六五皆离。九二九五皆坎。此乃卦之分位。兼重卦言。且凡六十四卦主位言也。六十四卦。各有主爻。视其陰陽。辨其上下。不必及卦也。但其爻。即知所属之卦。而必有所关联。如益之六三。则关乎兑。与损正同。而损之六五。则关乎离。此但就一爻论也。尚有合前后爻以为定者。如震之初九。乾也。而六二坤与离位。六三则兑与未济。是一卦可通数卦。而有其用也。凡卦爻辞。含某卦名者。必关某卦之用。为某爻位。或中互。或变易。有其爻象也。此读者必自象推之。象因于卦。辞因于象。知其象。自明其辞。是易经有异于他书者。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九五爻辞也。九五上卦正位。为全卦而下应六二。一刚一柔。其德相协。故有孚。言益卦损上益下。受益者。以初九之培育。而六二为之主。而受损者。以六四之秉承。而九五居其尊。此卦之用。备于此两爻。九五行自损之道。六二承受其益之行。故六二辞有益之十朋之龟。永贞之吉。而王用享于帝。明其为下之所尊。为损上之主宰。损在六四。而命自九五发。益在六二。而心自九五孚。有孚者。与六二孚也。而其惠心。亦自六二见焉。惠对施言。在上为施。在下为惠。九五施于上。六二受其惠于下。此惠心之孚。由九五所出。心者志所由生。人心在身中。卦心在九五。心与离坎应。

九五施于上。六二受其惠心。九五固乾爻。亦坎位。下应六二。为离与坤之主爻。合成天施地受之象。兼为心下交贤之形。故曰惠心。言所施之惠。自九五出。如人之志。自心发也。心之相印行亦自孚。惠之所施。利亦随着。此有孚之义。由损上益下之道。九五六二。孚其用也。九五为一卦之尊。有惠心之孚。则施之成利。用之成道。无不如志。自勿庸问。问字因三四爻告字来。三四以下对上为告。九五以上对下为问。下即入告。上何须再问。心即有主。行更何疑。惠即下施。利亦不必再问。此爻辞有勿问之语。而其用即孚于下。有利于众。具获于心。有昭于惠。自占元吉。且与初九相应。初九以受益占元吉。乘时致利之功。九五以施惠占元吉。乃明德及民之果。元吉二字。与损六五同。而异其道。损以自益为志。益则以自损为心。故元吉同。而其道不同。有孚惠我德句。则申明九五之善与下孚。即因益下。孚于六二。又因中行。孚于三四。故重用有孚。言陽之孚。必为陰。上之孚必为下。六二与九五孚。以其位也。六三六四与九五孚。以其德也。故曰惠我德。以九五之施惠无限。而下位之受益无疆。皆由在上者一心所发耳。即有惠心。自明其德。即惠及下。自及于我。我字概全卦言。凡本爻本位皆我也。九五即心存惠民。则民胥被其德。民怀其德。则必诚服其上。是保民而王之主。利人者。即以利已。益下者。即以益上。故以我字。明言苟无所私。反成其私。是损反为益。而九五之用。即全卦之用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有孚之义。己如前讲。尚包有合于中孚之义。凡易辞孚字。均有关中孚。孚字之义。己见各卦。即含有和字之意。与鸟之孵卵相通。陰与陽首曰和。雌与雄和日孵。孵卵成雏。必因二气之化。故凡易经孚字。皆指陰陽。和协而中孚不其大则。中孚之和。即四陽两陰相得。而不挬共成生化之用。若同体之大过。则不和矣。此处有孚。亦指陰陽匹配。而中爻三四。恰与中孚同皆为柔。五则为刚。故能孚而不戾。和而不争。九五之孚。虽异于中孚下卦。以震易兑。而其内外正位不失。故能有孚。上下情志不乖。故重称有孚。惠心之义由于九五主宰。全体如人心。心为君主。君主即从。百体同顺。故九五之惠。不必再问于人。仁政之施。未有不诚服者。德惠之布豖无猜疑之虞。故曰勿问之矣。言不必问。但本惠心行去可也。惠我德。由于六五施惠至广。其德亦昭。上即行仁。下皆化于德政。是九五之赐。全体皆受其惠。所谓益卦之志。皆由此成功。故曰大得志。志字与六四。以益志。志字。同指益卦之所志。益以损上益下为志。至九五而大吉成功。亦以位正而德昭。行至而道大过。此则又失中矣。自六二始。至九五终。全益之所为。皆此志也。合震巽之用。动以顺之道。而致其利耳。三四无位。则所益必以告公九五有心。则所施不待问下元吉之卜。惠德之孚。皆以益卦之志见之。此大得志。不独九五爻已也。凡益卦之志。皆由九五达于大成。可见九五之用。为益之至极。而九五之德亦为下所税诚服。故重言有孚。以见其所孚者众矣。

《宗主附注》

益卦九五爻两称有孚。乃因五爻为刚。爻刚位。所孚者必为柔。一则与六二孚。系内外正位。一则与六三孚。系中爻陽位。三五同功。二四亦然。故两称有孚。以在上位。益下为志。则六二六三。皆受益之位。而为承顺九五之志之爻。初九则以己为陽爻。不复与五协。其宜受益者。属之二三两爻。此两有孚。如鸟之孵卵。皆由雌雄之和合。雌雄合而后雏生。陰陽孚而后利见。益以利为用。故在于孚。九五之孚。即六二六三之利。而六二更为之主。故所益与损六五同。而元吉之占。亦与损六五应。且与初九相合成之。初九之元吉。其数之始。九五之元吉。则行之成。故所利非止一爻。而得益实赅全体。然九五以惠心自发。故勿问其他为仁德之施。无不应也。惠字两见。亦全体。即惠其下。且惠于己。故曰惠我德。利则归人。德则归我。有德即有位。有位即有国。此在上之利。不在十朋之龟。而在明明德于天下。明德即明。万民咸服。九五之所志也。故释文称为大得志。言无不得志。上下皆利。内外同益。九五一爻。己见全卦之用矣。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益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为巽卦上爻。而当极则必变之地。故与全卦各爻之用相异。全卦皆以益为志。以利成用。上九则反是。故曰莫益之。言各爻皆永益。而在上者以益下为志。上九则否。莫犹毋也。不益其下也。益之反为损。利之反为害。即不为利益。则损害必至。此陰陽相消长。生杀相起伏之数。有不免也。故不益则为击。益以利为先击。则害生焉。益者进益。使之上进。击则打击。使之损伤。是上九不为进而反退。不为益而反损。皆极变之道。与各爻殊也。然莫益之。为惠心之穷。而或击之。则恩仇之反。德惠为恩。德惠即靳。仇怨斯至。此不益则相击也。以其非限于所敌。故曰或。与或益之十朋之龟或字一义。不必限于何人何地也。果初为益。而终则损。初予以利。而终则加害。则虽初为恩。其终必为仇。为情之所偏。行之所激也。益之大用。皆以施恩为志。成德为期。而上九则反。惠心不萌。德政不明。自悔其行。遂绝于恩。所益即止。相击乃深。感怀之思。攻讦乃兴。仁爱之施。怨仇乃新。即本于情。其动失中。即乘其初。鲜有其终。此上九之以击代益。而为行之不终也。行之不终。乃心良勿恒。持之不久。操守失贞。戾夫恒道。乃占其凶。为上九之易变。遂勿恒而不克永终。以上九之当极地。乃易偏而失乎中。高而无位。则如乾之元龙。进而无地。则为全卦之穷。惟穷则变。惟变则通。此上九之用。为益之不克终。因变而反其道。遂求恒德之同。益恒原为同体。而其用却非类。以益柔在中。而恒则在外。故益以进为利。而恒以久为诲。久则以不变为先。进则以前行为贵。故恒志在于守。而益则利于攸往。恒以不失德。益则日新其道。惟至上九极位。反变而与恒同调。此爻辞以立心勿恒。遂占凶。而戒人知进知极。而贵有守。止之所宜。方利于行。益以益下为志。而终则反其恩。以爻位之所关。其道失乎中庸。不中戾于和。不恒则罹于凶也。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九居极地。远于中道。故曰偏辞。偏以爻位之失中。则乘九五惠心之用。九五孚于中行。则上九为偏。六三六四皆有中行之语。九五两见有孚之辞。可见益之为道。中道也。以损上益下为志。故为中道。上九与之反。变为莫益。遂失中道。此偏辞之义也。而或击之者。以上九之偏。招致外来攻击。故曰自外来与下卦六二释文辞自外来。大同小异。以卦分内外。爻亦有内外。六二之外。多指上卦。而上九之外。则就爻言。凡上爻以外也。如由全卦言。应为自下或自内来。因击与益。因而生。以上九之莫益。招致其下之攻击。恩之不逮。乃反为仇。施之不至。乃反为怨。此圣人重警在上位者。为德不卒。反生怨尤。为施未周。反招攻击。此益之有终。为行之必以恒。苟立心勿恒。遂有外来之击。而反全卦之利害。吉为凶矣。故自外来。而有弗违之辞。可见其不求自至。上九之击。亦外来。虽益击之。利害大殊。而外来之情志则一。此在上位者。立心贵恒。施恩贵遍。为以贵有始终也。

《宗主附注》

益全卦与损相关。不独两卦中互有损益。即由外互变易。亦互含损益之象。故损与益。乃时用。非果有异也。卦爻三陰三陽。为乾坤交合之卦。如咸恒。如即未济是也。而泰否为之主。故凡三陽三陰之卦。皆由泰否变。损益尤明。泰变成损。否变成益。仅爻之移易。而上下卦皆变。故名损益。为乾之加减也。一陽爻易其上下而己。由损益而夬姤。三陰三陽变为五陽一陰。

正如泰否之放变同人大有。乾与离合。皆五陽一陰。此易卦变化之序。三陰三陽。本平均之卦。变而五陽一陰。极悬殊之卦。果释其象。则知其为天地生化之数所做。己什均者。变为至公平均者。终变于至平均。此乾坤之后。继以坎离。而咸恒损益之后。终以即未济。是皆陰陽消息之序。有必至者。夬姤一陰合五陽。其反对者复剥。则一陽合五陰。是夬与复。为陽之始终。姤与剥。为陰之首末。皆自下而上也。复之一陽升而至剥。为行之极。姤之一陰。上而至是。亦数之穷。极则变。穷则通。故复由剥来。而环于坤。姤由夬来。而育于乾。此时序剥为九月。坤为十月。复为十一月。司秋冬之令。明陽气之消。则有息也。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司春夏之令。明陰数之终。则有始也。以八宫序言。皆属乾坤之宫。而一世与五世对。天风姤。乾之一世。泽天夬。坤之五世。地雷复。坤之一世。而山地剥。乾之五世。此周易之序。与八宫有异也。先天后天之别耳。故先天应以天风姤对地雷复。泽天夬对山地剥。以震巽艮兑位相对也。而周易则以后天生化为序。以陰陽之消息。关于乾坤之出入。进退者为往来。明气数之推迁。见刚柔之代谢而己。故夬姤相继。而恰在损益之后。可见损益必有加减。而加减必有盈虚。此平均者。必变为不平均也。

夬卦之用。乃由陽刚之逼。陰气欲降而不得。遂成决裂之象。然兑为少女。柔也。而乾为大父。刚也。以四象言。则同为太陽。乃合二陽之卦。若易其位。则反其用。故天泽履为柔履刚。而有履虎尾。不咥人之象。故取义为礼以制野。礼本文弱之行。而能服暴狂之性。是以一柔得中。足制五陽。不越其序。陽刚虽属。而其情至挚。故如父之爱怜弱女。而不以强暴加之也。今为夬。则与之反。一柔居巅。五陽在下。飞腾不己。柔无以自处。故终退而成乾。此三月之卦。为春末而将交夏也。兑泽虽柔顺。而在纯刚之外上下正位皆陽。中爻又重刚无协。其势至盛。其行必暴。其志至强。其至必横。此一柔不克与争。而有不戢自焚之势。以益之志于进。震之一陽。日进不己。遂必与陰决。故继益者为夬。决也。又快也。夬则以其刚暴。快则表其横。皆以卦爻之用为本。乾之两爻。转助其动。虽陰以少贵。而其位过崇。其志易涣。泽中水溃。决为横流。陽积之时。无有与协。故在益为益利。在夬则反为破裂之用。所谓满则损。盈则溢也。决亦溢出之义。如决江河。其流溢于大地。是盈之为害。即益之过也。益本为利。过则害生。故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防其决耳。此易教微意。读者当深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