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中药材大全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原态

茯苓-药材

茯苓-饮片

茯苓-原态

茯苓-药材

茯苓-饮片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野生或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陰干,称为“茯苓个” 。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干,生用。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陽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陰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3.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茯苓味甘,善入脾经,能健脾补中,常配以人参、白术、甘草,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2.《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行湿。”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β- 茯苓聚糖,占干重约93 %,另含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

2.药理作用:茯苓煎剂、糖浆剂、醇提取物、乙醚提取物,分别具有利尿、镇静、抗肿瘤、降血糖、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茯苓多糖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茯苓有护肝作用,能降低胃液分泌、对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将茯苓和葱白捣碎敷于气海和关元穴上 ,上盖热水袋。治疗组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菏泽医专学报2000,3:101)。用甲羧基茯苓多糖,肌注,治疗肝炎,有良效(中草药,1985, 4:43)。 另外,甲羧基茯苓多糖单独使用,或配合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治各种恶性肿瘤,有增强体质,改善症状,减少放、化疗副作用,保护骨髓,改善肝、肾功能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2:115)。茯苓还可用治斑秃、小儿秋季腹泻、内耳眩晕症,精神分裂症等。

附药茯苓皮茯神

1.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能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用量15~30g。

2.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能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