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西方哲学史 > 第五十五章 莱布尼茨的后继者 >

第五十五章 莱布尼茨的后继者

第一节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在德国,莱布尼茨哲学之后出现的是与里德(Reid)的苏格兰学派的常识哲学相似的理论。莱布尼茨是现代时期第一位试图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伟大德国思想家,但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以拉丁语或法语写成的短论和信件,并在不同的杂志上刊发。将莱布尼茨的教导系统化、改造它们以适应常识、并用德语进行表述,就成了哈勒的教授克里斯提安·沃尔夫(1679年~1754年)的任务。沃尔夫接受了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的理性主义,并且将哲学方法等同于数学方法。同时,他认为经验事实将会同理性演绎相符合:理性和感官知觉都是知识的合法机能。他接受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但同莱布尼茨一样,他将力看作物体的本质属性,并将物体与心灵之间明显的相互作用看作前定和谐。与斯宾诺莎相似,他把宇宙构想为相互关联的因果秩序,同时,他还保留着莱布尼茨的目的论的解释。他还把发展的观点引入了自己的体系。

依照心灵的认知和嗜欲两种功能,沃尔夫把科学分为两组,即理论的和实践的;理论科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一起构成了形而上学);后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依照命题是从理性或是从经验中派生出来的方式,科学又被分为理性的和经验的(理性宇宙论和经验物理学;理性心理学和经验心理学,如此等等)。逻辑形成了所有科学的先导。

沃尔夫论述所有问题的文章都是用德语和拉丁语撰写的,很多年来,它们都在德国大学中使用,并创造了很多我们在今天依然使用的德文哲学术语。尽管他缺乏原创性,并且消弱了莱布尼茨的哲学,但他为研究德国哲学注入了动力,并且为启蒙运动作出了贡献。

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追随者中有比尔芬格(Bilfinger,1693年~1750年)、A.鲍姆加登(1714年~1762年,德国美学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美学这一术语),还有早期的康德。沃尔夫的哲学发展成为一种折中主义运动,试图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进行调和,并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做了准备。此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康德的老师努岑(M.Knutzen);康德的通讯联系者兰伯尔特(J.H.Lambert,1728年~1777年);曾经影响康德的特滕斯(N.Tetens,1736年~1805年);以及主要功绩在于将主导哲学以通俗方式进行表述的所谓的通俗哲学家:门德尔松(M.Mendelssohn,1729年~1786年);弗格森和亚当·斯密的作品的翻译者加尔维(C.Garve,1742年~1798年);恩格尔(J.J.Engel,1741年~1802年);普拉特纳(E.Platner,1744年~1818年);尼古拉(F.Nicolai,1733年~1811年)。雷默鲁斯(Samuel Reimarus,1694年~1768年)受到这个学派和英国自然神论的影响,成为了一个自然神论者和《圣经》的严苛批评家。所有这些哲学家都可以看作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第二节 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

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并没能够满足所有的思想家;有些人对理性通达真理的能力缺乏信心,然而又不愿意加入到经验主义者或怀疑论者的阵营中。这些人是神秘主义的嫡传继承者,他们在情感、本能和内部经验中发现了确定性的来源;最高的真理不能被证明,只能被感受。在莱布尼茨的教导中有着某些这样的暗示,即情感、渴望和冲动是另外一个层次的知识,是本能形式的真理。然而,莱布尼茨认为情感是低级的混乱形式下的知识;情感或者信仰哲学家则在其中发现了较高的层次:人类有限的理性所不能测度的事物,可以在宗教的、美学的或道德的情感中被感受到,或者被推测到。显露了神秘主义或者浪漫主义倾向的人物有J.G.哈曼(1730年~1788年)、J.G.赫尔德(1744年~1803年)。赫尔德在《元批判》中批判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此外还有F.H.雅科比(1743年~1819年),他以建立在直觉之上的哲学来反抗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

作为对新教会理性化神学的反抗,德国新教中激起了被称作虔诚主义的相似运动:基督教不是教授进行思辨的学说,而是一种内在的宗教皈依。斯宾纳(P.J.Spener,1635年~1705年)、弗朗科(A.H.Francke,1663年~1727年)和朗格(J.J.Lange,1670年~1744年)是这个群体的著名成员;由于后边两个人的原因,沃尔夫被解除了哈勒大学的教授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