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月读书网 > 西方哲学简史 > 第02章 基督教开端的四百年 >

第02章 基督教开端的四百年

基督教最初是革新后的犹太教,只在犹太人之间传播。最初圣雅各、圣彼得都是不希望外族人入教的,但是这一切都被圣保罗打破。他不仅允许外族人加入基督教,同时还允许他们不必遵守割礼和摩西律法。这样,基督教的信徒越来越多。当时基督教信徒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犹太人,一类是探索新教的外国人。割礼和食物方面的禁忌成了犹太教推广的障碍,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中的精髓,同时避开了这些禁忌。

犹太人将自己看做是上帝的选民,这一点遭到了希腊人的鄙视。诺斯替教派也否认了这一点,他们认为感性世界是由亚勒达波斯创造的,他是智慧的儿子,一名下等的神。诺斯替教派认为亚勒达波斯便是犹太教中的亚威,他将自己的儿子安排潜伏在耶稣的身体内,为的是从摩西手下解放世界。诺斯替教的这个观点将基督教与犹太人分离开来,使人尊重基督的同时憎恨犹太人。后来的摩尼教将基督教与拜火教结合在一起,推导出了自己的一套教义。教义认为恶体现在物质中,善体现在精神上,因此贪食、性欲,以及婚姻都是罪恶的。这些将基督教和其他教派进行结合,创造出一种折衷教义的行为,希腊语人群很喜欢,但是新约全书中对此进行了谴责。

诺斯替教和摩尼教都曾经风靡一时,后来随着政府承认基督教,它们被迫转入地下潜伏起来。尽管潜伏在地下,但是它们的影响力还在。穆罕默德就曾经将诺斯替教的一个分支的教义吸收到伊斯兰教中。

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越来越敌视。基督徒认为犹太人不承认基督的降世,因此应该仇视犹太人。还有,犹太的摩西律法被基督废除,另立了两条戒律:爱上帝和爱邻舍。但是犹太人也未予承认。这些都成了基督教徒仇恨犹太人的理由。

弗拉马里翁板画。此画展示了诺斯替主义者对灵界的探知。诺斯替主义者相信,人们可以通过“灵知”脱离无知和现世

基督教与希腊文化的结合,使得基督教愈发神学化。犹太教中,亚威是唯一的神,全能的神。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他并没有阻止地面上的灾难,于是将他的作用限于天国,推导出了灵魂不死的教义。可以发现,犹太教中的神学部分非常单纯,不复杂、不神秘,每个犹太人都能理解。

犹太人的这种单纯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没有体现在约翰福音中。约翰福音中将基督与柏拉图,以及斯多葛学派的逻各斯相提并论。这一书中神化的基督形象比人形的耶稣形象更吸引人。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父的著作中,关于约翰福音的著作比其他三书的总和还要多。

在俄利根之前,希腊哲学与犹太文化之间偶尔会有一丁点结合。俄利根生于各学派混杂的亚历山大里亚,他曾经与普罗提诺一起跟随阿摩尼阿斯·萨卡斯学习。因此,俄利根的著作《原理论》与普罗提诺的学说非常相近。《原理论》中的学说已经远远突破了正统教义的界限。

俄利根认为只有上帝没有形体。就连日月星辰都有生命、有灵魂。人可以犯罪,太阳也可以犯罪,有灵魂便可能犯罪。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出生时便附在了人身上。俄利根承认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基督最后将掌握所有灵魂,包括魔鬼的,这些灵魂将在失去形体的同时得到宽恕。

后世对俄利根多有谴责,原因是他主张邪说。这些邪说主要有:

(1)受柏拉图影响,承认灵魂的现在性;

(2)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肉体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

(3)复活后,身体将没有形体;

(4)所有人包括魔鬼,最后都会被宽恕。

圣杰罗姆最开始非常崇敬俄利根修订的旧约圣经,后来发现了俄利根的邪说,便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俄利根神学的批判上。

当时希尔萨斯写了一本反基督教的书,现在书已经失传了。俄利根逐条批判这本书中的观点,写成了一本《反希尔萨斯论》。这也是俄利根最大的一本著作。希尔萨斯认为基督教是一个非法社团,俄利根则认为他们就像反暴君的秘密组织一样,看似非法,实则有必要存在;希尔萨斯认为基督教源自野蛮的犹太人,只有文明的希腊人才能拯救世界。俄利根的回答是,任何人都信服福音书的真实性,同时它还能提供令希腊哲学家满意的论证。

在俄利根所说的论证中,体现了基督教哲学的特征,那就是双重论证。一方面用纯粹理性的观点树立起信徒的信仰,比如上帝不死、灵魂不死、自由意志之类的;另一方面,用圣经证明前面所说的观点,同时还证明,神降临人间之后通过一些奇事以及信徒因为信仰得到赐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论证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从没受到过基督教哲学家的怀疑。

俄利根也有一些奇怪的言论,他认为魔法师用犹太语、埃及语、巴比伦语、希腊语和婆罗门语等不同的语言呼唤上帝,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一些符咒只在一种语言中起作用,一经翻译便会失效。

他还认为基督教徒不应该参政,只能在教会中任职。这条教义后来被君士坦丁修正。当西罗马帝国灭亡时,当时的教士和僧侣便是根据这条教义回避社会上的灾难,将精力全部放在教会内部的事务上。至今这种观念还有残余,他们认为政治的世俗与教会的神圣不相宜。

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意大利的米兰城发布了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这就是“米兰敕令”。根据这部敕令,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还要求归还先前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的财产,规定星期天为礼拜日。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基督教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逐渐成为国教

君士坦丁改革宗教之后,教会的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的主教是民众选举产生的,主教获得了领导辖区内基督徒的权利。当时的主教有管理捐款和决定是否施舍的权利,这大大扩大了主教的权限。当罗马帝国立基督教为国教时,主教被授予了司法权和行政权。君士坦丁为了解决宗教派别之间的争论召开了万国基督教会议。之后一直到因为东西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不再承认教皇权威为止,这期间所有教会内部的争论都通过万国基督教会议解决。

教皇虽然是教会中最重要的人物,但最开始他并没有决定教会一切事物的权利。教皇的权利是不断积累起来的,这个问题将会在以后章节中讲到。

君士坦丁之前,对基督教的历史有多种解释,几乎每位作家都能给出一个不同的说法。其中的原因,吉朋认为有五点:

1.基督教徒不宽容的性格继承自犹太教,当初犹太教封闭、狭隘,不接受外族人。

2.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于“来世”这一教义的定义也在变化。

3.原始的教会据说能行使奇迹。

4.基督徒的道德非常纯洁和正派。

5.基督教内部非常团结,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大了这种团结的范围。

大体上,这些原因是正确的。不过需要作一些解释。第一条中讲到基督徒的不宽容,现在比过去还要严重。大多数基督徒认为只有基督徒死后才能进天堂,其余人都要接受惩罚。公元三世纪的时候并没有这种类似的宣传。

第二点中关于“来世”这一教义的定义问题,这条教义源自俄耳甫斯教徒,后来被吸收进了希腊哲学。犹太人又从希腊人那里学来了灵魂复活的说法。这些说法广泛地影响了犹太人与基督徒,从而影响了基督教的神学。

奇迹并不是基督教特有的,但是基督教的奇迹宣传比其他宗教的奇迹宣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一部圣经,也就是一部贯穿世界始末的历史。这也是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相比的优势所在。

君士坦丁之前的历史中,基督徒的道德被公认是最高的。当时他们时常遭受迫害,但是他们相信有道德的人死后会进入天国,不道德的人死后将下地狱。就连专门以迫害基督徒为职责的普利尼奥也承认基督徒的道德高尚。虽然君士坦丁宗教改革之后,一些基督徒不再恪守道德,但是整体上还是道德的。

最后一点说的是基督徒的团结与纪律,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连近代的政治团体,他们在选举中依然十分重视天主教的选票。如果没有其他教派制约,天主教派候选人的胜率肯定是最大的。当时君士坦丁仿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需要得到基督教徒团体的支持。当时反对基督徒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他们没有组织成一个团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基督徒有了自己的组织,在今天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是首创。组织让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从而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和利益。

不幸的是,获得优势和利益之后的基督徒们内部出现了矛盾。对于神学方面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争论,君士坦丁一直持中立态度。从公元379年继位的狄奥多西开始,他的继承者们便开始倾向于争论中的阿里乌斯教派。

从君士坦丁到公元451年的卡勒西顿万国基督教会议为止,这段时期内基督教世界内一直争论着两个问题:一是三位一体的问题,一是道成肉身的问题。起初只有第一个问题有争论。阿利乌斯是亚历山大里亚的祭司,他认为圣子是圣父所创的,两者不相等。在当时这种观点没有得到怀疑。但是到了公元四世纪,神学家们开始纷纷反对这种观点。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圣子与圣父虽然是两位,但是他们实质相同,所以两者是相等的。一种被称作撒伯留斯教派的异端认为,圣子与圣父是一个存在的两个方面,因此有相同的一面。至此这个问题出现了几种说法。

这个问题最后不得不拿到尼西亚会议上讨论,最后结果是君士坦丁堡代表的亚洲部分支持阿利乌斯的说法,埃及人相信拥护尼西亚正统教义的阿萨纳修斯的说法,西罗马则服从尼西亚会议最后的判决。这场争论之后,又发生了一些类似的争论。每次争论中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派别,这也给东罗马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除了尤利安以外,公元335年至378年之间的所有皇帝都支持阿里乌斯教派。尤利安是一名异教徒,他在这些争论中保持中立。公元379年,狄奥多西继位后全力支持天主教徒,使其获得了胜利,从而结束了争论。但是阿里乌斯教派并没有就此屈服,之后它们在西方获得了统治。但是好景不长,在统治了约一百年之后,它们被正统教派灭亡。至此,在信仰方面天主教占据了绝对的地位。