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西方哲学史 > 第三十二章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 >

第三十二章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

除了大阿尔伯特和圣托马斯重要的经院哲学体系外,在13世纪还存在着我们在概述12世纪思想时已经注意到的、作为补充的和敌对的运动:神秘主义、逻辑和科学研究以及泛神论继续吸引着教会的许多学者。

费登萨的约翰(1227年~1274年)被称为圣博纳文图拉,是哈勒的亚历山大的学生,属于奥古斯丁主义盛行的方济会。虽然他写有《箴言集》和注释性著作,但尤其以一个神秘主义者而著称。他的学术倾向于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模式,但是他的神秘主义同圣维克托学派的神秘主义没有本质差别。他主要的神秘主义著作是《心向上帝的旅程》。

通向上帝之路从认知开始,经过反省到达沉思。在沉思中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我们在有形世界中沉思上帝,然后在我们自己的内在生活中沉思上帝,由此上升,直接看到上帝自身。在这一最高阶段,灵魂超越了自身,进入一种圣洁的无知状态,通过爱而与神的意志合而为一。这样一种出神的状态是神恩赐的礼物,圣洁和祈祷的生活是对这一出神状态的准备。圣博纳文图拉自己是阿西西城的圣方济会的托钵僧道会的成员,他将修道院的禁欲生活及对清贫、贞洁和顺从的誓言视为基督教完善的最高形式。

第二节 逻辑学

在这些作家中,致力于逻辑和语法研究的是希雷斯伍德的威廉(1249年去世)、欧塞尔的兰伯特(1250年去世)以及西班牙的彼得(很可能就是死于1277年的教皇二十一世)。彼得写了一本逻辑学的教科书《逻辑简述》,这本书大致上采纳了亚里士多德和波依修斯的观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这一学科的权威著作。巴黎的尼古拉斯从1250年到1263年在克劳斯—布吕诺教书)在他的《混合范畴论》中将语法和逻辑结合起来。

参考书

E.Gilson,《圣博纳文图拉的哲学》,1924年,D.I.Trethowan和F.J.Sheed译。

第三节 自然科学

前面已经指出,学者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经院哲学结合在一起,而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智兴趣。

13世纪,虽然自然科学运动的领袖罗吉尔·培根抱怨,在牛津之外很少有人关注科学研究,但是学者们仍然继续关注科学研究。在我们已经提及到的那些鼓励研究自然的兴趣的人当中,有巴思的阿德拉德和大阿尔伯特。在英国,数学和物理学得到了发展。阿尔伯特、博韦的文森特和罗吉尔·培根致力于地理学研究,当时的科学家们相信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观点受到教会的谴责—并且地中海流域位于地球的中心。他们设想沿着向西的航线可以到达印度;实际上,哥伦布至死还相信他发现了印度西部。

已经被记录在科学研究者名单上的有:亚历山大·尼坎姆(1217年去世)、阿尔弗雷德·撒切尔(他大约在1225年写了一篇关于心脏运动的论文)、约翰·佩克汉姆(1292年去世)、罗吉尔·培根(约1214年~1294年)、维特罗(约生于1230年)以及弗赖堡的狄特里希(他于1265年至1269年在巴黎任教)。维特罗和狄特里希将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新柏拉图主义学说结合了起来。

罗吉尔·培根

这个团体中最杰出和有主见的人是罗吉尔·培根,他是中世纪和近代学者的奇异结合。培根是一个方济会的僧侣,在牛津和巴黎接受教育,他特别热衷于数学(他将数学视为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认为数学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和物理学研究,物理学包括透视法、炼丹术、农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医学、天文学和巫术。他还认为研究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迦勒底语对于神学和哲学研究是不可缺少的。他将形而上学视为第一原则的科学。培根在其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著作》中记录了他的思想。

在证明和经验这两种认识方法中,培根将重点放在了后者上,“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就不可能充分知道任何东西”。但是经验是双重的:有依赖于外在感官的人类的或哲学的经验,也有内在的启示或神圣的灵感,通过后者我们知道的“不仅是关于精神事物的知识,而且知道有形质料或者哲学知识”凭借这种内在经验,我们经由七个阶段可以上升到一种出神状态或者“对精神事物和所有人类科学的”神秘认识。有这种经验的人可以领悟许多人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

培根的科学态度同近代科学的精神还有很远的距离。他有许多近代的观念,同时又提出了大量的奇异观念和迷信:占星术同天文学相混杂,巫术同力学混杂,炼丹术同化学混杂。双重经验学说为一切有害于经验科学发展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但是重要的是:培根自己实际上忙碌于研究自然,并强调在这一领域进行观察的必要性。

第四节 双重真理学说

13世纪除了其神秘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倾向外(这些倾向并不总是被容纳在经院哲学中),还显露出反对整个教会哲学的迹象。在阿威罗伊的影响下,大量的思想者区分了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坚持认为虽然这两者可能相互矛盾,但是每一真理在其各自范围内都是真的。这一策略并没有瞒过教会的权威。1240年,巴黎的主教对通过这一方式提出的某些异端主张进行了谴责。布雷西亚的约翰在1247年提出大量的异端观点,认为这些观点不是神学真理而是哲学真理。巴黎的主教艾蒂安·坦普埃尔在1270年和1277年拒斥了双重真理学说,并且谴责了巴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一长串论题,其中有些论题否定三位一体、肉体复活、灵魂遭受火厄、出神和见到上帝的超自然的性质、在时间中的创世以及作为幸福手段的神恩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布拉邦特的西格尔提出一个关于双重真理学说的夸张版本,他试图通过证明大量“神学上”自明的命题的反面,例如,没有上帝,没有确定知识,没有道德责任,没有矛盾律以及不受支持的物体不会坠落,以表明不可能证明这些自明的命题。

第五节 雷蒙德·卢利

雷蒙德·卢利(1235年~1315年;著有《简要学问》和《大学问》)反对这些异端,他常被用来引证人们对理性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信心并没有完全失去。在卢利看来,理性不仅没有得出和基督教信仰相矛盾的结论,而且能够绝对确定地证明宗教的一切神秘性。他发明了一种他称之为“大技术”的技术,通过这一方法,人们“不必学习和反思,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知识问题”。这个方法是把九个一连串的概念和问题放到七个活动的同心圆盘上,然后操纵这一圆盘以产生答案。通过这种无效的机械装置,他成功地赢得了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这些人继续相信这种“大技术”,[1]直到17世纪。卢利试图将基督教教义理性化的做法被证明是徒劳的,双重真理学说的广泛流行表明将神学和哲学综合起来的做法是失败的,这也预示了经院哲学的最终衰落。

参考书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R.B.Burke译,两卷本,1928年;W.R.Newbold,《罗吉尔·培根的密码》,1928年;R.W.Woodruff,《罗吉尔·培根》,1938年。

[1] 参见Kercher,《雷蒙德·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