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 > 14 "恶心"食品的法规与伦理 >

14 "恶心"食品的法规与伦理

2014年6月30日,正在美国访问的英国环境事务大臣佩特森(Owen Paterson)6月30日在华盛顿与美国官员举行会谈,再次希望美国解除对进口苏格兰\"羊杂碎灌肚\"(haggis)实施的禁令。羊杂碎灌肚是传统的苏格兰食品,被称为苏格兰国菜,由剁碎的羊内脏如心、肝、肺,再加上燕麦、洋葱、羊油、盐、香辣调味料和高汤填入羊肚制成,风味独特。美国的食品标准规则禁止在食品中含有肺脏,理由是动物的肺\"不适宜人类食用\"(unfit for human consumption),是\"不可食用\"(inedible)的,而苏格兰羊杂碎灌肚的10%成分是羊肺。

苏格兰安格斯地方的Jame Pirie & Son食品公司出产名牌的羊杂碎灌肚,公司发言人表示,羊杂碎灌肚里不放羊肺是不可想象的,\"灌肚的羊味全靠羊肺\"。英国权威的食品卫生专家派宁顿(Hugh Pennington)教授表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羊肺不适宜人类食用,他挖苦道:\"他们对动物下水食品特别严厉,而在南方他们却在吃最稀奇古怪的东西。除了杀猪时的猪叫声,猪身上没有他们不吃的。\"

一个国家政府禁止进口某种食品,是因为那里有人在吃这种食品,所以有市场需求。美国的苏格兰裔人爱吃羊杂碎灌肚,可以在自己家里制作和食用羊杂碎灌肚,这是私事,政府管不着。当然,因为买不到羊肺,做出来味道也不地道。但是,如果从苏格兰偷带地道的羊杂碎灌肚,那就是违法,是走私。

政府不能规定人民可以吃什么,不吃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的私事。但是,政府可以以公共卫生健康的理由规定,食品市场上可以卖什么,不可以卖什么,政府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责任。可是,人民并不会因为政府不规定不可以吃什么,而去吃所有可能的食物。在大多数国家里,都有一些东西是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绝对不吃的,不是因为他们对这种食品有关于卫生健康的理性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在本能上排斥它,一提起吃它,就会觉得\"恶心\",狗肉在美国就是这样。

前一阵子,广西玉林狗肉节引起的争端在美国媒体上也有报道,美国人很难理解,人类怎么能津津有味地吃他们最好的朋友,吃狗肉的人怎么就不会感觉到某种本能的道德不安。美国人谈到吃狗肉,经常会说\"恶心\"(disgusting)。\"恶心\"是一种具有强烈反感和厌恶意向的情绪,往往与道德意识的本能反感有关。无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对他人的某些失德行为,人们都会因强烈的反感或厌恶而感觉到\"恶心\"。

当人们觉得反感和厌恶的时候,很难找到比\"恶心\"更适合于表达这种情绪感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们为此提供了进化心理学的解释,那就是人的\"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所感知的生理嫌恶与道德排斥是一致的。恶心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情绪,对不同文化或社会中的人们,恶心的对象或诱因会有所不同,例如许多中国人吃狗肉并不觉得恶心。但是,恶心引起的生理反应和面部表情却是一致的。例如,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愤怒、妒嫉会使人的心跳加快,而恶心(厌恶)却会令人心跳减慢。又例如,无论哪种文化中的人感到恶心时,都会有呕吐感、起鸡皮疙瘩、皱紧眉头、闭上眼睛,现出痛苦的神情,连瞎子和聋子也是如此。\"恶心\"的情绪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对恶心之事深有忌讳,避而不谈,就连关注恶心、讨论恶心,也会令人恶心。

从进化心理学来看,原始人类对有害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嫌弃,因而得以保护身体不受到毒害,恶心即是从这种本能进化而来。直到今天,人们对于\"不洁食物\",如发霉的牛奶和腐烂的肉类还是有这样的本能反感,一见到就会觉得恶心。当然,不同文化、社会的人们对什么是\"不洁\"食物的本能反应已经掺杂了不同饮食文化的因素。例如,中国人喜欢吃臭豆腐,但对长绿霉的奶酪感到恶心;西方人喜欢奶酪,但厌恶中国的臭豆腐(还有松花蛋)。又例如,人们看到豆青虫、毛毛虫、蝎子等昆虫会感到恶心,但偏偏有人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有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其他人即使在理智上\"知道\"那些是\"可以吃的\",但身体还是本能地会有\"恶心\"的反应。

因此,恶心是一种直觉的而非理性的认知。有时候,本能的恶心会与理性认知不合,甚至根本就是矛盾的。就食物而言,人们只对能用眼鼻体验到的变质、发臭、腐败食物觉得恶心,但对看上去干净、漂亮、光鲜的有毒食物却不会有恶心的反应。像毒面粉、毒大米、毒腐竹之类的有害食物,只有科学理性才能让人们认识它们的毒害,而具身的恶心是无法察觉的。

就避免食品危害而言,恶心的具身本能是第一道防线,但远不足以为人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府出于公共卫生健康的理由禁止出售某些食品,是对人民的保护。但是,政府也有可能误用这样的理由,美国政府禁止进口苏格兰羊杂碎灌肚说服不了英国人,就是因为误用了这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